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燕蓬 《甘肃教育》2014,(13):97-97
正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教育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作为思想性、工具性、基础性极强的语文学科,必须注重创新教育。下面,笔者就结合工作实践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一、创设情境,营造自由、宽松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自由",要"宽松",没有"自由",没有"宽松",就不会有创新。自由、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是学生创新素质发展不可缺少的养料,只有在这种氛围中,才能思路广阔,思维  相似文献   

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已转变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所谓创新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综合的创新素质.创新教育是在创造教育思想基础上,根据"创造学"和"教育学"原理,针对传统教育中有碍人的创造力提高的问题而提出的.是指通过教师在课堂上应用创造性思维教学策略给"创造者"-学生提供创造的环境,积极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培养"创造的人格物质",以发挥其创造的潜能,从而有创造的行为或结果.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是创新教育的关键,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我主要是从以下五个方面努力的.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同志指出:"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我们21世纪发展至关重要."他特别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育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我们从事教育第一线的教师们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4.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的不竭动力。全民族创新能力的培养,希望在于教育,即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主要是后天培养和教育的结果,而课堂教学是教师施教、学生求知的主阵地,更是创新发展的主渠道。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求"新"、求"变",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以新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  相似文献   

5.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的不竭动力.全民族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还在于学校课堂的教育教学.所以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要学会变"传统教育"为"创新教育",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创造能力.那么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呢?  相似文献   

6.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要创新必须有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新教育.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健康个性.  相似文献   

7.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源泉",近几年,我国学校体育工作者对体育教学模式创新的实践改草与理论探讨亦日趋活跃.无论哪一种模式,都是为了体现"最优化教育思想",营造一个优良和谐的课堂环境.本文以新课标为依据,运用创新原理对"学导式"和"导学式"这两种模式在初中篮球和俯卧式跳高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阐释,提高了体育课堂效能,全面发展了学生的体育能力,同时并对两种模式的运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正>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就学校教育而言,数学课堂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实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数学课堂教学的角度,浅谈这个问题.一、抓住心理特征,激发创新兴趣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  相似文献   

9.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没有创造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对于一个民族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没有创新,就没有希望;没有创新,就没有国家与民族的强大。因此,从学生抓起,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是贯彻新教育理念的重要任务之一。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这一教育思想,如何扎实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0.
民族创新能力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因此,我们广大教师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1改变对"创新"一词的认识一谈起"创新",人们就会认为这是科学家的事,不是学生们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很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培养创新精神是当今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语文教学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2.
赵晓宾 《现代语文》2004,(12):25-26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也因此成为了全社会的共识,成为新时期学校教育的特殊使命.作为基本工具课的语文学科,因其课堂教学的多样性、丰富性而具有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独特优势,并使之成为当前实施创新教育的一大主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是摆在所有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迫切任务.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笔者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点体会.  相似文献   

13.
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具有个性特点、具有探究学习的习惯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时代发展对学校教育教学的要求.江泽民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学校从最基础的基础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这一论述充分说明了创新对国家、民族是兴衰存亡的大事.同时,江泽民同志还指出:"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的摇篮"这进一步说明了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中的重要的基础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杨柳明 《考试周刊》2008,(14):220-221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是江泽民关于教育问题谈话中关于人才素质、教育方向的精辟论述.我们这些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何在班级管理的创新中,让学生学会自主管理,在初中阶段尤为重要.为此,笔者对班级管理创新教育进行了粗浅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国家的兴旺,民族的振兴呼唤着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和一条基本原则.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只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重视向学生灌知识,而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重视现成结论的记忆,而忽视学习过程;重视教学活动的整齐划一,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实施创新教育呢?  相似文献   

17.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没有创造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对于一个民族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没有创新,就没有希望;没有创新,就没有国家与民族的强大.因此,从学生抓起,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是贯彻新教育理念的重要任务之一.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这一教育思想,如何扎实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是广大数学教师需要探索的主要课题,而许多教师在经过一定阶段的探索与努力之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积累了较多的经验,值得广大教师认真学习和借鉴.笔者根据其他教师的经验和自己的探索,认为要想在中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实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相似文献   

18.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当前,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创新教育已成为时代的需要.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不仅需要提高民族的整体素质,而且还需要培养大批的创新型人才.我们身为人民教师,肩负着培育下一代的重任.实施创新物理教育有助于改变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  相似文献   

19.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小语阅读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天地广阔无垠.当今小语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是努力挖掘阅读教学中的"创新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创新教育和语言文字训练、思维发展、情感陶冶等交织在一起,使学生整体提高,全面发展.那么如何巧抓"创新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20.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础,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一个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民族,是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凡此种种,充分表明创新对一个民族、对整个世界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