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沫若是现代卓有建树的文学家和科学家。在文学方面,他开一代诗风,是我国新诗运动的奠基人;在史学方面,他第一个把马克思主义观点运用于中国历史的研究,并把古文字学与古代史研究结合起来,开创了中国史学研究的新天地。他在戏剧、散文、小说和考古学、古文字学诸多方面,都作出了非凡的贡献,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著述。可以说,郭沫若的一生在文学和科学方面,涉猎之广、成就之高、著述之丰,在现代是没有人可以与其比肩的。 一、童年与少年 1892年(清光绪18年)11月16日,郭沫若生于四川省乐山县观峨乡沙湾镇。清朝的乐山,是嘉定府的所在地,离嘉定府城西南约75华里,便是当年的沙湾场。这是山水之间的小镇,西面是峨眉山的群峰,东面是滔滔的大渡河。又有从峨眉山麓流下的茶  相似文献   

2.
四、日本流亡十年 1928年2月,郭沫若化名吴诚到达日本东京。在日本朋友的帮助下,在东京附近的千叶县市川市安下家。 上了岸使失去踪迹的吴诚,引起东京警视厅的警觉。半年之后,他们通过通信检查,发现吴诚就是郭沫若。把他拘留了三天,进行审问。从此,郭沫若作为“通辑犯”和“左派要人”,在警方的监  相似文献   

3.
郭沫若同志在文艺创作、学术研究上的高水平成就是多方面的;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对革命事业的重大贡献,也是多方面的;在国内及海外享有很高的声望.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同志是中国科学院第一任院长,直至1978年6月12日逝世,前后长达29年.我有幸在十年期间作为郭老在中国科学院的助手,仅以亲身经历,追述郭老对新中国科学事业的贡献,来纪念郭老诞辰一百周年.  相似文献   

4.
刘国华 《科学学研究》1998,16(2):95-102
郭沫若科学思想论述刘国华(中国科技大学合肥230026)郭沫若作为一代文化巨人,在科学方面发表了许多独到见解。今天,重温这些论述,我们还能从中受到深刻的启迪。1科学价值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文明破产的观点在欧洲颇为盛行,在中国也引起了较大反响。一些...  相似文献   

5.
秘藏在沪上老屋中近60年的郭沫若先生手迹,几经曲折重见天日。卫震华向笔者透露了发生于20世纪40年代白色恐怖岁月里有关郭沫若安危的惊心往事。  相似文献   

6.
郭沫若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的第一任院长和任期最久的院长,也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筹建者与第一任校长,他在科研机构管理、科技人才培养、国际交流合作、科学家团结、战略科学家培育等方面为新中国科技现代化探索与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郭沫若诞辰一百三十周年之际,通过系统回顾郭沫若在中国科学院建院初期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办校期间的管理实践,凝练分析其科技管理思想特点,对于在当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培养国家科技创新人才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启示。  相似文献   

7.
建国之初将“科学院”设置为中央政府的行政部门,是科学史上的一个特例。根据散见文献资料和参与筹建科学院成员们的回忆,作者推定负责“组阁”的周恩来于1949年3月下旬形成了上述构想,并同时确定由郭沫若担任院长一职。郭当时具有多重社会角色,一是中央研究院院士,二是著名的无党派民主人士,三是长期隐蔽的中共“特别党员”。  相似文献   

8.
郭沫若在四川乐山嘉定府中学堂读书时,一次偕六七个同学去游观音庙(庙内有佛祖殿和观音阁).游到观音阁时,见有两个神龛,一个里面是千手观音,另一个里面是送子观音,千手观音配有匾额和对联,送子观音却只有匾额,而无对联.匾额是"有求必应".同学们对郭沫若说:"送子观音有匾额,无对联.你何不写一副对联作为我们游览的纪念?"郭沫若说:"当然可以."  相似文献   

9.
罗鹏  李海振 《科教文汇》2013,(11):115-117
郭沫若于1924年翻译日本近代马克思主义者河上肇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开始,译介了许多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虽然,郭沫若的世界观并非因译介该书而发生突变,但可以说此书的译介是郭沫若思想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本文从重读基本史料出发,立足不同角度深入分析探讨郭沫若译介《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的各种原因,充分认识和理解其在历史变革中的艰难和可贵,并客观地评价该书的译介对郭沫若自身产生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早在1949年春,当丁瓒同志和我等人随郭老(按:指郭沫若)一起去参加在布拉格召开的世界和平拥护者大会时,丁瓒就向我透露了中央有在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统一的科学院作为全国最高科学机构的意图,并说内定由郭老负责。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学院院刊》1995,(2):107-111
郭沫若(1892-1978)中国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号尚武。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县沙湾镇。1907年秋至1913年夏,先后在  相似文献   

