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向阳花木     
宋朝的俞文豹在《清夜录》中记载,宋代范仲淹镇守杭州时,他的僚属官兵都得到他的推荐与任用。只有一个名叫苏麟的僚属,作一个小小的巡检,因公外出,未得到范仲淹的重用。苏麟回来后,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向范仲淹进诗一首,其中有两句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范仲淹看了,知道他在发牢骚,就重新给他安排了满意的职位。成语“向阳花木”就是从这桩事引出来的,它和“近水楼台”一样,都被人用来比喻由于地位或关系近而优先得到利益或便利。  相似文献   

2.
宋朝时期,著名文学家和政治家范仲淹曾经在杭州做官。那时,范仲淹在杭州的权力很大,也十分认真负责,提拔推荐了手下很多有才干的人,无论手下官员还是地方百姓都对他交口称赞。当时,有一个名叫苏麟的巡查官,虽然有些才能,可因为他常年在外巡检,没有被范仲淹注意到,所以一直都没有得到提拔。可是他周围的同事,无论才能大小,官职高低,都有所提升,这让苏麟十分苦恼,心里暗暗为自己的不被重用抱不平。  相似文献   

3.
1040年,51岁的范仲淹被朝廷派到陕西抗击西夏的前线。当时边防懈怠,百废俱兴,范仲淹亟需一位顶梁柱将领来帮助他。经略判官尹洙向他推荐了下级军官狄青。范仲淹问:"他有什么不寻常的地方吗?"尹洙说:"他打仗特勇敢,每次都身先士卒,受伤了也不下火线。他打仗的时候会戴一个铜面具,披头散发,看上去非常凶悍的样子,敌军都畏之如虎。"  相似文献   

4.
范仲淹在政治上、军事上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业,在文学方面,他也是北宋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词、文、赋、碑、铭、书、表,范仲淹都颇为擅长.然而长期以来,除范氏后人等少数学者外,多数人侧重于其政治和军事上的研究,相对忽视了他的文学成就,没能给予他在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本文以范仲淹的文学作品为基础,分析范仲淹文学的独特之处和对当时及后世至深至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19.范仲淹教子俭办婚事范仲淹,苏州吴县人。进士出身,官至参知政事。在诗词、散文领域也颇有造诣,著有《范文正公集》,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从小有大志,常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就是他在《岳阳楼记》一文中写的。他任地方官时,每  相似文献   

6.
范仲淹与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有着特殊关系:应天书院的苦读,成就了范仲淹,范仲淹的执教,又振兴了应天书院;他在应天府的诗文创作奠定了他的文学地位;他的夫人李氏,出身于应天府世家,其庞大的世系和家族成员的贤达,给予了孤寒的范仲淹以温暖和无穷的力量;在应天府的交游,奠定了范仲淹的影响和地位,使他成为京东一带的文人领袖.可以说,应天府影响范仲淹的,是这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文化氛围,而范仲淹影响应天府的,则是一种精神的感召力.这种人杰地灵的双向互动,显示了中华文明的厚重.  相似文献   

7.
寸怀如春风,思与天下芳——范仲淹的忧乐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仲淹是对中华民族作出过重大贡献的人物,名垂今古,童叟皆知.毛泽东说:"范仲淹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集诸葛、孔、孟而兼办事(建功立业)、传教(思想品行影响后世)之人."江泽民号召"所有党员领导干部,都应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人王安石称赞他"由初迄终,名节无疵".  相似文献   

8.
古话咸菜     
<正>咸菜,很难离开的一个关键词,可能就是"穷苦"了。稍微读过一点古文的人,大概都知道北宋范仲淹"断齑划粥"的故事。齑,是切碎了腌的菜,颜色发黄故称"黄齑"。若腌制得法,"色如金钗股"。范仲淹少时家贫,住在寺庙里发奋苦读。每天煮一锅稀粥,冷凝后划为四块,早晚各二,只以切碎的咸菜佐餐。不仅如此,他还"食髓知味",写了一篇《齑赋》,其中有"陶家瓮内,腌成碧绿青黄;措大口中,  相似文献   

9.
范仲淹作为北宋诗文革新的先驱,在诗、文、词、赋方面都颇有成就,尤其是诗歌、散文和词的创作取得了较高的成就.范仲淹的诗作,有意反拨西昆的巧靡,克服了宋初白体余风浅陋之弊,摒弃了宋初晚唐体诗工细纤小的特点,抵制了"东洲逸党"狂傲使气的诗风,表现出淳朴淡远、真切朴质、淳厚和静的特色.他的散文创作成就不逊于当时的王安石和曾巩,堪称宋代散文的一位大家.他的律赋技巧运用精熟,并总结创作规律,提出"体势"说,对律赋学有重要贡献.他的词作,在题材上拓宽了当时宋词的内容,表现出宏深阔远的艺术境界,有力地冲击了宋初"诗庄词媚"的观念,是北宋豪放词派的先导,在宋词发展中的影响非常深远.  相似文献   

