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明延 《语文知识》2006,(11):31-31
“骄傲”原本是贬义的.经常用来形容自负放纵的行为。《管子·禁藏》:“骄傲侈泰,离度绝理,其唯无祸,福亦不至矣。”在现代汉语中,“骄傲”除了继续保持原有的贬义外,又产生出“表示光荣而自豪”的新义.与“自豪”构成同义词。  相似文献   

2.
学界通常认为北宋“太学体”是一种以“奇涩险怪”为主要特征的古文,然而北宋庆历“太学新体”反映的实际是科场文章的流弊,其中尤以律赋为代表。“太学新体”的形成与庆历科举新政有密切关联,欧阳侈庆历二年所作的《应天以实不以文赋》则直接推动了“太学新体”的形成。被张方平指认应当承担责任的石介,则是欧阳侈“赋者,规谏之文也”观念的忠实贯彻者。张方平排抑“太学新体”主要针对的是形式逾制的科举程文。客观上却阻抑了古文的“载道”、“济世”精神在科场文章中的发扬。  相似文献   

3.
高中《语文》第三册选有贾谊《论积贮疏》,文中有这样几句:“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上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该教材把“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注释为:“淫靡奢侈的风气一天天地增长.淫,过分。以,这里用法较特殊,大致属于助词性质,没有实在意义。  相似文献   

4.
最好的守则     
在海南做生意的阿达回来探亲,邀昔日的哥们聚会,地点选在“悦宾楼”。因老婆不在家,我便把10岁的儿子带上了。那顿酒菜生猛海鲜都上,花了三千块.没想到儿子回家后,一脸的不高兴。我有些诧异,问儿子,儿子说:“老师教育我们生活要俭朴,可你们却花了那么多钱,剩的比吃的还多!”我被儿子问得“噎”住了,真的不知如何解释。忽然,记起前不久一位教师说过,重新制定的《中小学生守则》上,删去了“生活俭朴”这一条。于是,我振振有词地告诉儿子:“《中小学生守则》上已经删去了‘生活俭朴’这一条,老师没告诉你们?”儿子半信半疑地看着我,我便趁着酒…  相似文献   

5.
在说话或作文时,我们常常用到“自己”这个词。如果问个问题:“自己”究竟是指谁?谁多同学一定会不加思索地回答:当然是指“我”喽!其实,答案是错误的。就以课文中的句子为例吧: 1.他把自己(指“他”)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党和人民。——《爷爷的俭朴生活》 2.任凭风吹雨打,我们  相似文献   

6.
《诗经》中每每有重沓复叠之语言,回环吟咏,以抒发缠绵不断的情思,实乃一大特色。在反复的句式中,必须把分章表达的内容,连串起来看,才能通解其中涵义。比如《郑风·将仲子》第一章“无逾我里”,第二章“无逾我墙”,第三章“无逾我园”。古代以二十五家为一里,里是居住之单位。实际上“墙”能逾,而“里”和“园”又怎么能逾呢?倘将三章之义补足,即可解作“无逾我里的园  相似文献   

7.
勤俭包括勤劳、勤奋和节约、俭朴两个方面。我国自古就以勤俭作为修身治国的美德。《尚书》指出,在国家事业上要勤劳,在家庭生活上要节俭(克勤于邦,克俭于家)。春秋时鲁国大夫御孙说,节俭,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恶行中的大恶(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常言道:“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从一些明智有为的统治者到普通老百姓,都能认识到,只有勤勉敬业,家才能兴、国才能立。孟子说:“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意谓一个人倘若在为人处世方面做到恭恭敬敬、彬彬有礼,就不会去欺侮他人;倘若能在生活上保持俭朴,不贪嗜财货,…  相似文献   

8.
王力《同源词典》列“侈”“奢”为同源。笔者通过对“侈”“奢”二字的释析,认为“侈”“奢”二字只属可通用,并非同源。言同源须同时顾及二字在形、音、义三方面的内部联系,不能简单地依靠音同(或音近)、义通外加书证而定为同源。  相似文献   

9.
文章考察论证了《广雅疏证》所使用的“轻重”、“缓急”和“侈弇”三类术语的含义和用法。“轻重”是指四声的不同;“缓急”近乎反切与反切倒用,亦可用如“轻重”;“侈弇”是指呼与等的不同。  相似文献   

10.
节俭 并非过时的消费伦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俭”就是节用 ,反对奢侈。如荀子所说的那样 ,俭就是用人的理智、理性 ,来节制人的过分的感官欲望 ,节制人对物质消费的过分追求。中国古代就以“养俭黜奢”著称 ,大多数思想家总是将节俭归之于善 ,将奢侈归之于恶。《左传》认为 :“俭 ,德之共也 ;侈 ,恶之大也。”《论语》多处讲到俭。如《论语·学而》中子禽问子贡说 :“孔老夫子到一个国家参与一个国家的政事 ,是他自己求得的还是国君主动给他的呢 ?”子贡说 :我的老师“温、良、恭、俭、让” ,所以才得到这种待遇。这里的俭是俭朴之意。《论语·八佾》篇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 :大哉…  相似文献   

