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学生极端行为主要包括自杀和暴力杀人两类恶性行为,行为人在认知、动机、情感和性格等心理方面表现出独有的特征。尽管自杀与杀人的极端行为的外在表现差异显著,但二者有着大体相同的心理成因。大学生极端行为的预防途径主要有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网络与体系;加强学生生命教育与死亡教育;健全心理辅导机构;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建立校园心理危机干预的预警系统。  相似文献   

2.
网络媒体等对大学生极端心理行为的过度报道误导了社会对大学生心理行为的正确认识,遮掩了大学生心理行为的积极面。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心理行为以积极因素为主,积极心理与大学生学习、生活等存在助长效应。作为培养优秀人才的大学,应将积极心理素质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更新人才培养理念,优化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模式,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吸引力与实效性,培养心态积极、行为健康的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3.
深受教育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社会负能量之影响,当代大学生异常心理问题复杂各异且日益突出,必须正确认识和分析其产生根源,革新其干预防控策略方法。通过深入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大力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广泛开展心理咨询、积极跟进心理治疗等立体化实施现代大学生异常心理干预防控教育措施,全面优化现代大学生生存的人文环境建设,提升大学生人格自我维护能力,系统建构大学生心理监测管理机制,从而加强现代大学生自身素养和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4.
当代大学生个体极端行为目前呈上升趋势,主要表现为大学生人格塑造能力欠缺、学习压力、交往压力、两性感情纠葛等四个方面,应对其进行分析帮助大学生心理向积极的方向转化,减少或抑制个体极端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由于学习、就业等问题的影响,部分大学生长期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这种亚健康状态就可能会发展为心理不健康,并产生极端行为.因此,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消除或缓解心理亚健康问题,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心理教育在大学生社会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社会化是大学生人格形成,走向社会的重要过程,心理的社会化又是大学生社会化的核心内容。心理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大学生心理社会化的重要途径,文章从几个方面阐述了心理教育在大学生社会化中应用的可能性及其具体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挫折心理是一种普遍存在而又不容忽视的问题,大学生挫折心理通常表现在学习、就业、人际交往、恋爱和家庭经济等方面。有些大学生不能正确应对挫折,出现一些心理问题,甚至采取极端行为攻击他人或结束自己的生命。心理弹性理论表明,通过心理弹性干预可以激发和促进大学生形成心理弹性,成功应对挫折,并达到良好的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8.
李道友 《考试周刊》2012,(69):168-169
应将生命教育作为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的重要内容。生命教育有助于朋辈心理辅导员自我生命成长,有助于朋辈心理辅导员从生命意识的角度认识大学生自杀、暴力等极端行为,有助于朋辈心理辅导员从生命意识的角度处理朋辈生命困惑的问题。可采取开设生命教育选修课、开展生命体验活动等方法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生命教育的培训.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是在群体中进行的,他们的认知结构、社会行为,以及人格心理的发展,均受到群体成员相互之间的影响。文章通过分析大学生群体特征、群体心理功能,提出应加强对大学生群体心理行为的引导与管理,以促进大学生群体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0.
文章着重探讨写作教学渗透幸福心理教育对大学生的幸福感、写作心理素质及健康人格的影响,采用自然实验法,用幸福感、写作心理及健康人格的三份量表对实验班被试和对照班被试进行调查和测试。得出结论,写作教学渗透幸福心理教育是提升大学生幸福感水平及写作心理素质,有力地促进健康统合人格形成与发展的成功有效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社会发展与需求会催生新的新闻报道形式,"心理新闻"就是一例.而为论述"心理新闻"存在的合理性,可以正式提出"心理事实"这一概念.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但在实际生活中,所谓"事实"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物理事实,二是社会事实,三是心理事实.传统新闻理论和实践过多强调了对前两类"事实"的报道,而对第三种"事实"有所忽略.所谓"心理新闻",就是时近期发生的、积累了一定阶段的"心理事实"的报道.目前,在新闻实践中,这种新闻产品已经出现,但尚处于感性认识阶段,急需理论上的探讨与完善,以期对新闻实践有所指导.  相似文献   

12.
中小学生学源性心理障碍与学习心理辅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学源性心理障碍是指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主要因素引发的,表现在学生认知、情感、自我意识、个性及交往等方面的心理障碍。目前,学源性心理障碍已成为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学源性心理障碍具有弥散性、后效性、渐进性、多源性等特点,是由于学习活动的风险化、学习期望的外压化、学习环境的异常化、学习评价的单一化、学习方式的机械化、学习指导的简单化、学习主体的消极化等原因造成的。消除学源性心理障碍必须遵循重点辅导与全面辅导、主体辅导与协同辅导、过程辅导与结果辅导、互动辅导与体验辅导、发展辅导与矫治辅导相结合的原则,采取支持性策略、训练性策略、调整性策略对学生进行学习心理辅导。  相似文献   

13.
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心理教育工作者实践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比较了国内外不同学者提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进而结合教学经验提出自己的看法,随后分析了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并提出心理咨询工作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4.
科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的问题,提出应科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通过加强组织建设,构筑学校、院系、班级三大平台的工作网络;利用主渠道,科学规划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利用以学生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优化校园环境和文化,创建和谐健康的校园氛围等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精神创伤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定义、生理心理机制和诊断标准,讨论了与创伤记忆和创伤模式有关的理论和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16.
时代呼唤心理健康,人才呼唤心理健康.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的要求.实施这一素质教育工程的关键环节,是提高教师符合时代要求的素质.  相似文献   

17.
通过自编的技校生心理求助行为问卷对广州市高级技工学校354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多元回归法分析影响技校生专业心理求助行为的心理因素,为技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结果表明,影响技校生专业心理求助行为的心理因素主要是自我隐藏与自我揭露、自我效能感、已往咨询感受、归因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作者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心理游戏,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积极参与、体会心理感受,避免了该课程的教条化,达到真正对学生有所启迪的目的,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  相似文献   

19.
在心理学的“理解”与“解释”的关系问题上,维果茨基和皮亚杰各有优势与不足。维果茨基是理解有余而解释不足。皮亚杰是解释有余但理解欠佳。“视界论的转向”有可能在超越维果茨基和皮亚杰的基础上将理解心理学与解释心理学统一起来。因为视界论具有哲学释义学、符号学和意义论的维度。  相似文献   

20.
课堂心理气氛是指课堂里存在于师生之间的某些占优势的相对稳定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条件。影响课堂心理气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师生双方的心理因素是影响课堂心理气氛的关键和根本。本重点对影响课堂心理气氛的师生心理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把握心理规律,合理调控师生心理,创造良好课堂心理气氛”的具体措施,即:适度唤醒学生心理、控制适宜焦虑、激发教学中的“情”、“趣”因素、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