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王学成  杨浩晨 《当代传播》2021,(6):87-89,96
本文以巴赫金狂欢化理论为视角,对当前短视频文化现象进行分析认为,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短视频传播已经建构了新的狂欢广场,形成多元化、个性化和狂欢化色彩的媒介奇观.在具有"梗文化"、审丑文化特征的短视频狂欢中,全新的加冕范式随之产生.短视频创作者、丑角人物和影视作品中的角色,经由短视频作品加冕成为社会关注的中心.然而,这一系列新的加冕现象也折射出短视频狂欢奇观与巴赫金理想中狂欢世界的背离.  相似文献   

2.
网生代在21世纪以来的文化审美和文化消费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而二次元文化受众,正是其中特征鲜明且影响日渐扩大的一个群体.这类群体之所以具有与传统受众截然不同的消费方式、文化接受方式,是因其通过消费主义的狂欢,来完成对现实生活的逃避和消极反抗,争取文化话语的权力.  相似文献   

3.
作为巴赫金最重要的理论成果之一,狂欢理论的影响广泛而深远.耽美文化是以网络为传播载体的青年亚文化,其对主流文化的批判性与狂欢化的贬讽和嘲弄、互联网环境下同人女群体自由平等的虚拟线上交际与狂欢节广场随性亲昵的交往行为、狂欢节的民间乌托邦性与耽美文化提示的象征性现实、耽美文化对主流文化的戏仿性解读与狂欢化的否定和再生不谋而合,狂欢理论同耽美文化无疑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以巴赫金的狂欢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一方面可以清楚的明晰耽美这一狂欢式文化现象的精神实质,另一方面能够理解同人女群体建构的拟态世界及其主观追求,并指出耽美文化的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及同人女群体的表层狂欢发展倾向.  相似文献   

4.
新媒体事件的话语生产类型及叙事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恩  邓然  龚瑶 《当代传播》2011,(6):47-49
近年来,借由新媒体事件造势而发展的群体性事件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强烈关注.本文以类型学社会话语的分析框架将新媒体事件归纳为四类话语,即国家(民族)话语、公共性话语、民粹主义话语和文化话语.话语背后分别体现了官方意志与爱国精神、公民性力量、戏谑狂欢精神和文化建构的逻辑.这些话语共同构成了新媒体舆情的主要表达内容.  相似文献   

5.
从世界电视的发展历史来看,电视发轫之初,无不以娱乐节目为本.我国以往的电视教化色彩过浓,久而久之,大众逐渐产生厌烦情绪.当前电视节目又掀起娱乐狂欢浪潮,在某种程度上责任丧失,显得庸俗、低劣而暴力.在社会文化的转型期,传媒作为文化的生产者与传播者,应该承担起一定的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电视娱乐节目如果一味强调"教化"职责,有失偏颇;但如果为娱乐而娱乐,一味迎合当下人们的狂欢精神,也不可取.  相似文献   

6.
不同于传统视频,弹幕评论呈现出即时的反馈性、草根化、碎片化、娱乐化等特点;弹幕视频去中心化的"N次传播"模式解构了传统视频中心化的"一对多"传播模式,传统视频文本所承载的意识形态神话和价值观也在一定程度上遭到颠覆和解构,借助弹幕技术还产生了新型社交格局和"弹幕文化";其所呈现的"多音齐鸣"的狂欢化特质亦是边缘反抗中心的表现。  相似文献   

7.
"土味"一词大概从2017开始出现在大众视野,最开始的含义是"俗气的"、"不时髦的",经过两年的演变后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符号,所包含的意义也发生了改变。盛行于网络的"土味"视频及其衍生物,通常带给人廉价、简单、过时甚至低级的感官体验,而"土味"却带着这些与现代流行文化格格不入的标签一路势如破竹,席卷了整个网络。"土味"盛行的背后,体现的是新一代受众心理和需求的改变。"土味"视频不只是看起来那样的粗制滥造的草根短视频,而是已经成为了一种网络亚文化,这不只是一小撮网民无聊的狂欢,也不只是乡镇青年的低级趣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从城乡对立的二元世界的夹缝里生长出来的独特文化现象,也体现着当代网民对消费主义和流行文化的反抗。  相似文献   

8.
李文杰 《东南传播》2022,(5):98-100
图像时代有别于印刷文化的精英逻辑,新媒介图像化的狂欢降低信息接受的门槛,无法将成人与儿童分类的同时,也为儿童打开了成人的后台。在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下,儿童成为被凝视消费的对象,并在抖音上扮演成人,儿童的外在形象、行为、话语呈现成人化倾向,而儿童成为手机的接触者或私人使用者时,手机图像中的成人话语体系进一步侵占儿童成长空间。但儿童在媒介实践中也会根据媒介需要进行媒介选择,反抗儿童成人化现状。  相似文献   

9.
不同于官方宣传和流行商业电影中的香港形象.许鞍华的电影以其自觉的“我城”意识和一贯的人道主义精神捕捉、书写和记录着香港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另一面。其影片中的香港城市空间有着多重的文化寓意,它铭刻着港人独特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经验,承载着普通市民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和生命体验,也见证着弱势群体的边缘性、无助与反抗建制、争取权益的努力。  相似文献   

