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量刑基准点之确定基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量刑基准点确定基准理论中,中线论很受司法实践的欢迎,但是它缺乏立法与实践基础;分格论和危害行为论在理论上陷入循环论证的怪圈;重心论在理论上自相矛盾.应以实现对犯罪等价报应的刑罚量作为量刑基准点,量刑基准点确定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刑罚报应正义;在此基准点上量刑情节的适用主要体现了刑罚功利正义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公正性是量刑和刑罚的生命。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相当完备和丰富,但刑罚理论尤其是量刑理论研究相对比较薄弱。要达到量刑的真正公正,必须要让诉讼参与人介入到量刑过程中,赋予当事人量刑异议权;量刑公正的核心问题是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规范,重点是要解决量刑基准问题、法定情节适用问题、酌定情节法定化问题和刑法解释适用问题;一旦量刑失衡,还必须有足够的手段供犯罪人自我救济。唯有此,才能真正体现公正性这一刑法首要价值,实现量刑的公正和公平。  相似文献   

3.
量刑情节竞合是指同一案件中存在多种量刑情节的情况,包括同向量刑情节竞合和逆向量刑情节竞合。对于同向量刑情节的竞合,应在区分多种从宽情节的竞合和多种从严情节的竞合的基础上予以不同处理;对于逆向情节的竞合,应主张抵消说,但抵消说必须在量刑情节对于刑罚量的影响指数和量刑裁量程序两方面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4.
酌定量刑情节作为刑罚裁量的重要范畴,必然有其存在的刑法基础,酌定量刑情节首先要接受刑罚的考量,反映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还要接受刑罚特殊预防的考量,以反映犯罪嫌疑人的人身危险性。为了体现刑法的基本原则,酌定量刑情节的规范适用不仅有利于罪刑法定主义的贯彻,而且也是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和刑法适用平等原则得以实现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酌定量刑情节是由人民法院从审判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通过对犯罪人一贯表现、被害人过错、犯罪手段、认罪态度等典型酌定量刑情节的探讨,发挥限制死刑适用的作用。在酌定量刑情节与法定量刑情节竞合或者多个酌定量刑情节竞合时,综合考虑不同的量刑情节对刑罚裁量的趋轻或趋重影响,慎重选择适用死刑。立法上对部分酌定量刑情节予以法定化,同时在司法实践中充分发挥具有排除死刑适用可能性的消极酌定量刑情节的作用,都是限制死刑适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正> 一、传统量刑方法的弊端 在审判实践中,传统的量刑方法多采用综合估量式的量刑方法。这种量刑方法就是审判人员首先审理案件,掌握案情。在法定刑范围内,参照过去司法实践的经验,大致估量出对现在案件应判的刑罚。接着再考虑案件中存在的加重、从重、从轻、减轻处罚或免除处罚的情节,最后综合地估量出对被告人应当执行的刑罚或先不估量大致应判的刑罚,而是先考虑案件情节,一次性的估量出被告人应当执行的刑罚。这种量刑方法虽说简便、灵活,已为我国多数审判人员所掌握和实际运用,但也应看到这种方法的弊端。因为犯罪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形形色色,各不相同。刑法条文只作原则的抽象的规定,不可能详细规定,尤其是对量刑情节的表述多为“从重”、“加重”、“减轻”等,但在量刑基准点上究  相似文献   

7.
现阶段在量刑操作上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如果对影响犯罪量刑的犯罪构成情节、法定的从重或从轻情节、酌情的从重或从轻情节进行统一考虑,再具体到用数的概念或比值来量化,这更能改变立法上较为抽象的规定以及司法实践中的经验作业法,从而使量刑更为客观、标准和科学.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分析已有材料的基础上,提出了量刑情节的概念,简述了量刑情节的功能;就量刑情节的分类问题,指出某些主张的不当之处;认为某些事实在同一案件中先后作为定罪情节和量刑情节使用,不是重复评价。  相似文献   

9.
死刑的适用不仅关系到犯罪行为人的生与死,更会对司法公信力产生重要影响,如若死刑适用失衡,则会造成公众对司法机关的不信任,动摇司法作为最后解决手段的地位。因此为了实现司法的公正、公平等价值追求,让司法裁判结果更具有社会可接受性,避免出现死刑案件的冤假错案,应该对死刑适用的量刑过程进更进一步的规范。文章针对死刑适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明确故意杀人罪死刑定位量刑基准、调试方法、调试尺度等系统性途径实现死刑案件量刑均衡。  相似文献   

10.
《宜宾学院学报》2016,(1):70-79
量刑基准适宜应用于"同类犯罪",其刑法内涵既包含犯罪性质相同的个罪法定刑选择相同的第一层次,也包含同类犯罪的基准刑选择相同或相似的第二层次,更包含获取罪刑相适应与罪刑均衡效果的第三层次。量刑基准可以运用数学原理和经验主义量刑方法找寻出同类犯罪的宣告刑与量刑比例,继而可朔游而上俘获经验世界里的基准刑。法官有足够的正当理由证实,以后的案件事实与以前的案件事实的差异因素显著时,则可奉行另一种经验刑的开端模式,规范与经验在互动的过程中实现接近于完善正义。  相似文献   

