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行政事实行为是指行政机关在管理中作出的与相对人实体权利义务无关的不产生法律效果的或只涉及相对人程序方面权利义务的行为。它大致有执行性的行政事实行为、认知表示行为、行政协商行为等几种类型。我国对违法的行政事实行为主要规定了两种责任即刑事责任和赔偿责任。  相似文献   

2.
在行政法学界,行政事实行为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也是行政法学的一个基本问题。通过分析行政事实行为的概念和特征,揭示了行政事实行为与其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从而为构建行政法的各项制度提供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3.
行政事实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行政职权作出的,不以产生特定法律效果为目的的行政行为形式。《行政处罚法》尤其是《国家赔偿法》的颁布,使行政事实行为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因此讨论行政事实行为的基本特征、构成要件、法律救济等具有重要的法理意义。我国行政事实行为的法律救济对行政事实行为的救济途径应当包括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和行政赔偿。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行政事实行为概念特征的分析,揭示出它独特的价值和相关概念的区别,为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正确认识行政事实行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行政指导是行政机关的新型行政行为,是现代国家发展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和环境保护等事业的有效手段。但是,每一个新生事物都会存在适应社会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不可避免的会存在不如人意的地方。行政指导作为一种新型的调节手段,也不例外,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本文将从行政指导行为的性质谈起,对行政指导行为在行政指导过程中转化为强制性行政指导行为这一问题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6.
我国《国家赔偿法》及《民法通则》在行政事实行为的归责原则、责任范围等方面的规定存在差异。在民法学界,不少学者认为行政事实行为造成损害的,可以《民法通则》为依据,通过民事侵权诉讼获得救济。  相似文献   

7.
论行政事实行为的可诉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事实行为是行政主体的一种行为形式,尽管不产生法律上的约束力,但行政事实行为本身所具有的特性表明了其可能对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产生侵害,进而决定了对其所造成的损害结果进行救济的必要性。司法救济是行政事实行为法律救济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仍未能将行政事实行为纳入行政诉讼的范围之内,我国应尽快解决行政事实行为的可诉性问题,以达到充分保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规范行政权力行使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略谈行政事实行为及其救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现在国内行政法学界对行政事实行为的研究尚属起步阶段的事实,比较国外相关理论,对行政事实行为及其救济谈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具体行政行为和抽象行政行为的区别,总结了我国目前学术界关于两者的区别的主要观点,又从设定行为模式的标准上来区分两者。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了行政事实行为诉讼价值,提出了确立行政事实行为确认之诉的必要性和需要注意的几个程序问题。  相似文献   

11.
论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抽象行政行为是当今各国政府进行行政管理的一项最重要的手段。长期以来,我国行政诉讼法和复议法一直将抽象行政行为排除在司法审查的受案范围之外,我国远未建立起对抽象行政行为监督的有效机制。对抽象行政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是一个法治国家的重要标志,因此,为了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必须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抽象行政行为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2.
内部行政行为不可诉之理性剖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内部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在内部行政组织管理过程中所作的,只针对组织内部的人员、事务产生法律效力的行政行为。特别权力关系理论是内部行政行为不可诉的重要理论渊源。在我国,内部行政行为不可诉有着深刻的社会渊源。内部行政行为不可诉给现代行政造成诸多弊端,已难以适应依法行政和保障公民权利的要求。法治进程的加快和特别权力关系理论的完善为部分内部行政行为纳入司法审查范围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电子政务的出现对传统的行政模式带来了一定的挑战。电子行政方式与传统法律尤其是行政法之间的矛盾日益凸现,特别是电子政务中行政行为的真实性的确认、行政行为的生效、失效等与传统法律的矛盾尤为突出。电子政务的发展急需行政法律制度的变革和现行法律体系的完善。  相似文献   

14.
事实推定不是民事诉讼所独有,在行政诉讼领域,由于具体行政行为种类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证据确凿不应是行政诉讼审判实践中的唯一证明标准,不同种类的具体行政行为可以适用不同的证明标准,这为行政诉讼中事实推定的运用提供了发展空间,即当行政诉讼案件事实不明时同样可以以事实推定的方式进行认定。  相似文献   

15.
也论抽象行政行为的可诉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限制过于严格 ,尤其是抽象行政行为被排出在司法审查以外。因而 ,应拓宽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将规章以下层次的抽象行政行为纳入司法审查的范围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行政诉讼法对行政裁决行为是否可以提起诉讼没有给予明确的界定。从性质上而言,其是一种具体行政行为,理应允许对其提起诉讼;从对其进行司法审查的两种方式的效果上看,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方式更具有形式和实质的合理性。所以对行政裁决行为,应当改变立法上的模糊规定,以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方式提起对其的司法审查。  相似文献   

17.
文章先介绍了行政公益诉讼的概念及特征,然后从行政公益诉讼的角度阐述拓展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必要性、做法及意义。  相似文献   

18.
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符合现代行政法治精神。行政诉讼中,人民法院对行政章程和规范性文件的适用方式,使其实际上拥有了对除行政法规以外的抽象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权。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司法审查,要以附带性审查为主要模式;赋予人民法院对部分抽象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权;撤销违法的抽象行政行为后,对具体行政行为要作相应处理;确立有效的诉讼管辖。  相似文献   

19.
"诚"和"信"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不同的环境中会彼此产生不同的效果。古代社会多以"非诚"促"有信"。在现代社会,且不说社会主义国家本应诚信,从实用主义的逻辑来看,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渠道多元,传播速度很快,唯有"诚"才可能会有真正的"信",否则,将危害深远。信息公开制度是政务的"诚"的制度另一种表述。由于当前信息公开制度过于粗略,在实践中存在许多问题,导致本为落实"诚"的制度出现了不"信"的问题。因此,建议采取相关措施,以完善信息公开的全和真的问题,促进政务的"诚"和"信",保障行政法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