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邵绿 《新闻传播》2013,(6):19-20
本文从自由主义和公共性的理论出发,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进而对报刊理论中的新闻专业主义、社会责任论进行梳理,最后对公共新闻业与它们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新闻专业主义与社会责任论的理论基石为英国哲学家以赛亚·伯林提出的"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两分法,而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学说也为报刊的公共新闻学理论与公共新闻业兴起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
周甜 《东南传播》2011,(4):53-55
基于新闻专业主义的四个内核:客观性理念、自由与责任意识、服务公众的意识以及自律与他律的原则作为分析的依据,通过对台湾三大报《联合报》、《中国时报》与《自由时报》的头条内容分析,指出台湾报界新闻专业主义背离的现状,并试图分析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基于美国"公平信息实践原则"的个人信息保护模式,选取了向个人赋权的进路,其核心理念是通过落实知情同意规则,实现个人对自我信息的自主控制。这种保护模式的理论基础是西方自由主义思想。自由主义信息隐私观念坚信个人有能力对信息作出理性判断和自主选择,并承担此举所产生的后果。在新技术条件下,上述观念面临有限理性和权力失衡的严峻挑战。文章提出,应深入检视自由主义理论的局限性,以社会本位重构个人信息保护的理论基础,在数据控制者和个人信息主体之间建立信义关系,在保护个人信息权益的基础上,促进数据的流通和利用,真正实现数字经济产业发展与个人权益保护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4.
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模式将从馆藏建设,知识组合、传播拓展转变为公共信息流通的管理,图书馆将成为公共信息流通的集散平台.这是一个以国家为背景,具有法定职责的公共信息管理平台.它将在自己创建的虚拟世界中凸现国家的法规和政府的职责,在“一网两制”的现实中,为公众提供一个开放的、诚信的、安全的虚拟世界,让公民在遵守社会法律和公德的前提下,自由地与社会互动.  相似文献   

5.
冉华  吴红 《新闻界》2014,(1):40-44
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转型的背景下,我国广告产业既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也遭遇了专业化问题的瓶颈。本文从我国广告产业的"非专业化"这一核心问题出发,分析了广告专业主义建构对我国广告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与价值,并从专业意识形态与专业权力两个方面探讨了广告专业主义建构的方法。本文没有对庞杂的专业主义系统进行深入分析,仅讨论专业主义建构的价值与基本方法,旨在为解决我国广告产业问题、促进产业发展提供一个理论视角与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信息资源共享的背景与发展,在指出它作为一种理念的可贵的同时,对于这一理念转化为理论从个体与普遍、自由与平等上进行了哲学思考.最后分析了信息资源共享在法律制度与经济制度里所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7.
宁耀莉 《兰台世界》2012,(36):96-97
明清时期以湖州织里一带为中心的书船,是我国历史上一种特殊的图书流通形式。本文分析了书船兴起的背景、书船活动概况,概述了书船对中国古代图书的流通与贸易以及古籍保护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蒋永福 《图书馆》2007,(1):1-5,32
理论图书馆学仍然需要大的突破和发展。目前,理论图书馆学面,临本质主义追问被搁置的境遇。理论图书馆学尚需澄明的重大理论问题还有:平等与效率的优先选择问题,自由与秩序的冲突化解问题,技术、人文、制度之间的合力协同问题。  相似文献   

9.
阐释与语境:弥尔顿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凌 《新闻大学》2007,2(4):35-42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对弥尔顿和《阿留帕几底卡》进行去语境化的阐释,在高张自由至上主义的同时,抹杀了自由主义的多元性。所谓的"弥尔顿影响"有许多似是而非的成分,从历史语境角度可以获知弥尔顿思想的实际影响和传承路径。通过高度语境化的解读,可以发现弥尔顿与古老的共和主义的关系,这一遗产对今日矫正自由病依然不无启迪。  相似文献   

10.
张玉凤 《新闻窗》2015,(2):22-23
新闻专业主义产生于美国,是伴随美国政党报纸解体、商业报纸发展而兴起的一种职业理念,它所倡导的"自由独立、客观公正、公共服务、专业自律",不仅是一种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理念,更是一种可操作化的职业模式,广受西方新闻工作者推崇。而国内对于新闻专业主义的认识,比较权威的主要来自黄旦、陆晔和潘忠党,其共识是对客观性、独立、自由、社会责任、服务公众、专业自律原则的肯定。无论在西方还是中  相似文献   

11.
张夏 《档案学研究》2017,31(2):24-28
后保管主义中国化研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具有对待“舶来品”客观理性、研究内容纵横交错、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的特点。后保管主义的传入对我国档案学的理论与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完善了后保管主义的理论内涵,促进了传统理论的推陈出新,强化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加强了档案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探讨后保管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特点和意义,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后保管主义对我国档案学界的影响,并能从侧面反映出我国档案学者的研究重点和动态。  相似文献   

