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至今日仍有不少人怀疑或不承认唯物史观的哲学性质,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割裂了哲学基本问题的彻底解决与唯物史观创立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它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它彻底科学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而这一解决首先是在历史观上实现的.所以,唯物史观的创立也就意味着哲学基本问题的彻底解决,意味着新哲学的创立.唯物史观不是作为解决局部问题的具体科学而出现的,而是作为彻底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世界观理论而诞生的,如果彻底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唯物史观不是哲学,那么以往一切半截子唯物主义就更不能成为哲学了.  相似文献   

2.
马恩运用所创立的唯物史观,在人类认识史上实现了一次伟大的变革,它是指导科学的历史研究的一般理论。然而自从它诞生以来,便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责难和批判,很突出的便是很多学者都把唯物史观误解成经济决定论,同时另一些学者便对这种经济决定论的误解进行了理论上的还击,以期还唯物史观的真实面貌,然而综观这些研究成果,却缺乏从知识论的视角去考察唯物史观被误解成经济决定论的根源。在坚持唯物史观的正确理论立场,立足于以往学者对此问题研究成果,从一条新的致思路径——知识论维度对唯物史观进行一次再解读,把以往的研究成果统一到知识论的大旗下,以期能以这条致思理路对唯物史观进行新的解读,还其本真面貌,发掘唯物史观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3.
唯物史观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党内廉政建设始终坚持唯物史观,把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党情、国情相结合,逐渐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廉政建设道路。新时期我国廉政建设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从战略高度探求新时期我国廉政建设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出发,论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的主要史学理论及成就,他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科学技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作用。如何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的论述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大发展和突破。  相似文献   

5.
纵观二十世纪中国史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每一次重大的史学进步都是在唯物史观的正确指导下,史学观念和史学实践创新的结果。发展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史学理论,就是要创造性地运用唯物史观,分析新的情况,提出新的任务,解决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唯物史观的形成先后经历了三种文化氛围:1902年入家乡私塾置身中国传统文化氛围;1910年入湘乡高等小学后受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熏陶;1918年到北京后,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逐步完成了世界观的转变,形成了唯物史观,真正成为了马克思主义者。  相似文献   

7.
唯物史观主张用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问题,是人们对客观规律的科学总结和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多年来,党内廉政建设始终坚持唯物史观,把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党情、国情相结合,逐渐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反腐倡廉建设道路,丰富和发展了我党反腐倡廉建设理论和实践。  相似文献   

8.
李达的《现代社会学》因其系统的理论体系和鲜明的中国特色,成为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唯物史观所作的最系统、最全面的阐释。书中,李达首先综合介绍了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唯物史观的不同见解,指出了唯物史观与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人类学等学科都存在密切联系且相互影响,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和解释唯物史观的方法和方向,进而严格的依据唯物辩证法的原理既坚持唯物论,反对唯意志论,又坚持辩证法反对机械论。再次,对社会的起源、发展、变革进行分析,最后结合当时国际环境和革命实践的思考,把帝国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关系置于唯物史观视角中进行阐释,深刻地体现了历史的唯物论和历史的辩证法的有机统一,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范式的创造性运用。  相似文献   

9.
唯物史观坚持用社会存在说明社会意识,为我们揭示伦理观念的形成和变化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方法。人类不同历史时期生命伦理观是特定生产方式和经济利益的反映。自然生育条件下的生育价值观是与小农生产方式相适应的。调控自身生育行为的计划生育是社会生产方式发展的产物。生物科技、基因工程等先进科学技术,正在把人类带进选择生育的新阶段,它必然对传统的生育模式和生育伦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相似文献   

10.
精神生产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马克思对这一理论的论述,虽不像物质生产理论那样系统、透彻,但通过对精神生产的涵义以及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等方面的论述,基本上形成了一个理论框架。研究这一理论,不仅有助于完整、准确地把握唯物史观的精神实质,而且有助于分析和鉴别全球化时代精神生产在全球范围内交流的必然性和复杂性,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晚年的跨越理论只是他的跨越理论中的一种形式。本文阐述了马克思跨越理论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关系及其在唯物史观这一整体中的重要地位问题,从而清楚地界定了社会发展规律与社会发展的具体道路的关系,使我们能科学地理解唯物史观。列宁、毛泽东在马克思跨越理论指导下与本国实际相结合,正确回答并解决了马克思所遗留的东方落后国家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而且跨越理论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历史决定论与人的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决定论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本内核,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是把握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关键所在.本文认为只有从人的本质出发,才能正确理解历史决定论的真正内涵,也才能正确理解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真正意蕴.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讨了儒学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内容上的相互渗透关系,并具体地阐述了儒学思想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同时简要地指出儒学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也起着一定程度的阻碍作用,这种阻碍作用不仅与促进作用紧密相联,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阻碍作用越来越大,以至于后来儒学就阻碍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向近代科学技术的转变。这一论述也在一定程度上解答了李约瑟难题,即近代科学为什么在西方产生而没有在比同期西方科学水平高的古代东方,尤其是在中国产生。  相似文献   

14.
在加达默尔看来,对普遍存在解释与理解的异化形成了解释学的普遍性问题;偏见与间距的存在不是解释学普遍性问题形成的根本原因,而恰恰是解释学普遍性问题得以有效化解的中介条件;加达默尔解释学理论的实践转向要求我们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促进实践释义学的理论构建。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已成不争的事实,“全球化”一词家喻户晓,对全球化概念的理解呈多样化趋势,其中各有道理,却又略显偏颇。文章从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出发,阐述了对全球化概念的理解:从历史根源看,全球化就是资本主义的全面扩张;从现实发展状况看,全球化是以资本主义为主导,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长期共存,社会主义利用资本主义的多雏性的全球互动过程;从最终发展趋势看,全球化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全球化。  相似文献   

16.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自传入中国以来,由于发展阶段的时代背景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作为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相对立的历史虚无主义,有必要从历史的维度,通过比较的方法厘清历史虚无主义的非科学性,有助于人们深刻认识新时期历史唯物主义面临的挑战,加强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解、认识和信仰。  相似文献   

17.
“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设想是马克思恩格斯一贯主张的世界革命理论的又一次运用 ,并没有突破唯物史观的原理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中国革命的胜利是按照“一国社会主义”的方式发展的 ,并不是“设想”的证实。因此 ,要正确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必须以唯物史观为方法 ,用马克思恩格斯自己的逻辑去理解 ,而不能擅自改变他们的原意  相似文献   

18.
依据全球史观编著的世界历史著作存在两个方面的缺陷:一是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世界历史体系,二是没有解决世界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弥补了全球史观的不足,体现了唯物史观和全球史观的有机结合,应该成为我们构建世界历史体系的指异思想。  相似文献   

19.
唯物史观理论体系逻辑起点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逻辑起点问题是重构唯物史观理论体系的首要问题。近30年来,我国哲学界关于唯物史观理论体系逻辑起点争论的主要观点有:以自然人,以"现实的人",以物质生产活动或劳动,以实践,以社会存在及其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以社会基本矛盾,以"现实的人"和劳动二位一体,以现实的人、人的需要、劳动三位一体,以需要与物质利益等作为逻辑起点。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应该以现实的人为起始点,以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为终极目标。马克思主义重点建设工程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应该吸收这场学术争鸣的积极成果,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重构。  相似文献   

20.
高校学报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和自我完善李乃英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而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社会经济建设。只有这样,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才能协调发展。作为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的文字载体和主要信息源的高校学报,对于促进我国国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