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设计理念]初一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要远远超过其逻辑思维能力,因此,面对《国宝——大熊猫》这样长篇幅的课文,我运用了板块式教法,将教学分为“走进大熊猫资料库”、“走进大熊猫展览馆”、“走进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三个板块。其目的分别为:整体感知课文,了解大意;研读课文,突破重点,品味语言;提高保护动物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讨论、谈话为主的教学方法,重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选择信息的能力、提炼加工的能力、深入思考的习惯和合作意识。[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熊猫的特点,认识它被称为“国宝”的原因。(2)品味文章生…  相似文献   

2.
王立军老师的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构思独到.其主要特点是: 1.教学的层次分明,节奏明快.汪曾祺,作为“二十世纪最后一位士大夫”,他的散文透露着他的人格精神.执教者能从品评文章语言人手,力求引导学生透过简淡洒脱的文字风格感悟作品的精神内涵.作者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把握“这一个”、走进“这一类”、走进“这一作者”、走进“这一传统”.这样环环相扣、逐层推进的设计是颇具匠心的.随着教学活动的拓展,学生对课文意蕴的体认会不断加深,作者的文学审美价值取向也会得到学生们的普遍认同.  相似文献   

3.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只有让课文和学生近些,再近些,才能接触到语文的本质。才能使语文教学更有生命力。 1.走进文本超越文本。我在教一篇课文前,常常自问:我是否已真正走进课文。要想感动学生,首先得感动自己,“文章不厌百遍读”,好的文章常读常新。于是我养成了深入课文的备课习惯,有些课文或精彩段落我往往朗读成诵。  相似文献   

4.
2009年的暑假备课.我们刊发了一组文章.对常识性课文的教学进行了探讨。常识性课文教学,是科普常识的教育目标更重要,还是语文教育目标更重要?学生获得科普常识的主要方式是“看”还是“读”呢?常识性课文的教学是教给学生常识重要.还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重要?这一系列问题.读者朋友只要细读暑假备课的14篇教学经验、教学案例、教学设计,就能找到答案。寒假备课.我们再次将目光聚焦于常识性课文有两个目的。其一,保证专辑内单双册课文的系统性;其二,继承暑假备课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思路,探索、归纳将常识性课文上出“语文味”的新方法。可以说,寒假备课是对署假备课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吕立 《贵州教育》2009,(18):36-37
“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是语文学科的特点。为此,每一篇课文必然要体现两方面的价值。其一,课文本身的阅读价值,即教材中丰富的思想感情、人生哲理、态度价值等等,它赋予学生精神成长的养分;其二,课文蕴含的教学价值,即语文学科的“语文味”,听说读写的教学内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走进文本,理解其中的思想内涵;还要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写作妙处,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真正做到以“他山之石,攻己之玉”。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为改变“应试教育”现状,发展学生的思维创造力,不少教师本着“文道统一、加强基础、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千方百计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开展富有探索性的思维活动,并给其思维活动以合理的施展余地。其有效的方法之一,便是精心研究课堂教学的设计,特别是把课堂提问的设计作为现代文教改的“抓手”,作为开启学生智力、提高学生能力的“突破口”。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做到这一点呢?在教学过程中,我常以以下几种方式试之: 1.标题引入式。一般说来,课文的标题总是提纲挈领之言,它常对课文起着制约的作用。有的概括了课文的中心思想;有的揭示了课文的结构层次;有的明确了课文所选的对  相似文献   

7.
《大禹治水》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课文结构清晰,语言凝练,其中。第3自然段大禹“三过家门而不人”的故事家喻户晓,感人至深,非常适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语言文字训练。如何让这个感人的故事走进学生的内心,打动学生的情感呢?起初,我的教学设计是这样围绕数字展开的。  相似文献   

8.
特级教师钱梦龙谈备课的方法时说:“每次备课.我总要把课文一遍遍地读,反反复复地想。有的课文语言优美,声情并茂;有的课文说理严密,逻辑性强。我就采取不同的读法来评析、鉴赏、品味,直到确实品出了味儿,读出了心得,才进一步考虑教什么和怎么教。”钱梦龙就是在用心走进文本。教学设计就是要用心关注文本,反反复复地想。在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从三“会”开始。  相似文献   