10.
袁也 《现代视听》2013,(2):33-35
2013年央视春晚在一场规模浩大的网络热议中落下帷幕。这场网络互动具有狂欢性质,极大地影响了央视春晚的传播效果。其背后原因大体概括为新媒体的发展、观众对互动交流的渴望以及大众文化对庙堂文化的反抗,体现出了Web2.0时代人们追求自由平等、开放兼容、快乐创新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1.
苗棣  王昕 《现代传播》2005,5(1):71-75
本文认为以<非常6+1>为代表的电视游戏节目,是当代社会消费语境下由电视这种高科技传媒制造的大众狂欢节.它作为大众文化文本,具有传统民间诙谐文化的底色和基因.电视游戏节目中加冕游戏遵循着狂欢化逻辑,是一种狂欢化叙事.游戏节目的戏仿策略,促使观众在审美过程中获得狂欢化平等感受.明星神话要有限度,狂欢游戏要有边沿,对电视游戏节目要在文化研究的视野中理性地予以剖析,使游戏与真实结伴而行.  相似文献   

12.
彭爌 《新闻界》2005,(2):45-46
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自1983年创办以来,至今已有22年的历史,作为一个官方主流权威媒体督创的电视文化节目,“央视春晚”逐渐超越了单纯的娱乐节目性质,而成为全球华人在传统的特定时域中“想象中国”的一个盛大狂欢仪式。  相似文献   

13.
巴赫金的"狂欢理论"恰如其分地诠释了中国网络舆论的另类表达,即"群氓喧哗"的狂欢:扭曲形塑政治人物的漫画,散布隐射政治的民谣,肆意、愤激的网评等多种新闻生产模式。其实质乃是网络新闻生产颠覆官方公共领域。"中华女"事件看似毫末之端,却折射出网民压抑已久的愤激情绪。以传播学视角透视"强国论坛"的舆论生产,反观民间话语自由度与官方公共领域的对抗。  相似文献   

14.
巴赫金的"狂欢理论"恰如其分地诠释了中国网络舆论的另类表达,即"群氓喧哗"的狂欢:扭曲形塑政治人物的漫画,散布隐射政治的民谣,肆意、愤激的网评等多种新闻生产模式。其实质乃是网络新闻生产颠覆官方公共领域。"中华女"事件看似毫末之端,却折射出网民压抑已久的愤激情绪。以传播学视角透视"强国论坛"的舆论生产,反观民间话语自由度与官方公共领域的对抗。  相似文献   

15.
赵旻瑞 《视听》2022,(5):102-104
中国传统神话故事蕴含了丰富的文化瑰宝.在影视改编中,对神话人物的身体影像塑造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身体影像的具象化创作使得受众对神话形象的接受由文本的抽象符号转为图像的具象符号.身体景观的重新构建也为由身体叙事到整体叙事的逻辑重塑提供了坚实基础.但在改编过程中,仍然需要注意消费主义下身体狂欢的陷阱,应突破身体狂欢下的新规约...  相似文献   

16.
张娜  王智 《新闻知识》2022,(2):49-53
诞生于互联网的土味文化是城乡文化交融下乡村文化形态的畸变,也是乡村文化群体自身话语建构的大胆尝试.在土味文化棱镜中,快感消费游弋于底层叙事,阶层跃迁梦想隐匿于草根玩乐,土味网红在大众狂欢喧嚣中实现了"网红+乡村经济"的转型,折射出乡村振兴背景下土味文化从话语实践到经济实践的变迁.同时,针对土味文化乱象,也需明确文化红线...  相似文献   

17.
著名文艺理论家、批评家巴赫金认为,狂欢文化是相对于日常生活而出现的一种文化状态,狂欢化生活是对平平淡淡的日常生活的创新化和陌生化。在平台支持、文化背景、商业利益等因素的助推下,直播答题赢奖金成为全民狂欢的节目,各大平台纷纷利用巨额奖金、明星助战等方式吸引受众,用户在直播答题狂欢中暂时释放了生活中的压力和负担,使直播答题具有了全民性、平等性和仪式性的狂欢特点,笔者对这场全民狂欢进行理性思考后,认为内容觉醒、社交困境和法规缺失的问题逐渐影响到了直播答题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解读体育文化传播的大众狂欢景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体育的发展历史不过一个多世纪,但借助体育本身的魅力和大众传媒的力量,体育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恐怕没有一个行业能够像体育这样,能够让那么多的人参与其中,使其身心进入一种极度兴奋的状态.本文试图从巴赫金的狂欢理论出发,对体育文化传播所形成的全球狂欢,激情狂欢,民族狂欢和集体狂欢等几个层面的问题进行初步的解读.  相似文献   

19.
随着现当代政治、经济、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巴赫金提出的狂欢节、狂欢式、狂欢化有了新的适用性,直播购物、表情包、双十一等都是新的狂欢形势,本文将从网络狂欢理论的相关概述、新媒体环境下狂欢理论的呈现、狂欢理论的影响、狂欢理论的反思与建议四方面入手对狂欢理论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20.
阿尔贝·加缪在世界文坛享有极高的声誉,其作品往往被分为两大阵营:荒诞与反抗系列.然而,《鼠疫》并不是这样,它是加缪少有的兼具荒诞与反抗哲学的著论,意图以精神之觉醒,推动"反抗"质的飞跃,继而扭转现实之状,成为加缪自成一体的荒诞镜像下的反抗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