12.
王生武 《科教文汇》2007,(12X):211-211
《屈原》的创作是诗人郭沫若在特定历史时代情感燃烧的燃点。《屈原》,不仅彰显了历史人物屈原的政治情操、爱国精神,更是作者个人情感的反映,是作者与屈原情感的共震。  相似文献   

13.
《屈原》的创作是诗人郭沫若在特定历史时代情感燃烧的燃点.《屈原》,不仅彰显了历史人物屈原的政治情操、爱国精神,更是作者个人情感的反映,是作者与屈原情感的共震.  相似文献   

14.
1988年12月,第43届联大决议,每年11月11日所在的一周为“国际科学与和平周”,并要求各成员国开展相应活动。中国未来研究会为响应联合国的倡议,1989年,11月10日在北京首次召开了21世纪的科学与和平”学术座谈会,1990年11月11日又在北京召开了科学时代的和平与国家战略”学术座谈会。1991年“国际科学与和平周”之际,中国未来研究会科学与和平专业委员会(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对社会的影响》编委会、湖南出版社、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联合发起举行第三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学术研讨会,会议主题为“科技发展与世界新格局”。全国各地80多位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就科学技术在综合国力较量中的地位、中国在未来格局中的作用、军转民对裁军的意义、科学与和平的关系、东方和平主义的现代意义、世界热点问题与新格局的关系等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本刊就会上的部分发言摘要刊登如下。作为学术探讨,发言内容文责自负,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5.
1978年3月31日,全国科学大会的闭幕式上,86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发表了书面讲话——《科学的春天》,由著名播音员虹云当场朗读。当年还只是文件起草小组成员之一的胡平,没有想到自己因为提了一个小建议,机缘巧合地成了郭沫若《科学的春天》的起草者,  相似文献   

16.
《科学中国人》2008,(1):128
日前.第三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评奖结果揭晓,共有三部科技史著作获得这一奖项,它们是:席泽宗院士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思想卷)获得二等奖;周魁一撰写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水利卷)获三等奖:田淼撰写的《中国数学的西化历程》获得提名奖。此外,  相似文献   

17.
联合国于1988年提议每年11月11日所在的一周为“科学与和平周”(1990年的“科学与和平周”是11月1日-11月17日)。为了响应联合国的倡议,使和平的意识深入人心,使科学和科学家成为维护和平的重要力量,由中国未来研究会、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共同发起,首都科学界和学术界于1989年11月10日召开了“21世纪的科学与和平”学术座谈会,在社会各界产生了较大反响。为了进一步推进科学与和平问题的学术研究,探讨在国际格局重新划分的条件下维护和平的理论及实践,由中国未来研究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湖南出版社、“科学与和平文库”编委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世界政治研究室、《科技日报》副刊部、《科研管理》杂志社等联合发起,首都科学界和学术理论界于1990年11月11日在北京科学会堂召开了“科学时代的和平与国家战略”学术座谈会。与会者围绕科学时代的和平问题,特别是对在国际格局重新划分的条件下世界和平与国家战略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会议分析了科学时代的和平的特征,回顾了国家战略理论及其实践对和平的影响,探讨了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国家利益而研究中国的国家战略的课题。为了共同深入探讨“科学时代的和平与国家战略”这一主题,本刊现将这次座谈会的发言(包括书面发言)摘要刊登如下。这些发言只是一种学术探讨,不全面乃至不正确之处在所难免,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并希望赐稿参加讨论。  相似文献   

18.
我第一次见到郭沫若同志是在1938年的春天,为争取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以下简称“民先”)组织的公开合法化到武汉活动.“民先”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的青年组织.它是在1935年“12.9”运动后,由参加“12.9”运动的部分学生决定组建的.当时,“民先”是非法的,不能公开活动.抗日战争开始,“民先”总队部由北平移至山西省临汾.为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民先”总队部决定利用这一有利形势,派代表团到当时国民党中央所在地武汉展开活动,争取“民先”的公开合法化,以利大规模地开展抗日救国运动.我作为总队部的代表之一,在总队长李昌的领导下在  相似文献   

19.
第21届中国"国际科学与和平周"11月12日在京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农工党中央主席桑国卫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此次活动的主题是"弘扬科学,关注民生,发展公益,促进和谐"。  相似文献   

20.
胡大一 《技术创新》2005,(12):37-38
17年前,联合国大会第43届会议通过一项决议,决定将每年11月11日所在周定为“国际科学与和平周”。今年11月7日,第十七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开幕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我国著名的一心血管专家、医学教育家胡大一教授在此次盛会上代表医学工作者发言,并获得了“联合国国际科学与和平周贡献奖”荣誉称号,组委会主席韩启德亲自向胡大一教授颁奖,以表彰他在防治心血管疾病领域的突出成就和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本文摘自胡大一教授在大会上的发言。[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