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小说的叙事模式包括叙事角度、叙事结构和叙事语言三个层次。中国古代小说尽管有个别采用倒装叙述的(如唐代李复言《续幽怪录》中的《薛伟》),有个别采用第一人称限制叙事(如唐传奇中的《古镜记》、《游仙窟》、《谢小娥传》等都用“余”、“予”的口吻叙述)和第三人称叙事的(如唐初无名氏的《补江总白猿传》),也有个别以性格或背景为结构为中心的(如《聊斋志异》中的《婴宁》和《山市》),但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小说在叙事角度上基本采用全知视角,在叙事结构上以情节结构为中心、以连贯叙述为主要方式,在叙事语言上的典雅的文言发展到既有书面的典雅、又有口头的活泼。  相似文献   

2.
《老残游记》作为一个小说叙事文本,以游记体的形式记录了作者丰富的人生体验,对这种人生体验艺术化的表达形成了作品独特的叙事功能模式。试从情节模式、情态模式、情调模式等来分析作者的叙事表达方式,从而揭示出作者在西方小说影响下对中国传统小说叙事模式的整合与革新。  相似文献   

3.
《狂人日记》:小说叙事模式的突破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小说技巧上,《狂人日记》以狂人的形象、日记体的形式带动了叙事模式的转变。从传统的第三人称、全知的叙事角度转变为以狂人为中心的第一人称限制叙事,从连贯顺序的叙事转变为交插叙述,从以情节为中心的结构转变为独白式的心理分析。鲁迅的《狂人日记》不但自传统汲取养分,也将传统“创造性”转化,其革新与改造奠定了现代小说发展的基础,是中国现代学的第一块基石。  相似文献   

4.
“诗言志”之说首见于《尚书·舜典》,说明诗歌创作源自情感抒发的需要.《诗经》展现了先秦时期人们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但先民们在抒发情感的同时,也在诗歌中印上了当时社会生活的痕迹,在抒情诗篇中也体现了叙事性特点,并运用了多种叙事手法来表现事件的进展.主要方式为:在抒情中夹杂叙事;以回环复沓来表示事件的发展;以各章内容之不同来体现事件进程;以组诗形式来描述事件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文学符号的功能不仅在于“合成文本”,也在于“直接表现思想”。在某些小说中,叙事性符号不仅是作者集成情节、体现主旨的构件.也是作者直接呈现信息组合主旨的意象。如《红楼梦》中的“贾雨村”、“甄士隐”,作为叙事符号不仅仅作为小说情节中的人物的姓名存在,符号本身包含的“假语村言”、“真事隐藏”的内涵已经直接传达出作者创作的立意。  相似文献   

6.
过继叙事作为一个独立的叙事单元,长期存在于明清通俗小说之中。《儒林外史》中也有过继叙事,对小说文本产生了重要意义。一方面,过继叙事具有拓展新的情节空间、引发新的叙事走向以及连缀叙事结构等小说叙事价值。另一方面,过继叙事在揭示人物心理,丰富人物形象,描摹众生世相等人物塑造方面具有独特作用。《儒林外史》中较多且成功的过继叙事,可能与吴敬梓的过继经历有关。  相似文献   

7.
在长篇世情小说《金瓶梅》的情节叙事当中,存在着大量的丧葬描写,包括众多的人物死亡、繁复的丧葬礼仪以及宏大的丧葬场面,这些丧葬描写贯穿小说情节发展的始终。《金瓶梅》所构建的人物死亡与丧葬不仅表述了一个丰富的外在世界,而且在《金瓶梅》的情节结构、人物塑造方面也具有突出的叙事功能。具体表现在丧葬描写贯穿全书情节发展的始终,体现为一种内在的叙事逻辑结构;《金瓶梅》宏大的丧葬场面也为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多样性和人物性格的丰富性提供了"典型环境"。  相似文献   

8.
托尔全的奇幻巨薯《魔戒》巧妙而显明地运用了源自《圣经》的U型叙事模式。小说的情节铺陈(主要人物的命运起伏和与之相关的地域兴衰)充分地彰显了U型模式。而圣经叙事模式则在深层次上映衬并传达了《魔戒》中富含基督教意蕴的主题寓意:善恶冲突观、信念以及希望的价值。这也给长久以来关于《魔戒》的宗教属性争论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思考。  相似文献   

