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收藏界》2014,(6):144-144
青花海水龙纹浮雕梅瓶 胎土:灰白二元配方;釉色:白中泛青,青花发色蓝艳,釉面有晕散现象和淌釉炸开颗粒状,有缩釉现象,集釉处有凹下现象,呈现紫褐色,且用放大镜看有蜘蛛网纹,胎体内部采用手工接胎技术,釉面光泽柔润;造型:丰肩到腹部渐收,底足较浅,有粘沙,有釉癍,修足不太规整,底部可见旋削纹,接胎底处有裂缝;纹饰:典型的龙纹画法,线条流畅刚劲;气泡:多数小气泡中夹有大气泡,且无中气泡过渡。  相似文献   

2.
《收藏》2013,(3):9
胎釉的区别:景德镇元代至正期青花亮丽滋润,胎釉白中泛青,被收藏界认知。据胎釉观察与考证:以上手察看江西九江市博物馆藏元代元祐期青花兽头塔式盖罐、江西高安县博物馆藏元代至正期青花龙纹梅瓶、晚期青花缠枝花卉高足杯等代表元青花三个时期的典型实物标本,以及景德镇出土元青花瓷片的研究发现,不是仅有胎釉白中泛青  相似文献   

3.
程晓中 《收藏》2009,(12):46-47
20世纪90年代中期,南京黄浦路2号“黄埔广场”建筑工地(明故宫遗址内)发现一日深达11米的残井,出土一件轰动文博界的瓷器——明洪武官窑白釉褐彩“赏赐”款梅瓶。这是继1964年在疏浚南京明故宫遗址御城河时发现青花瓷、釉上红彩五龙盘、内外双色釉暗龙纹碗等洪武官窑瓷器之后的又一次重大发现。  相似文献   

4.
刘丽文 《收藏》2016,(1):72-77
2012~2013年考古工作者对镇江中华路京口闸遗址进行了发掘,遗址时代跨度从唐代至明清。京口闸是江南运河上的第一座闸,堪称漕运咽喉、交通枢纽,历经唐代至清代,民国时期填埋为路。在京口闸元代房屋遗址中出土了青花龙纹鼎式香炉、青釉八卦纹鼎式香炉、孔雀蓝釉贴塑龙纹鼎式香炉,以及枢府釉缠枝牡丹、凤凰麒麟纹双耳扁瓶等瓷供器。地...  相似文献   

5.
从洪武元年建都到永乐十八年迁都北京,南京一直是明早期的政治、文化中心。笔者在南京明故宫捡瓷片十余年,曾捡获“赏赐”款洪武白釉梅瓶残片,经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测定系铁红料,南京博物院也藏有一只同样带“赏赐”铁红款的完整梅瓶。  相似文献   

6.
兰亭  赵聪 《收藏界》2010,(6):62-63
《收藏界》2008年第9期上登过我们的一篇文章《永乐还是宣德》,讲的是器型相同,大小和纹饰相近,而断代迥异的青花龙纹扁壶,都应是永乐的。本文拟讲一讲与上述龙纹扁壶器型相同、大小相近,只是纹饰不同(都是缠枝花),而断代同样迥异的扁壶,也是永乐的。  相似文献   

7.
饶晓晴 《收藏》2012,(1):173
正"龙风呈祥"由"龙纹梅瓶"和"凤纹梅瓶"两部分合成,相映成趣。两件珍宝通体点缀红彩西花纹样,整体画工精细,红金相映,极具气势,反映了当代瓷艺大师高超娴熟的艺术水准。"九"为至尊之数,代表吉祥如意、喜庆美满龙是神圣尊贵的象征,凤为群鸟之长,在古代被尊为鸟中之王,是祥瑞的象征。九龙腾飞各具神韵,寓意太平盛世,吉厌祥世,九龙齐舞,翻腾飞跃,为大吉祥之意。在中国传统理念里,龙和凤一起多表示喜庆美满之事。红色喻示喜庆,以矾红绘九龙九凤翱翔于填金缠枝莲当中,姿态各异,生动逼真。  相似文献   