11.
量刑平衡的影响因素及完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量刑平衡是量刑公正的体现。我国刑罚处罚中存在着量刑失衡的问题,致使预防和打击犯罪刑罚目的的实现受到阻碍。主要存在刑罚量配置的不协调、量刑标准的笼统、词义模糊等问题。应当采取完善立法、提高法官素质、优化执法环境、明确量刑程序和方法、引入判例制度等措施。  相似文献   

12.
情节作为刑法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对整个刑法理论和实践体系都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拟从情节的定义入手,对刑法中的情节及相关概念进行整理。刑法中的情节指能够影响犯罪行为和刑罚发生、发展、变化和消灭的具体情况。依据情节在司法审判定罪量刑中的功能,可以分为定罪情节和量刑情节两类。定罪情节与量刑情节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相似文献   

13.
责任刑中间线是量刑公正的支点,也是开启罪刑法定实现刑罚个别化的钥匙。法定刑幅度是归责量刑的标尺,责任刑是贯彻罪责刑相适应的刻度,预防刑则是在责任刑下的精准定位。在基准刑界定的把握上,量化标准与质化标准、形式划分与实质界定的相统一,是始终贯穿于刑罚规范的量刑基准模式。  相似文献   

14.
从实证角度出发,将72例故意杀人罪死刑案件作为样本,研究了故意杀人罪死刑案件适用的现状、现存的问题及原因,通过大量数据,研究发现了一些重要情节在决定死刑案件是否适用死刑、死刑是否立即执行时的不同作用。根据这些发现,可以借鉴二次量刑的方法,规范故意杀人案件死刑适用标准,尽可能提高司法的明确性,以呼唤死刑适用更大程度上向规范层面的回归。  相似文献   

15.
关于量刑基准是什么,国内外学界素有点幅之争的学术传统。结合现实并理性分析,点的理论与幅的理论对量刑基准的本质作为两种完全不同的揭示方式,不仅不能与时俱进,各具有局限性,而且涉及范围有限。走出点幅之争的"陷阱",而把量刑基准从规范上定位为一种确立程序,不仅具有法文化基础和比较法基础,而且还能使量刑基准满足量刑规范化的需要,因而又是一种更具可接受性的理论方案。中国刑法应该重视这种意义上的量刑基准建构。  相似文献   

16.
在司法实践中,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存在定罪准确但量刑失衡的问题,不仅不利于公正司法的实现,而且也不利于遏制侵犯个人信息的犯罪活动。通过对裁判文书网部分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后发现,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量刑失衡集中表现为量刑不均和量刑偏差。从量刑规范化改革的角度出发,结合2021年“两高”发布的《关于常见犯罪的量刑指导意见》有关量刑原则与方法的规定,以量化分析为目标,应在量刑幅度范围内按照一定的跨度划分量刑梯度,再将被告人的基本犯罪事实、认罪认罚从宽等量刑情节对应相应的量刑梯度,依次确定量刑起点、基准刑和宣告刑。通过引入量刑梯度既可以推进认罪认罚从宽的精准量刑,又可以规范法官的自由裁量权。  相似文献   

17.
酌定情节是量刑中关于具体刑罚具体适用的重要方面,在司法实践中难以掌握和运用。探讨酌定情节适用的意义、内容、运用方法和注意的问题等,有利于提高对酌定情节适用的认识,以便在实践中正确运用。  相似文献   

18.
量刑建议是指检察机关在法庭上对被提起公诉的被告人,在量刑裁判前综合考虑被告人的犯罪事实、性质、情节、悔罪程度等情况后,依法就其适用的刑罚种类、幅度及执行方式等问题向法院提出的建议.她不仅是公诉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公诉权内涵的自然延伸,其作为法院量刑裁判的事实依据和重要参考,具有促进量刑公开、公正,制约法官的量刑自由裁量权的功效.然其在适用中面临着量刑信息收集不全面,无法与现行庭审程序形成有效对接,自身运作程序欠缺规范等问题,因此,为充分发挥量刑建议制度的功效,有必要从理论和实践上对量刑建议制度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司法实践中对如何认定酌定量刑情节和如何适用的问题一直存在分歧与弊端,存在对酌定量刑情节认定标准不一,量刑随意性大等问题;在司法实践中,应将相对的报应刑论作为酌定量刑情节司法的理论标准;酌定量刑情节在范围上包括反映社会危害性和反映人身危险性的情节;在适用该情节时,应在裁判文书中公开法官的裁量过程,并充分论证判决理由,加强对法官利用酌定量刑情节自由裁量的监督制约,全面提高法官素质,把好法官队伍的准入关。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犯罪被害人过错属于酌定量刑情节,法官在适用这一情节时自由裁量权较大,各地法院对犯罪被害人过错案件的审判结果差异性明显,这种现状要求我们对犯罪被害人过错进行规范化。在立法上,明确规定犯罪被害人过错行为的内涵为违法或者违背道德且侵害了被告人正当权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将犯罪被害人明显过错和重大过错作为从轻或者减轻处罚量刑情节在刑法总则中设置;在司法文件中统一规定犯罪被害人过错从宽量刑的幅度,出台司法解释、发布指导性案例,对犯罪被害人过错进行细化规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