9.
《第二十二条军规》多运用重复的叙事手法.小说中随处可见各种形式的语言重复、事件重复和场景重复,这些重复在组织情节、塑造人物和深化主题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正是作者创造性地运用了各种重复手法,使小说情节连贯、人物突出、主题深刻,从而奠定了小说在美国文学中的不朽地位.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叙事学理论为依据,以细读文本为研究方法,在叙事学层面,研究英国当代著名作家A.S.拜厄特小说《占有》中扁型人物的叙事功能,主要研究这些扁型人物如何处于边缘、被动、客体地位,如何以日记的形式叙述与主人公拉莫特相关的人物和事,揭示人物和自己的心路历程;这些扁形人物的叙事既为圆形人物塑造和情节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也实现了对自我的建构。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屠格涅夫长篇小说的叙事手法进行了分析.指出其中既有19世纪中期西欧现实主义小说艺术的吸收、更多的是作家本人的发展和创造。其叙事的特点是时间明晰而凝聚,情节线索单一且有明确的开端和结束,人物多置于时间和情节的发展中表现出性格的丰富。此外.他在多部小说中成功地运用辩论情节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冲突,以私奔情节将事件推向高潮。还采用相同的人物关系模式以表现两部“多余人”小说的相同主题。这些都说明他在长篇小说创作中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12.
《尤利西斯》无论在结构形式还是在叙述内容方面都与传统小说背道而驰。文章分析了《尤利西斯》与传统小说在处理时间因果链、事件的连贯性以及情节因素三个方面时的异同,由此看出《尤利西斯》在叙事结构方面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崭新面貌,对传统小说固有的线型叙事结构模式具有极大的颠覆性。  相似文献   

13.
小说《林兰香》穿插的大量诗歌对小说的叙事具有多方面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作者以三首诗为联缀,完成了对燕梦卿悲剧形象的塑造,从而使这些诗歌具有了推动故事发展,促使人物命运发生转折的作用;二是回首诗对小说整体寓意和具体情节设置的暗示作用;三是与作者的悲剧意识相契合,借诗歌进一步渲染作品悲剧氛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太原大学学报》2019,(3):45-49
相传为杜光庭所作的《虬髯客传》,其中的剧情对话、人物行为,对游说艺术的运用比比皆是。而产生在小说之前的《鬼谷子》是先秦纵横家经典思想的精要,《虬髯客传》与《鬼谷子》均有政治目的表现,将《虬髯客传》的叙事情节与《鬼谷子》进行比较,不难发现,这篇唐传奇小说的叙事情节有多处对《鬼谷子》的游说艺术进行了实践。  相似文献   

15.
《宣验记》作为南朝颇具代表性的“释氏辅教之书”,讲述了许多宣扬佛法和果报轮回的佛教故事。在佛教传入与中土传统结合的时代背景之下,《宣验记》在叙事结构、叙事模式、叙事情节等方面都带有佛教与本土文化传统融合碰撞的痕迹,其叙事性和艺术性给后世小说开辟了新的思路,促进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叙事时间对叙事作品有着至关的重要性。鲁迅小说《故乡》的叙事时间高屋建瓴,匠心独运。其叙事时间的处理对于小说情节结构的安排、作家审美意识的张扬、人物情绪的表达、作品整体氛围的突出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此外,小说在闪回、闪前卓有成效的运用方面对主题意蕴的生成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新娘来到黄天镇》两条线索并行不悖,而后相交于故事的高潮处。情节跌宕起伏,前有伏笔,后有高潮,还有高潮下的出人意料的结局。时间方面以暂停和并列时序为主要特征;人物心理变化刻画得相当详尽,以人物的思想和行动变化展现时代变化对小镇人们的精神和心理的影响;各式人物多而不乱,主次分明;多样化的视角使小说悬念迭起,在叙事策略上不输于宏幅巨篇。这些叙事策略共同服务于小说的主旨:环境变化对单纯的小镇人们的影响,新世界代替旧世界的必然性和对旧世界美好时光一去不复返的缅怀。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典小说在唐五代时走向成熟,表现之一是此时的小说中开始大量夹杂诗歌。唐五代小说中诗歌具有叙事性强、通俗化、多绝句的特点。从艺术功能上看,这些诗歌具有刻画人物和组织结构的情节因素作用以及抒发情感、发表议论非情节因素功能。  相似文献   

19.
小说《项链》以其跌宕起伏的情节闪耀在文学长河中。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主要是从人物、情节或者主题等方面切入,很少涉及到叙事节奏。小说的时间安排包括了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这其中的差异就形成了叙事节奏的差异。作者刻意的压缩、拖延叙事时间,就形成了特定的节奏,而这背后的原因,是需要读者思考的。本文以《项链》为教学内容,从叙事节奏角度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20.
死亡是小说叙事的常见主题,更是小说叙事建构的有效手段。死亡在小说《父亲的微笑之光》的叙事建构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死亡为核心的情节构建模式十分巧妙地迎合了小说作者执意颠覆基督教文化传统(象征父权)、宣扬妇女主义思想的文本主题和创作理念;以死亡为媒介的视角变异模式突破了第一人称叙事的传统藩篱,极大地丰富了《父亲》的叙事层次和多样性;以死亡为依托的叙事技法的革新为小说成功营造了一种魔幻现实主义的叙事效果。毋庸置疑,让死亡直接参与小说叙事建构并使其承载丰富的文化叙事功能正是该小说的叙事特色和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