8.
本文所附录的八个青花龙纹扁瓶(有的称为扁壶)图,出自五部古陶瓷专著,书中对其所标明的朝代、名称、大小,我们分别录于图的下部。这五部古陶瓷专著,对这八个青花龙纹扁瓶的断代很不一致,我们认为这是值得商榷的。我们认为,这八个青花龙纹扁瓶,无论从哪方面看,它们都是一种类型,而不是两种类型,把它们分成两个朝代是没有道理的。从大小看,除附图4稍大一点外,其余几个相差无几。  相似文献   

9.
《收藏》2017,(11)
正假如要在千姿百态的中国瓷器中选出一种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经典盛行且精致美观的器型,或许很多人都会与笔者一样,选择梅瓶。古玩收藏界有一句行话,叫"卧器不如坐器,坐器不如立器",而在所有立器中,又以梅瓶为至尊。梅瓶,顾名思义,是用来插梅花的瓶子,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和谐统一,诞生于唐代,宋代以后盛行开来。梅瓶的样式形制,每个时代略微有所差别,但通常是小口唇沿,短颈丰肩,上腹浑圆,下腹内敛,底部圈足。民国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里对梅瓶的概念进行了近乎完美的阐释:"梅瓶口细而颈  相似文献   

10.
梅瓶最早出现在宋代,是一种储酒、储水的用具。"梅瓶"这一称谓,直到清末《陶雅》一书中才出现。关于它的得名《饮流斋说瓷》中解释为:"梅瓶,口小而颈短,肩极宽博,  相似文献   

11.
《收藏》2017,(4)
梅瓶为什么会被称之为"梅瓶"呢?这是一个在学界仍有争议的有趣问题。常听到的一种说法是:梅瓶的得名是因为口小适于插梅花。子仁认为,实际上,梅瓶并不只适合插梅花,一些明代图像显示,梅瓶是可以插莲花等花卉的。但是,梅瓶的得名肯定与插梅花有关。在子仁看来,文人赏梅追崇梅花的瘦和稀疏姿态。梅瓶姿态丰腴,恰恰可与瘦梅形成强烈对比,耐人寻味。梅瓶由此,从审美意象转变成一种器物名称。所以说,梅瓶得名是不断附加文化概念,慢慢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收藏》2017,(4)
正梅瓶为什么会被称之为"梅瓶"呢?这是一个在学界仍有争议的有趣问题。常听到的一种说法是:梅瓶的得名是因为口小适于插梅花。子仁认为,实际上,梅瓶并不只适合插梅花,一些明代图像显示,梅瓶是可以插莲花等花卉的。但是,梅瓶的得名肯定与插梅花有关。在子仁看来,文人赏梅追崇梅花的瘦和稀疏姿态。梅瓶  相似文献   

13.
梅瓶,是瓷瓶的一种,据说是因为此器瓶口较小,仅能插入梅枝而得名。梅瓶的式样在《饮流斋说瓷》中有专门的描述:"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窄,抵于足则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它流行于宋、元、明、清各代。洛阳博物馆珍藏的白地黑花鸳鸯戏水梅瓶是一件典型的宋代磁州窑梅瓶。这件宋代的酒器是1970年在洛阳宜阳县董庄乡洞子沟村收集的。梅瓶高44厘米,腹径17厘米,底径10.5厘米。它小口短颈,  相似文献   

14.
金鑫 《收藏》2009,(10):47-47
这件龙泉窑青釉玉壶春瓶,高33.8厘米,口径9.5厘米,腹径20.4厘米,足径11.3厘米。1973年出土于合肥市明代陈闻墓。据墓志载,墓主陈闻生于元至顺三年(1332年),葬于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此瓶的形制、纹饰和釉色,都具元代及明初瓷器特征。现藏安徽省博物馆。  相似文献   

