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2007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成人教育学刊>所转载论文的统计分析,回顾了这一年来我国成人教育理论研究所取得的成绩和呈现的一些特点,并对2008年我国成人教育理论研究的走向进行了宏观展望.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2008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成人教育学刊>所转载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回顾这一年来我国成人教育理论研究所取得的成绩和呈现的一些特点,并对2009年我国成人教育理论研究的走向进行宏观展望.  相似文献   

3.
成人教育哲学作为成人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方法在成人教育学科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在我国,成人教育哲学研究起步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主要以引进西方成人教育哲学理论为主,2000年以来我国成人教育哲学本土化研究开始萌芽并逐步影响成人教育研究的发展和成人教育的实践活动。近三十年我国成人教育哲学研究大致经历了艰难起步、引入西方理论和本土研究萌发三个阶段,随着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入,成人教育哲学理论对成人教育理论研究的指导作用也逐步增强,其在成人教育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也进一步得到确立。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2007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成人教育学刊》所转载论文的统计分析,回顾了这一年来我国成人教育理论研究所取得的成绩和呈现的一些特点,并对2008年我国成人教育理论研究的走向进行了宏观展望。  相似文献   

5.
对2010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成人教育学刊》所转载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回顾这一年来我国成人教育理论研究所取得的成就,呈现以下显著特点:一批学术期刊在本研究领域中的学术地位基本保持稳定,其办刊质量有所提升,所载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呈多样化趋势,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成人教育理论研究应当准确把握我国成人教育发展的方向,及时研究成人教育新的发展模式。我国成人教育理论研究未来的走向:一是成人教育研究正在趋向批判和反思;二是信息化、国际化的研究特色更加鲜明;三是多学种、多视域研究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2010年成人教育科学研究进一步繁荣和发展,出版了一系列专著。本论文依据2010年出版的成人教育著作,对成人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问题进行述评。  相似文献   

7.
《中国成人教育》2006,(12):F0004-F0004
由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与欧洲成人教育协会、亚洲及南太平洋地区成人教育总会、德国成人教育协会联合主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学习研究所、国际成人教育理事会、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协办的“2006年国际成人教育研讨会”于2006年10月28日至31日在北京举行。会议的主题是“学习化社会中的成人教育——全球化中亚洲和欧洲的不同视角”,研讨会就学习化社会背景下成人学习的政策、成人参与社会进步的创造性及能力发展和未来的成人学习等方面内容展开了讨论。与会者以欧洲或亚洲、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的不同视角来分析全球化发…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文献整理的角度,对1981-2010三十年间我国成人教育学科著作类出版物进行统计分析,从成人教育类图书出版数量的年代分布、题材的类别分布、图书的研究不同省份分布、基本理论研究图书的基本状况等四个部分探讨了近三十年来我国成人教育学的研究状况。指出我国成人教育研究的若干特征: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研究主题与时俱进,研究内容不断深化。同时也指出,我国成人教育总体发展还不成熟,地区发展不平衡,相关领域的研究还比较薄弱,需要进一步深入拓展研究。  相似文献   

9.
对2011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成人教育学刊》所转载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回顾这一年来,我国成人教育理论研究所呈现的特点是,一批学术期刊在本研究领域中的学术地位仍然保持稳定,其学术影响力有显著提升,所载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继续呈多元化趋势,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成人教育理论研究着重从多视角探究成人教育的本质和内涵。成人教育作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重要载体,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必须进行新的功能定位,成人教育转型发展势在必行。我国成人教育理论研究的未来走向:研究方法趋向多元,定性研究仍为主体;成人高教备受关注,转型发展成为焦点;开放大学成为热点,实践框架亟待构建;终身学习逐步升温,终身教育逐被取代;比较研究稳中有进,研究视域紧跟形势。  相似文献   

10.
以1992~2017年《中国成人教育》刊载的成人教育主题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CiteSpace科学知识图谱分析软件,对研究机构、研究群体、研究热点及研究趋势等问题进行了简要回顾,以期推进我国成人教育理论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1.
:现代汉语中的“情况”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情形”;二是指“军事上的变化”;但实际上,“情况”还有“个人隐私”义。我们将泛指“情形”和特指“军事上的变化”的“情况”称作“一般情况”,记作“情况甲”;将特指“个人隐私”的“情况”称作“特殊情况”,记作“情况乙”,从理性信息,情感信息、语用信息三个方面来分析其信息差。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老子》为语料,对其中第一人称代词"吾"和"我"从句法功能和指代意义两方面进行辨析,并进一步讨论了"吾"与"我"在《老子》中共存的意义。"吾"在《老子》中可以做主语和定语,"我"可以做主语、定语和宾语;"我"是得道之人,是圣人,"吾"是未得道之人,是"道"的追求者;"吾""我"共存清晰地展示了"道"是"德"的目标和归宿,"德"是"道"的实践和追求。  相似文献   

