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许仰民 《天中学刊》1998,13(6):104-107
数十年来,古汉语语法教学一直处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的局面。这虽然有利于理论的发展,但却不利于古汉语教学。教学,需要相对稳定。因此,需要建立一个古汉语语法教学系统。  相似文献   

2.
喻述君 《文教资料》2014,(14):20-21
客家语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方言,在语音、语法等方面遗留了较多古汉语现象。本文简单分析客家语中遗留的古汉语语法语音现象及其成因,提出研究客家语古汉语现象是探究古代中原汉语的重要途径,对繁荣发展客家文化及树立母语文化情怀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教学改革的日益深入,迫切需要探索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的新模式,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消化相关知识,本文引入古汉语语法与英语语法比较性教学,以增强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相似文献   

4.
随着教材的改革,中学语文课文中,文言文的比重加大了.文言文既是教学中的重点.又是难点,许多学生对文言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束手无策.只好采取死记硬背例句的办法来学习这些知识点,结果收效甚微,测试时多数是设计加估计去完成。而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语法有许多不同.辩识这些不同,掌握古汉语词类活用现象.是阅读文言文必需的能力。因此。我在教学中曾尝试用学生较熟悉的现代汉语的语法来指导学生理解古汉语的词类活用现象,发现比学生死记硬背例句的效果要好得多,学生基本上能从课内迁移到课外。具体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5.
成语源于往古而带有许多的古汉语特征。成语的古语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构造成分上体现的古汉语词汇特征,二是构造方式上体现的古汉语语法特征。  相似文献   

6.
汉语成语保留了古汉语语法的许多特点,因此,古汉语教学中从成语入手来讲析文言中的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和省略用法等语法知识,可以以简驭繁,触类旁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共时的角度分析了现代汉语“有 VP”这一语法现象在句法、语义、语用平面的特点。从历时的角度分析了它的发展变化,结合古汉语和方言探讨了“有 VP”的独特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8.
章从古汉语语法实际出发,在分析古汉语语料的基础上认为,无标志被动句是古代语言中的客观存在,不应否认它作为被动句的真正性质,这种被动句中的及物动词不仅能带宾语,而且宾语的类型还比较复杂,进而对似是而非的无标志被动句进行了辨析。  相似文献   

9.
简帛典籍异文与变换分析法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古汉语语法研究中运用变换分析,要重视简帛典籍异文,正确理解变换的内涵,并把握好变换分析的原则及变换模式。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图通过对成语中的古汉语语法的分析,看汉语发展的继承性,探究其发展的规律.分别从词类活用、古汉语语序,特殊助词、成分省略、判断句和被动句等方面进行讨论.希望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加深对成语和古汉语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1.
“名词作状语”是古汉语词类活用中较常见的语法现象。它不仅在古汉语语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与现代汉语成语运用有着密切联系。正确辨析和理解“名词作状语”,对阅读理解文言文、诠释翻译重点句子、准确理解运用成语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2.
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中的“言”“文”的基本内涵是什么?“言”主要是词语的积累、一些浅显的古汉语语法、诵读方法、文言语感;“文”则是“文章的内容、情感”和“表达的妙处”。“言”是文章的语言材料,“文”是文章的思想内容,是灵魂,统帅着“言”。没有“言”,“文”就无从生根;没有“文”,“言”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寻常词语铁成金--谈谈现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典活用是寻常词语艺术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是语法现象,属语法范畴,在现代汉语中是修辞现象,属修辞范畴。进而描写了现代汉语中词类活用的类型,分析了其独特的修辞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古汉语教学中,正确理解字词的准确含义、词句语法作用以及词句的深层意义,一方面可使学生把握诗文的深刻内涵及人物形象;另一方面,重视文学因素的分析,把握字词使用的语境,又可帮助判断某词在文中的正确含义。所以古汉语教学中,必须重视语言、文学因素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像义词“似”的语法化历程一直是古汉语中研究不充分的部分。石毓智先生和江蓝生先生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但是“似”究竟是怎样一步步语法化的?“也似”是怎样形成的?这些问题尚未得到梳理。通过对上古至公元十二世纪的历代文献语料的考察,我们发现“似”成为动词、副词、形容词词尾以及“也似”的形成伴随着语法功能的变迁,构词能力的增长,语义功能的虚化等要素。  相似文献   

16.
所谓名词的意动用法是名词把宾语当做或看成什么,这是一种主观认识,并不改变宾语的性质状态。所谓名词的使动用法,是名词使宾语怎么样,它表示一种客观结果,要改变宾语的性质状态。古汉语的这两种语法现象,许多中学语文教师甚至某些语言学家及古汉语著作往往张冠李戴,混淆不清.故有议论的必要。先请看下面几句话:  相似文献   

17.
国文 《山东教育》2002,(26):37-38
作为一个英语教师,看到学生对自己反复讲解过的语法项目仍然错误百出,不免陷入深思:这些简单的语法项目学生学起来为什么这么难?为什么屡屡出错?回想自己讲解语法时的口干舌燥与学生的无精打采形成的反差,逐渐有所醒悟:语法知识大多是抽象的,关于语法知识的章节毫无情趣可言,而自己的讲解也往往是精确有余却趣味不足,难怪学生要打瞌睡。有了这种认识,自己在授课时就特别注意使抽象枯燥的语法具体化、生动化,以活跃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积极性。在这方面,笔者在几年的语法教学中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讨。一、使抽象的语法术语形…  相似文献   

18.
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的特殊的词组,在成语中残留着许多古汉语语法现象。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适当地选用一些学生熟悉的成语,分析其古汉语语法特征,可以化深为浅,以简驭繁,学生容易接受,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学生根据成语图表可以自学古汉语语法。  相似文献   

19.
许仰民先生的《古汉语语法新编》(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出版,以下简称《新编》)是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之后写成的。全书共分词类、词组、句子三编,28万字。这部专著提出了不少对古代汉语语法的新见解,构建了“词类——词组——句子”这样一个古代汉语教学语法新体系。拜读之后,对许先生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和取得的丰硕成果极为钦佩。下面谨就个人的体会,择要作些评介。  相似文献   

20.
副词是古汉语学习中的难点,本就副词的语法功能和分类进行分析,并对时间副词和谦敬副词作重点阐述。另外。对判定副词和更好掌握副词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