15.
许哲  卢志远 《收藏》2020,(3):80-87
2019年11月9日至2020年1月1日,青岛市博物馆举办"‘瓶’安喜乐——馆藏明清瓷瓶展"原创展览。在众多馆藏文物中,遴选出65件具有代表性的明、清时期瓷瓶进行展览,器型上包含有玉壶春瓶、梅瓶、橄榄瓶、观音瓶、赏瓶、贯耳瓶、蒜头瓶、琮式瓶、葫芦瓶等十几种瓶型,在柚色上有青花、单色柚、仿哥窑、窑变釉、粉彩等。本文选取其中15件特色展品赏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收藏》2014,(19):172
这是一尊别具特色的青花梅瓶,梅瓶胎骨厚重,小口平沿,颈细短。瓶身修长,有八棱。瓶身中部4条白龙凸起,衬以青花海水、火焰纹,瓶肩和下腹部各绘青花云头纹,内画凤穿牡丹纹。八边形的瓶身上绘着4条白龙,在以青花绘成的海水与火焰中升腾而起。繁缛的花纹与龙身留白的简洁使主体纹饰更加突出,体现了元代青花瓷器所特有的表现方式。瓶肩部的云肩纹内绘着象征富贵与吉祥的凤穿牡丹和麒麟穿牡丹的图样。近足处的如意云头纹里也画满了牡丹花叶。  相似文献   

17.
《收藏》2017,(4)
正从宋代开始,梅瓶形成了比较稳定的装饰格局,每个朝代在此基础上都有特定的时代风格和流行纹饰。早期:多样化探索五代至北宋早期,梅瓶装饰主要是"胎纹釉理"模式。北宋中期开始,逐渐以"范金琢玉"式和"文彩相彰"式展开(见图1、2),分别出现了分层、分块和单体折枝三种纹饰布局格式,口、颈部绝不会出现纹饰,胫足部时有时无,腹部或肩腹部成为装饰的重心部位(见图3、4)。辽代梅瓶装饰,集中突出腹部主题饰纹,只见分层和单体折枝两种格式(见图5、6)。  相似文献   

18.
正梅瓶作为一种具有储酒实用、陈设装饰等多重用途的器物,始见于唐代,宋代已很流行,元明清时期随着景德镇青花瓷的大量烧造而日趋风行。桂林博物馆收藏有各类梅瓶300余件,其中明代瓷梅瓶249件,如此数量众多、品种丰富的明代梅瓶集中收藏于一个博物馆,全国范围内绝无仅有,被专家学者誉为"藏华夏陶瓷瑰宝,集明代梅瓶之最。""梅瓶之乡,桂林一绝。"在桂林馆藏的瓷梅瓶中,绝大部分为青  相似文献   

19.
笔者有过20年的航海经历,在船上有两大爱好:一是钓鱼,二是养花。用天津话说:不为嘛,穷找乐。 红海,放长线钓大鱼 红海是连接印度洋和地中海的大通道。红海的海水是呈红色的,就连溅起的浪花,也似一层薄薄的粉红色的纱片在空中飘逸。红海的海水之所以红,那是由于海洋里大量生活着一种细小的红色海藻,海藻里的藻红素把那辽阔的海水染上红色。红海水深,锚地水深有近百米,印度洋的鱼类从瓶颈似的吉布提曼  相似文献   

20.
《收藏界》2007,(9)
一、梅瓶的早期发展及名称由来"梅瓶"是中国古代一种比较典型的实用装饰性器物,最早可以上溯至新石器的储水陶器,后来经过不断改良,到唐宋时期发展为以装酒闻名的容器。从文史资料看,"梅瓶"一词在宋代就曾出现,词人方逢振曾作《风潭精舍月夜偶成》,内有"石几梅瓶添水活,地炉茶鼎煮泉新。"王磁的《雪夜二首》中也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