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张明  李立广 《今传媒》2012,(12):33-35
《潇湘晨报》、《长沙晚报》的"三农"报道因为媒体属性、发行范围、读者定位等差异,分别呈现各自的特点。在两型社会建设的背景下,两份报纸的"三农"报道取得了较大进步,但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对此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湖南省的"三农"报道水平。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2017,(9):98-102
创办于1993年的《积极新闻》是英国积极新闻思潮和实践的先驱。《积极新闻》一反长期以来众多媒体所奉行的"坏消息才是好新闻"的新闻价值判断标准,认为"好消息也是新闻";针对新闻报道"过度负面"造成的种种弊端,提倡以积极心态独立和高质量地分析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报道社会进步及其可能性;借助"拥有媒体"众筹项目,《积极新闻》成为首家全球媒体合作社,其创新意义不仅仅在于其值得关注的新闻哲学和商业模式,还在于对身处复杂性时代如何更好发挥媒体作用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白鸽 《东南传播》2016,(2):117-120
本文主要运用框架理论,结合臧国仁关于框架的层次划分,就国内不同性质的媒体对"9·3"阅兵的报道进行分析,针对中央媒体、地方媒体、党报以及晚报都市报在主题框架、结构框架和话语框架等方面进行内容分析、个案研究与统计。研究发现:从报道主题看,《人民日报》呈现出来宏观的报道框架,《南方日报》主要关注阅兵事实和现场的报道,《扬子晚报》则以本地相关新闻为主线,串起大阅兵的整个过程,《参考消息》主要刊载外国媒体的报道;报道体裁上看,消息通讯为主,只有《人民日报》和《参考消息》上刊载有若干评论;在微观层面,诸如标题、关键词、报道呈现方式上,党报严谨慎重,立场鲜明,晚报都市报,报道生活化、大众化;但国内媒体普遍在报道文本当中,添加了过多的语气词、形容词。  相似文献   

4.
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了六十年一遇的特大暴雨。面对这一新闻,国内有影响力的媒体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北京晚报》,以及各地方媒体如陕西的《华商报》、山东的《齐鲁晚报》等均做了及时跟进的深度报道。北京"7·21"特大暴雨期间,笔者正在英国剑桥游学,通过网络,笔者对50多家媒体关于这次特大暴雨的报道进行了统  相似文献   

5.
"两会"既是我国的重要政治体制,也是我国民主建设进程的标志,一直受到国内外高度关注。《人民日报》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对于"两会"的报道,其本身也是民主建设步伐的体现,同样受到关注。本文以框架理论考察、分析1978年到2012年《人民日报》的"两会"报道,提出《人民日报》在民主建设中的媒体角色定位及公众对《人民日报》的媒体期盼。"两会"民主有理由对媒介作更全面的角色期待,《人民日报》有责任也有义务完成"两会"民主对其更全面的角色期待。  相似文献   

6.
一个身在媒体的人,用自己的双眼见证了中国媒体的十年成长之路,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我们进步了太多,这一切都有数据可以证明,而新闻进步了多少,又用怎样的数据证明着呢?在这十年中,白岩松,用身在媒体的特殊身份,见证中国媒体的十年成长之路,在本书中,我们看到了以中央电视台为代表媒体,中国媒体一步步的走向了成熟,他们走出了"9.11"的尴尬,远离了"伊拉克"的争议,从"非典"开始蜕变,最终,在成功报道"PX项目迁址"事件中做到了"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进行"。从《幸福了吗?》这本书里,我们可以深刻的体会到,在信息透明度的问题上,我们已经在路上。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南海仲裁案"出发,对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中国主流媒体和以《华盛顿邮报》为代表的美国主流媒体关于"南海仲裁案"的相关报道进行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从形式特征、报道内容、报道倾向三方面分析《人民日报》和《华盛顿邮报》如何报道南海仲裁案,揭示重点报道内容所蕴含的意义,分析其建构的中、美、菲三国不同的国家形象,在此基础上分析其深层次的成因。  相似文献   

8.
调查报道尤其是舆论监督报道一直是《东方早报》能成为全国有影响力媒体的武器之一。依法、理性、建设性,是《东方早报》调查报道秉持的准则。《东方早报》长期关注中国发展所遇到的现实问题,期望通过逼近人、逼近真相的还原式调查,以建设性思考促进政府治理能力的提高和制度规范的改进,力图推动中国社会点滴进步。  相似文献   

9.
作为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有担当、有责任,向社会和公众传递真、善、美的信息,传递正能量,弘扬正气,引导主流舆论,推动社会进步和社会和谐,已成为不可推卸的使命。《浙江日报》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在多类型的报道中寻找正能量,传递正能量,发挥主流媒体作用。  相似文献   