9.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忽略了课文教学的整体性和文学性。许多教师讲解每篇课文,把课文肢解得支离破碎,所学知识没有科学的系统性。还有些教师仅从理论角度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构思、技巧,却忽略了文学作品的“形象性”。使学生对语文课文失去了应有的兴趣和热情。走进了孤立课文、肢解课文、忽视阅读、题海战术四种误区。针对语文教学忽视整体性和文学性的四大误区,结合我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要体现语文教学的整体性和文学性,我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0.
为了避免语文教学课文讲析得支离破碎,提倡语文教学课堂设计的完整性、合理性,语文教学应该讲求一个“一”字,即语文课堂要力求设计“一个”关键性问题,安排贯穿整个课时的讲析,这样,可突显课文教学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把课堂教学活动交给学生,充分体现新课标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11.
那是今年三月,我要参加省好课比赛。我查阅了大量资料,花了很多时间研究教案。看着紧凑的教学设计、诗意的教学语言、精美的教学课件,我满怀信心走进了六(2)班级进行试教。因为我觉得学生对课文比较熟悉,所以注重启发学生对课文的感受。可是一次又一次的提问,教室里仍然鸦雀无声。我环顾了一下四周,见没有一个人举手,无可奈何地说:“如果没有人举手,  相似文献   

12.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大家开始崇尚简简单单学语文,于是很多语文教师将“简单”学语文,误读成了“简化”学语文.在教学中,只是简单地引导学生读读课文,掌握课文的生字新词,对课文内容进行了解,对文本所要求的人文目标也进行了必要的“灌输式”的强化.于是,一篇课文就这样学完了.其实,学生并没有真正走进文本,没有与作者进行深度对话,也没能走进文本主人公丰富的内心世界,没有感同身受.这种无病呻吟式的阅读教学理应引起大家的警惕.  相似文献   

13.
穆健 《甘肃教育》2013,(22):93-93
《祖父的园子》一文以清新、活泼、优美的语言,通过对童年趣事、景物的追忆和描写,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眷恋。课文选自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茅盾如此评价这篇课文:“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祖父的园韵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的教学。要引导学生运用精读课文中习得的阅读方法,到略读课文中实践,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本课的教学需要准确地把握略读教学的特点,让学生徜徉在多彩的风土画卷中。  相似文献   

14.
“走进田园,热爱乡村”是一个完整的主题教学单元,它体现了新课程“亲近自然,珍爱自然,热爱生命”的价值理念。在本单元中主要编排了四篇课文:  相似文献   

15.
《学周刊C版》2017,(14):45-46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积累、感悟和运用。”在阅读课上,教师要送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即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作者交流对话,从而内化课文的语言材料,涵咏其丰富内蕴。  相似文献   

16.
《难忘的一课》(第十册)是一篇讲读课文。不少教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紧紧抓住贯穿全文的关键句“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指导学生阅读,并获得了成功。但我想,假如学生凭着自己的直觉思维,对课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且愿意带着课题走进课文呢?如果学生真的有了这种需要,我们不防就此一试,即从课题入手,就学生的阅读过程而构建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7.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走进“对话”的阅读教学,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喜欢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情趣,提高阅读质量呢?笔者就此做了课堂教学的实践和探讨。一、生动图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在阅读中产生兴趣,使他们感到阅读是一种享受,是一种乐趣,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过程中我精心设计导读,激发学生体验阅读的乐趣,营造阅读教学的情趣。如在导读《我要的是葫芦》课文时,我先要学生用课文中“细长的葫芦藤”、“绿叶”、“雪白的小花”、“可爱的小葫芦…  相似文献   

18.
对略读课文的教学。我感觉有不少的语文教师似乎走进了误区。这些误区主要表现为:一、将其视为“闲文”置于课外,任由学生自己去读。要么轻描淡写、放手自读,课堂上,让学生随随便便读几次,任由他们天花乱坠地交流,而自己却退让一边,不加指导,不予总结、反思,如“蜻蜓点水”般轻描淡写地了事。二、对略读课文难以割舍、精雕细琢。  相似文献   

19.
在现行的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语文教材中编排了一定量的自读课文。如果说讲读课文的教学重在“教方法”,那么自读课文的教学则重在“用方法”。讲读课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起着“举一”的作用,自读课文则起着“反三”的作用。自读课文的教学给学生开辟了语文“知识迁移”的园地,它巩固了学生已学的知识,强化了学生的思维训练,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笔者根据从事语文教学的切身感受,就怎样组织职业中专学校语文自读课文的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明确目的,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职业中专学校语文自读课文的教学…  相似文献   

20.
《埃及的金字塔》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常规的教法,无非就是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学习说明方法,了解金字塔的有关知识。仅此教学,学生收获的仅仅是一些说明方法,但学生并不能真正地走进文字,走进文章的灵魂,走进金字塔,走进埃及,走进古文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