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天的教育宣传报道,就是明天的教育发展历史。2002年,《人民教育》第3期刊发的《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幸福成长——山东省寿光市教育均衡发展透视》中,第一次提出了"教育均衡发展"的理念,后来"教育均衡发展"成为"教育国策"。近几年来,《湖北教育》重点推出了黄梅、崇阳、襄阳市襄城区、宜昌  相似文献   

2.
近百年来,我国教育实验的发展经历了两次高潮、两次低谷、一次大转折,即20世纪二、三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以来我国教育实验发展的两次高潮、抗战时期和"文革"时期我国教育实验发展史上的两次低谷以及新中国建立之初的五、六十年代我国教育实验从外部环境到内部内容的大转折。文章对百年来我国教育实验的基本特征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的教育实验研究进入了第二个高潮期.这一时期我国很多中小学都开展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教育教学实验,学术界也对教育实验方法展开了一系列讨论,并对一些历史上杰出的教育家及他们主持的实验做了回顾.《教育研究与实验》作为我国的教育核心期刊,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我国教育实验的基本状况,因此可以说是我国教育实验的历史见证.通过对1989~1999年《教育研究与实验》发表的关于教育实验类的文章进行统计分析,可以从中总结出20世纪最后十一年间我国教育实验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相似文献   

4.
成都市青羊区教育局局长李泽亚深信,教育是思想者的行动,教育是智慧者的布道,教育的本质是人的智慧发展,教育的核心是智慧的施为。历史周遭,唯道不变。在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只有坚守"智慧教育",才是青羊教育的发展之道,"学有良教,质量领先,办智慧教育"就是他本人对教育之道的深情注解和孜孜以求。  相似文献   

5.
从现实的维度审视,建设教育强国是国家发展的战略选择,不仅为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带来了重要的战略机遇,而且将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和社会等多个维度服务于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从历史的角度考察,教育事业在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创新中历来被赋予了特别的含义,建设教育强国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历史夙愿和热切企盼.古代"重教兴学"的传统为新时代教育强国战略的提出培育了丰厚的历史沃土,近代"教育救国"的理想和新中国"科教兴国"的路径则为其提供了深厚的理论支持.当前,中国教育进入了一个由规模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时代,在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要重视推动教育公平发展,促进教育质量提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育治理.  相似文献   

6.
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然选择是解决教育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校之间、群体之间和不同阶段的种种失衡.师范教育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石,师范生免费教育是教育均衡发展在师范领域的有力探索.准确把握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积极探索师范生免费教育的成功模式,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主要从"历史必然"现实要求"和"时代诠释"三个方面对师范生免费教育进行了解读,旨在企盼师范生免费教育在每一个四年轮回后都是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教育的"希望工程".  相似文献   

7.
完成了"两基"攻坚这一历史性任务,我国教育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基本解决了"有学上"问题,但更大的挑战是"上好学"。今后要适应人民群众接受更好教育的新期盼,把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到提高质量、促进均衡发展上来,加快实现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培养好每一个孩子。这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需  相似文献   

8.
2010年9月,朱昌林接过宜昌市西陵教育"操盘手"的接力棒,当时的西陵教育走在了全省教育的前列——已实现高位均衡。"如何突破西陵教育发展的天花板,推动区域教育持续发展",自然成了摆在朱昌林面前的一大课题。经过调研和深入思考,朱昌林为西陵教育确立了"教育现代化与均衡优质化同步发展"的工作目标,实行  相似文献   

9.
教育活动的历史性、地域性和层次性特点决定了树立"多元质量观"的可能和必要。重视教育作用,提升教育质量不仅是教育发展历史上的永恒话题,也在国内外教育改革中占据核心位置。社会与个人发展中的种种"现代性"问题更对高质量的教育提出诉求,呼吁教育的和谐发展。提升教育质量必须要树立多层次的教育质量观,注重教育的地区差异、阶段差异和层次差异,注重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体制和制度建设。此外,还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教育质量与教育公平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正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与黄土高原交汇地带的临潭县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有着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近年来,在顺利完成"两基"国检任务后,县教育局重新审视全县教育发展现状、谋划教育发展趋向,从"强化教育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入手,着力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化、精细化、内涵式发展。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力推进县域内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为奋斗目标,从教育管理、队伍建设、校园文化等方面求真务实、励精图治,夯实了全县教育发展的根基,使全县教育走上了均衡发展的"快车道"。  相似文献   