10.
随着传媒方式的多样化发展,传统纸质媒体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激烈竞争。近些年来,传统纸质媒体以深度报道作为扩大影响力的有力武器,着力做好深度报道。如《南方周末》一贯坚持的以深度报道为主打的办报理念,《中国青年报》的"冰点"周刊、《解放日报》的"特别报道"等深度报道,都产生了广泛影响。当下,如何做好深度报道,增强深度报道的吸引力,已经成为各  相似文献   

11.
《中国记者》2012,(10):45
中国体育报业总社新媒体中心在2012年第9期《新闻与写作》刊发了《2012年伦敦奥运会中国媒体报道研究报告》,《报告》认为奥运报道呈现出"六大特点":一是媒体角色分工明确,奥运信息随时可见、无处不在。二是报道形式和内容呈现多样化及倾向性特点。三是自媒体成奥运报道最大亮点。四是创新技术应用助力奥运报道。五是视频报道更受互联网推崇。六是移动媒体成为获取奥运信息最便捷渠道之一。在对中国媒体奥运报道进行的分析与研究中,《报告》发现:第一,电视媒体占据奥运报道绝对优势地位。这表现在:高覆盖保证高收视;3D技术成电视转播最大亮点;专题节目为电视媒体  相似文献   

12.
运用报道框架的"梯次模型",选取《人民日报》和《华盛顿邮报》关于2014年APEC会议报道进行对比分析,通过研究媒体呈现来挖掘中美主流媒体在重大经济报道中如何构建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将德国三大主流在线媒体,即《明镜》在线、《图片报》在线及《时代》在线作为分析样本,通过选取其关于"昆明暴力事件"的报道时间、标题、信源及内容,分析德国在线媒体对中国突发事件报道的反映、态度及客观性。  相似文献   

14.
2014年的"3·01"昆明暴力恐怖事件,不仅震惊国人,也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西方国家许多媒体都进行了报道。本文从新闻传播学的框架理论出发,选择"3·01"昆明暴力恐怖事件发生一个月内,主要以美国《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今日美国》,美联社,CNN,英国路透社、BBC等国家和地区的媒体相关报道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西方媒体所构建的民族冲突的报道框架,在此基础上探讨中国媒体在危机中对外传播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任雪瑶  郭中南 《今传媒》2014,(12):45-47
自2009年起,随着我国官员子女在用人选拔等方面被报道出的种种问题甚至违法行为,"官二代"一词正式见于媒体的纸面上,也成为公众舆论的焦点。文章选取《人民日报》和《中国青年报》的报道,从"污名化"理论切入,运用内容分析方法,尝试归纳评价媒体对"官二代"群体的报道。同时,总结报纸及其他媒体上的建构的"官二代"的主要形象,分析媒介"标签化"报道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6.
本文使用内容分析及文本细读的方法,从中外三家媒体在两个时间段内对香港进行的报道入手,分析了不同媒体建构香港形象的不同方式和效果。从1997年香港回归到2005年香港行政特首换届,不同媒体的报道尽管在一些地方有所改变,但是大趋势是坚持了一贯的特征。《人民日报》的"团结友好"框架和《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的"民主经济"框架始终在报道中得以体现,并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周岩 《当代传播》2012,(4):45-48
媒体是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阵地。本文运用媒介框架理论,将《人民日报》、《纽约时报》和《朝日新闻》三家媒体网站对"7.23动车事故"的报道情况进行分析和比较,发现不同媒体对同一事件建构了不同的报道框架,各报网站在报道主题、关键词使用与消息来源的选择上体现出明显的差异,各媒介框架建构或明或暗地体现着各国对外传播的立场和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8.
不久前。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时代先锋"栏目报道了卞峰煜同志的先进事迹,而《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网、新华网等10多家中央级媒体和网站也相继进行报道。据笔者所知,能令市、省和中央三级媒体进行全方位报道先进事迹的,在档案界卞峰煜同志应该尚属首位。  相似文献   

19.
《从德国世界杯报道的进步看中国电视媒体》一文,通过对中国电视媒体2006年德国世界杯报道的分析,对中国电视媒体报道世界杯的特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报道提供了许多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吴迁 《传媒》2021,(17):41-42
省级党报是主流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地方媒体的领头羊.面对新兴媒体的挑战,省级党报纷纷创新报道方式.本文以《湖北日报》全国两会报道为例,以2015年至2020年两会期间的优秀报道为基础,介绍了《湖北日报》在探索省级党报跨省联动以及两会报道的经验做法,并总结其在"跨省联动"报道上的创新模式,以期为省级党报两会报道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