13.
"淫"在先秦的一个常用义是"过分"、"过量"的意思.孔子说"郑声淫"是说郑国音乐在演奏的各个方面与古代先王"和适"的古乐相比,都显得过分、不正派.把"淫"释为淫荡、淫邪的情淫、色淫都失之偏颇.  相似文献   

14.
在海德格尔前期思想中,人这种此在的存在论表现为生存论.虽然没有明确地涉及技术问题,但技术已经作为背景发挥作用.从生存论立场来看,技术在生存“在世”中显现,技术显示为对器具等世内存在者的上手性的揭示,技术是此在的存在与世内存在者的存在之间的关联环节.世内存在者和此在的在世都显示出具有空间性.世内存在者的空间显示为位置关联,此在的空间显示为“去远”近化的接近的环围.世内存在者的空间和此在的空间,都是通过技术而被设置的和被给予的,技术参与了空间的构成.  相似文献   

15.
"焉"字在古书训诂中解作"于是"或"于+宾";古籍异文中"焉"与"于是"相当;"焉"与"于是"对文、互文;焉字在语法意义上与"之"或相当于"之"的代词完全不同,而同于"于+宾";此外,古汉语中的一些动词,既有及物动词的用法,又有不及物动词的用法,后面加"之"或加"焉"词义不同;从以上五个方面可以得出结论"焉"可以做兼词,兼介词"于"和代词"是"之用.  相似文献   

16.
"诸"是不是合音词的况总共有三种:(一)"动词+诸",(二)"动词+诸+乎",(三)"动词+诸+名词(或词组).文章对这三种情况进行了具体分析和讨论,发现上述(一)、(二)两种情况的"诸"字都只相当于代词"之",由"诸"字煞尾时,"诸"字并不是"之乎"的合音.第(三)种情况的"诸"字,有称代作用时,只相当于代词"之",认为"诸"字是"之于"的合音,是忽视了古代汉语中"于"字可用可不用的客观事实而误会的结果;"诸"字无称代作用时,只相当于介词"于".最后得出结论:"诸"没有合音词的用法.  相似文献   

17.
般而言,奇崛美是一种硬语雄奇之美。“看似寻常最奇崛”实际上是一种诗学悖论现象。“奇崛”与“寻常”是如何调和在一起的呢?刘大魁的“气奇则真奇”说提供了一种解释的可能。中国古典诗学话语中的“奇崛”与“寻常”是与俄国形式主义诗学中的“陌生化”和“自动化”相对应的一组概念。俄国形式主义肯定陌生化否定自动化,而中国古典诗学在“奇崛”与“寻常”之间采取的是辩证统一的态度。  相似文献   

18.
<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干"均据<集韵>"居案切"立"gan<集韵>居案切"的音项或条目,收与<集韵>"居案切"下所释"扦也"义相当的"捍卫"义等,不妥.从陆德明<经典释文>音义材料来看,"干"作"扦也"义常读"古寒切","居案切"只是个别经师的读音,两部字、词典应取消据<集韵>"居案切"所立音项或条目,将收在该音项或条目下的"捍卫"义等调整到据<广韵>"古寒切"所立的音项或条目下.<辞源><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将"狙"的"窥伺(伺察)"义收在据<广韵>所立的"jū(<广韵>)七余切"下,不妥.根据玄应<一切经音义>和慧琳<正续一切经音义>及古书注解中的音义材料证明,"狙"作"窥伺(伺察)"读御韵去声合口三等清母(相当于<广韵>"七虑切"),三部字、词典应分别据<集韵>"七虑切"立"qù<集韵>七虑切"的音项或条目,将"窥伺(伺察)"义收在该音项下.  相似文献   

19.
后人对王逸<楚辞章句·哀郢>"夏首,夏水口"之说多有误解,因而造成聚讼纷纭,致有"夏水口"为"入江之口"和"别江之口"之争.本文结合文献材料详加考证,认为"夏水口"即"夏首";"西浮"即"自西向东漂浮".王逸旧说未可轻易.  相似文献   

20.
谈中国教育的“现代转型”,首先要认识现有的教育是什么“型”。自近代史的序幕拉开,中国教育一直是在“近代事件”、西方“形”、和中国“神”的抵牾中生成和发展的;中国教育的“现代转型”,要在“近代型”的基础上,在中国“现代事件”和教育“现代精神”的耦合中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