10.
北宋时著名诗人晏殊,不仅文才出众,而且也十分好贤,名臣范仲淹即曾得到过他的举荐。有一年冬天,礼官们欲讨好皇太后,议定让皇帝率百官为太后庆寿。范仲淹得知,上奏力劝。此事被晏殊知道后,又惊又怕,他把范仲淹叫来狠狠地责骂了一番。可是,范仲淹不认错,反而对晏殊说:“我能得到您的厚爱,举荐得官,不甚荣幸。我常感到自己没有尽职,白食俸禄,所以总感到羞愧。没想到今天却会因为我尽职而得罪于您。”晏殊听了惭愧得无言以对。后来,范仲淹因故失宠于朝廷,被贬去饶州。百官臣僚为了自保清白,无一人前去送别,只有一个叫王质的人带病前去饯行。别…  相似文献   

11.
儒家正统教育下的中国封建士大夫有着进退尤忧的共性。《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就是一个典例,他一生刚正廉洁、为国为民,素以天下为己任,在遭受贬谪之际写下《岳阳楼记》,全文字里行间都充满了"进亦忧,退亦忧"的民本意识,其千古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他民本思想的高度浓缩。  相似文献   

12.
范仲淹(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拜参知政事后便以整顿吏治为重点进行改革。他根据欧阳修的建议,任命了一批按察使去巡视全国,考察各地的官吏。凡是不称职的官员,他便把他的姓名从官员簿上勾掉。他的一个叫富站的同事说:“你这样一笔把人家勾掉,固然是很容易的,可是被勾掉的那一家人却都要哭了。”范仲淹回答说:“一家人哭怎比得上一路(当时的一种行政区域,相当于明、清的省)哭呀!撤掉一个不称职的官吏,固然要使那官吏的一家感到悲哀,但是,让一个不称职的官吏留在任上,那就要危害整个地方,这地方所有的老百姓都要哭。一家…  相似文献   

13.
整体把握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一篇《岳阳楼记》,让岳阳一楼闻名遐迩,跻身于江南三大名楼;一篇360字的小文,让范仲淹名垂千古,让世人津津乐道.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篇脍炙人口的美文,赏湖光山色之美景,触摸范仲淹忧乐为民的博大胸襟. 资料助读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两岁丧父,但少有大志,刻苦自励,发奋苦读,26岁登进士第.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终年64岁.范仲淹诗词散文俱佳,作品中常充溢着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的信念,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相似文献   

14.
<正> 范仲淹生于北宋徐州一个清廉的小官僚家庭。他年仅两岁时,父亲不幸病逝。迫于生活,母亲带着他改嫁到长山朱家。从两岁到二十二岁,范仲淹都寄居于长山朱家。但朱家究竟在哪个“长山”,从南宋以来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朱家在淄州(今山东淄博市南)的长山,范仲淹从小长在淄州,在长山(县)境内的长白山醴泉寺读书(参见宋人楼纶《范文正公年谱》)。北宋长山知县韩  相似文献   

15.
康不算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哲学家,不过他一生都在谈论一个问题,印主体问题.他一方面批判了笛卡尔以来的"我思"主体,一方面又提出了一种新的主体,即无意识主体或说话主体,由此他破除了"思"的主体,建立了"说"的主体.本文就主要来谈谈拉康笔下的无意识主体.  相似文献   

16.
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名作<岳阳楼记>,以其立意高远、抒情真切、写景雄奇而传诵千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几乎是有文化的中国人都能背诵,而且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孜孜以求,成为取之不竭的精神源泉.然而,尚有一些问题,众说纷纭,争论不休.特别时值今日,湖南岳阳籍青年作家张一一撰文声称:"<岳阳楼记>作者并非范仲淹!"并骂范仲淹欺世盗名,引起一场波浪翻滚的争论.为此,本文以事实为依据,用史料作佐证,还历史之本真.即从写作背景、文本,范仲淹生活道路与人生的矛盾性进行分析,从写作缘由等方面来进行辨证.  相似文献   

17.
范仲淹的词作不丰。但他的词对豪放派和婉约派都有影响.后人评价很高。词作不仅表现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志向,还诉说了他的百转柔情.展示了这位北宋名臣的另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8.
宋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一生与应天府(商丘)有着密切的联系。他早年在这里读书求学并考中进士,后又在这里讲学授书并被举荐进京,他正是在这里最初由一介寒士成为天下皆知的一代名臣。可以说,是应天府的一段生活经历磨砺和造就了范仲淹。在这里范仲淹还写下了很多诗文作品,在他一生的文学创作中有着重要的代表性意义。一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二十三岁的范仲淹知晓了自己的身世,(当时他继随父姓朱,名说)“感愤自立,决欲自树立门户,佩琴剑径趋南都。”①范仲淹在南都(即当时的应天府,今商丘县)发愤读书,生活极其艰苦…  相似文献   

19.
兴化人民为了感谢魏源关爱百姓,按照当地的习惯,想为他修建生祠,供奉长生禄位,祝颂他永远健康长寿,被魏源严辞拒绝.魏源病逝后,当地人民把他附祀于范仲淹的祠堂里,理由还是很充分的,即两人都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典范.魏源一辈子处于江湖与庙堂之间,既忧君,更忧民,民本思想贯穿着他的一生.  相似文献   

20.
范仲淹划粥     
范仲淹是北宋伟大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便出自他手。范仲淹两岁丧父,母亲在生命线上挣扎不下去,带着他嫁到了一个姓朱的人家。他非常渴望读书,但继父家很贫寒,无力供他上学,直到10多岁时,才在众亲友的帮助下到大庙里跟着一个和尚学习。他自炊自食,一日三餐,全部是粥。早晨,将一天的粥煮好,吃过早饭,等剩下的粥凉了,凝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