11.
郭玉华 《文教资料》2007,(28):69-71
关于教育实验的起源问题,本文认为有广义和狭义之说。本文着重从狭义方面论述:教育实验历史发展的两条线索,一条线索是受自然科学实验方法的影响,另一条线索是教育实验从一般教育活动本身分化发展而来。  相似文献   

12.
从历史的角度看,建国以来技工教育的发展,政治因素是其原初动力,经济因素是根本动力,职业教育规律日益成为决定技工教育发展程度与水平、效率与效益的关键因素。在此过程中,技工教育的中国特色逐渐形成。极富中国特色的技工教育的发展,要关注其内在发展逻辑、竞合发展逻辑以及内涵发展逻辑,要厘清它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在"技—职"两分体系中的定位,还要梳理清楚技工教育体系内部的发展定位。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和"大数据"背景下,各行各业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新型战略规划带动我国各方面全面发展,出现前所未有的新格局,教育领域更是受到不小的影响。随着通识教育的提出,各学科纷纷开始进行创新改革,以便更好地适应国家未来发展趋势。首先阐述通识教育发展历史和现状,其次具体分析目前国内通识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最后提出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4.
左权县位于太行山主脉西侧,地处晋、冀、豫三省交界,素有"晋疆锁钥、山西屏障"之称,是典型的山区县,是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近年来,左权县紧紧抓住教育发展的历史机遇,凝民心、聚合力,多措并举保证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抓内涵,创特色,办"精"教育学校教育特色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表现的独特之处,是学校办学个性的具体体现。在  相似文献   

15.
关于我国现代教育发展阶段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晰定位当前我国教育发展所处的具体历史阶段,准确把握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实要求。与人类教育发展的一般历程相近,我国教育发展经历了古代教育与现代教育两个大阶段。清末"兴学校"废科举"是我国教育从古代教育演化为现代教育的基本标志。20世纪以来我国教育的发展探索,是不断确立完善中国现代教育体系的实践过程。我国现代教育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依据教育发展主要矛盾的变化,可以区分为体系创建、规模扩张、质量提升三个基本阶段。当前,我国教育发展正处在由规模扩张阶段向质量提升阶段过渡的特殊时期,为迎接质量提升时代到来而精心准备,是当前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共同使命。  相似文献   

16.
素质教育是无须"正名"为"全面发展教育"的,因为这本来是表述角度不同的两个概念,素质教育这一概念从理论上说没有错误。所谓"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长期以来危害青少年的全面发展,阻碍教育的发展,是应该批判和摒弃的,它决不是"我国特殊历史条件下个人全面发展教育的一种具体形式"。  相似文献   

17.
教育发展的历史分期问题是一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近几年很多学者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使这一问题的研究不断地走向深入。笔者在简单介绍关于教育发展历史分期问题现有观点的基础上,探讨和归纳了教育发展历史分期的划分标准,提出多角度划分教育发展历史分期的观点,并赞同以教育本身特征为标准来划分教育发展的历史分期,同时重点论述了关于教育发展历史分期问题的范围拓展、深度挖掘和以教育本身特征为标准划分教育发展历史分期的深层次思考。  相似文献   

18.
根据人的发展和解放的程度,可以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人的依赖关系”一“物的依赖性基础上的人的独立性”一“自由个性”三个发展阶段。以此为主要依据,可以将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古代教育、现代教育和未来教育三个时期。本文概述了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发展的不同特点和教育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  相似文献   

19.
高职教育发展模式在不同国家受不同因素影响,其产生、形成、发展过程也各不相同。中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模式是"院校式"的,区别于美国的社区学院、英国的继续教育学院、澳大利亚的TAFE高职教育、德国的职业学院。中国高职教育的"院校式"发展模式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成因。  相似文献   

20.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五四新文化运动100周年之际,为总结大学教育变革的历史经验,扎实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改革发展,2019年4月,《江苏高教》2019年学术研讨会在常州大学召开。研讨会以"大学教育变革与学生发展"为主题,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围绕学生发展与大学教育目标理念更新、本科教育改革、教师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本科教育质量评价等方面的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对话,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本科教育质量以及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