12.
图书漂流活动对公众阅读行为的影响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祖逵 《图书馆论坛》2006,26(5):63-64,50
图书漂流活动作为一种新兴的读书形式,以其新颖的图书流通方式,自由的读者交流途径,将对公众的阅读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20,(3):17-25
"新闻专业主义"这一话语体系被引入中国是出于"以专业促独立"的美好愿望,但在具体实践中不仅未能实践初衷,还表现为一种悖论式存在,即"新闻专业主义"情系大众却蔑视大众,根于生活却背离生活。究其原因为思想上的精英意识导致"去大众化"的表现,新闻内涵的窄化则产生"去日常化"的后果,被本文称之为"戴脚镣的孤独领跑者"。"新闻专业主义"不是我们寻求的终点,而应当视为提供了一种对话性的场域,一种自由精神不断生成的实验与实践,我们需要回归到更日常的生活中去找寻最适合现行制度的一套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4.
新闻专业主义,是西方自由主义新闻语境下的产物,指相对新闻消费主义倾向而言的以“客观准确、独立思考、自由表达、社会责任、公共服务、职业道德”[1]为核心内涵的新闻理念。相对于自由主义新闻理论而言,新闻专业主义新增加了“客观真实、公共服务和社会责任”等内容.鉴于这些原则与中国新闻处境有一定的相符合性,因此,继续探讨新闻专业主义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2020,(3):80-92
新新闻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受困于双重境遇的悖谬,一方面,新新闻主义作为一种革新的新闻写作理念饱受各界争议;另一方面,新新闻主义作为一种新闻制作范式被广泛继承与实践。通过考察新新闻主义的产生缘由、目的和现状,将它放置在一个完整的历史发生链条上,作者重回质疑者对其理论与实践的四项指摘——不及时、不严肃、不客观、不真实,尝试从传统理论自身的模糊与滞后性中发现超越双重境遇的秘匙,开解新新闻主义所面临的现实悖谬:第一,被宰制的时间性规范;第二,被误读的文学化技巧;第三,被阉割的客观性原则;第四,被虚化的新闻真实性。与此同时,作者又立足当下社会语境的后真相转向,从新媒介的近身性与时间优势、传播需求的内在化与网络化、多元叙事结构与媒介可供性、后真相时代的社群真知生产四个方面论述了新新闻主义的特长和客观新闻学的短板,尝试从新媒体实践的狂飙突进中找到新新闻主义在当代广泛续存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是市场经济自发地调节经济还是政府调节经济,历来是自由经济主义思潮和政府干预思潮的分水岭,这两大思潮多年来针锋相对,互不相让,并随着时势变迁和政局的变化轮流受到政府的青睐。30年代以前,自由经济思潮的理论流行,其代表性理论新占典经济学在西方经济学界占统治地位。然而,新占典经济学在30年代经济大萧条面前来手无策,一筹莫展,回响,政府十预思潮的代表性理论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政策备受西方各国政府重视,并在实施中收到较为明显的效果。凯恩斯主义曾风靡J‘内方世界,在西方宏观经济学额域长期处于主流经济学地位,许多学…  相似文献   

17.
卞冬磊 《国际新闻界》2012,(5):21-25,31
新闻与政治息息相关。过去几十年美国新闻思想中,新闻专业主义、社会责任论和公共新闻业的对抗,均可以放置在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的框架里看待。建立在消极自由基础上的新闻专业主义,面对积极自由框架内的社会责任论、公共新闻业等理念的冲击,虽屡受质疑却始终不倒,其原因乃是在于整个美国社会及其民主政体对消极自由理念的笃信。  相似文献   

18.
我国社科情报理论在上世纪80年代形成理论高潮,本文分析了它产生的背景,形成的过程以及它逐渐衰落的原因,总结了这一理论高潮产生的原因和经验。  相似文献   

19.
当今,中国新闻业在政治和经济的双重压力下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在新闻改革的背景下业界和学界共同呼唤新闻专业主义.新闻专业主义倡导“自由独立、客观公正、公共服务、专业自律”,对于新闻业而言具有普适性价值.本文通过对本土新闻专业主义进行历史梳理和案例分析,探索新闻专业主义本土化的现实路径.本文认为,新闻专业主义本土化应该从新闻工作者树立专业意识、掌握专业的操作技能起步,进而完善行业、组织的专业规范和制度,逐渐推进新闻体制改革,层层深入,提高整个新闻业的专业化水平.  相似文献   

20.
一、霍尔理论 霍尔在传播学上最著名也是最广为后人所知的就是他的一篇著名的文章《电视话语中的编码与译码》,这篇文章的中心内容就是电视话语意义的生产和传播。它的理论基础是来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中的生产、流通、使用、再生产四个阶段。霍尔在这篇著名的文章中批判了大众传播研究根据信息流通将传播过程概念化为“发送者-信息-接收者”的线性特征,并提出另一种方式思考传播过程,即“把传播过程看作是一种结构,几个相互联系但各不相同的环节——生产、流通、分配/消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