11.
2011年第4期《中学语文教学》载有俞泽峰先生撰写的《三个“半旧”看贾政》一文,认为贾政“俭朴”“清雅”,“是儒家思想忠实的守护者和认真的践行者,是忠心耿耿的忠臣、恪尽孝道的孝子和望子成龙的严父,可以算得上是封建末世的正人君子.”于此,笔者与俞先生的观点是一致的.然而,曹雪芹对这位所谓的“忠臣”“孝子”和“严父”究竟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其所赋予贾政的“俭朴清雅”“正人君子”的质的规定性又是什么呢?这不是小问题,它涉及贾政这一人物形象的本质特征,亦与全书的思想主旨有关,不可不察.是故,特予补说.  相似文献   

12.
问:义务教育五年制、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参观人民大会堂》和《在金色的海滩上购篇课文中都有“情不自禁”这个成语,“禁”的注音都是jin,去声;而第八册《《师教学用书》和《语文第八册教案》的注音则都是jin,阴平。这是为什么,怎样读才对?高密市蔡家站镇中心小学焦杰冠县东古镇中心小学赵育答:“禁”是一个多又多音字,既读加,又读加。对“情不自禁”这个成语里的“禁”字到底读去声还是阴平,各种词典的注音历来不尽相同,就是同一部词典,旧版新版也不一样,这是课本和教学参考书、教案出现不同注音的客观原因。但是,同…  相似文献   

13.
围绕“俭朴”层层展开——《补丁》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安徽王维芳崇金香《补丁》是义务教材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三册第五单元中一篇新选的讲读课文。全文共4个自然段,围绕毛主席生活俭朴层层展开,步步深入。因此,教学中应抓住俭朴事例,品析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相似文献   

14.
《铁凝散文·疾步热岛》(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开头写道: 去年六月,我有十天时间在台湾访问。先是高雄,后是台北。看宝岛由南向北,节目紧密,令我感到用“走马观花”都不足以表现我们行色的匆忙,或者把此行称作“跑马观花”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15.
<正>李密《陈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王力《古人汉语》:生孩六月,“大意是:生下来六个月刚懂得笑的时候。孩,小儿笑。”(见修订本第三册第921页)我以为此说值得商榷。“生孩六月”应说成“生下‘我’才六月”。 “生孩六月”本是在相对于“慈父见背”中所表现出的一句具有人事背景意义的话。 作为这人事背景所反映出的“事”,“生孩六月”当不可能为“慈父见背”所处的一种肃穆气  相似文献   

16.
(一)正确使用“弱不禁风”时下,批阅学生作文,聆听首长报告,测览报刊载文,常把成语“弱不禁风”写作“弱不经风”或念作“弱不禁(加)风”,他们还自以为是而不以为非。其实,成语“弱不禁风”之“禁”(Jin),既不可写作“经”字,也不可念作(加)。其中“禁”义为受、担当。此成语用以形容娇弱得连风都经受不起的那种病态。成语源于诗圣杜甫《江雨有怀郑典设》诗句:“弱云狼藉不禁风。”放翁诗人在脸炙人口的《剑南诗稿》中用此成语:“白菌售香初过雨,红蟑蜒弱不禁风。”(菌艺:hdnddn荷花<书>)但愿误用“弱不禁风”的人…  相似文献   

17.
《子不语》成书于乾隆后期,屡经刊刻,版本演变较为复杂,与“小说之禁”密切相关:乾嘉年间,禁例稍宽,《子不语》刊刻未受影响;道光、同治年间,禁例极严,《子不语》由“抽禁”到彻底禁绝;光绪年间,禁例虚设,《子不语》被广为印行;民国以后,禁例无存,《子不语》版本异常丰富。  相似文献   

18.
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⑤(2006年11月2版)对《逍遥游》一文中的“去以六月息者也”的注释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才能离开。去,离开。以,用,凭借。息,气息,这里指风。配套教参《教师教学用书》(2007年4月2版)中的参考译文是:它离开北海,是凭借着六月的大风啊。  相似文献   

19.
语法札记     
(一)《左传》上的动宾词组“齐言”和“史记”上的偏下词组“齐言” 1959年六月《中国语文》第六期栽有郑奠先生的《汉语词汇史随笔》,把鲁襄公二十七年《左传》“是夜也,赵孟及子晰盟以齐言”的“齐言”这个词组,解作他所谓“单纯的以某一时期地方名的”齐国方言,把一个动宾词组解作偏正词组,这是应该商讨的。  相似文献   

20.
①为了确保中草药产量和质量不受损失,有效地防治病虫害的发生……(1992年2月29日《中医药信息报》第四版)句中带点部分有毛病,改法有二:一是把“的发生”三字删去;二是把“防治”改为“防止”。究其原因,可能是排版之误,错将“止”排为“治”了。②台湾把中医称为“国医”,从事中医业务的中医师超过二千多人,经营中药业者逾七千多家。(1992年4月20日《上海中医药报》第1版)“超过”和“逾”应跟上一个确定的数目,而“二千多人”和“七千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