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面向科技创新的信息组织与服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科技创新特征的认识,及其这种特征引发的信息需求,提出了面向科技创新的信息组织原则、信息服务的特征及面向科技创新信息服务的模式。  相似文献   

2.
在创新环境转向开放创新的新时代,基础研究创新特征发生变化,传统的基础研究评估模式已无法适应创新环境与创新模式变化对基础研究评估实践提出的新要求,探索面向开放创新的基础研究评估模式已成为新形势下激发基础研究潜能、推动创新发展所面临的重大命题。通过分析传统创新环境下基础研究评估模式存在的问题,结合开放创新时代基础研究的创新特征变化,创新性提出面向开放创新的基础研究评估新模式即知识创新效应评估,并从基础研究创新过程及产出成果流向的角度出发,构建了知识创新效应评估的理论模型,该理论模型包含三个要素维度即知识创造、知识交流和知识扩散,为后续进一步研究构建面向开放创新的国家基础研究评估指标体系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面向产品创新的管理集成内容与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从产品创新集成化的客观要求和目标出发,通过介绍面向产品创新的管理集成的基本内容,提出了面向产品创新的管理集成模式,并分析了各种管理集成模式的特征,作用及选择依据。  相似文献   

4.
针对高校图书馆作为重要的信息服务部门,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未得到有效重视的问题,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创新信息保障、面向重点研究领域的学科化服务、面向研究团队的项目化服务、面向企业需求的知识化服务和高校图书馆创新中介服务等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5.
针对当前毕业设计缺乏创新、与实践脱节的现状,提出毕业设计与创新实验室互动发展模式的思想。并结合该思想在实践中所取得的成效提出了具体实施过程。实践证明,毕业设计与创新实验室互动发展是培养实践创新人才,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推动实验室改革与发展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创新3.0范式构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资源整合模式,提出构建以产业链、创新链等链条为依托,以创新种群、创新群落等复合主体为主导的资源整合模式,并将其应用到京津冀创新生态系统资源整合路径和机制研究。首先梳理总结京津冀创新资源整合现状,提出创新种群多样性有待提高、创新群落数量较少、创新链产业链区域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并分析了问题成因。然后针对存在问题提出面向地方特色产业创新群落的资源整合路径、面向传统产业链创新链融合的资源整合路径、面向高端高新产业链创新链的资源整合路径,并从细化功能定位、强化激励机制、深化主体合作、优化服务生态4个方面研究了京津冀创新生态系统资源整合机制。  相似文献   

7.
在分析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的现状、问题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联盟的实践做法基础上,探讨广东组建重点实验室创新联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继而提出两种创新联盟的组建模式。指出要从制度、政策配套、成果转化和开放共享等方面保障创新联盟的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8.
郭明  戴本尧 《科技广场》2013,(7):230-233
创新实验室应从制度上创新,统筹利用现有师资、仪器设备、环境条件等资源,面向全体大学生开放使用,引导教师、学生进入到创新活动中,促进实训教学课程改革,培养大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实验室在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中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9.
基于对企业创新和行业信息资源要素的分析,提出面向企业创新的行业信息服务资源配置的观点;针对现存信息资源配置中的问题,提出从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和企业进行行业信息服务资源的配置,给出了以面向企业创新为目标的信息资源配置模式和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传统企业面向互联网的创新关系的外在表征分析入手,对传统企业面向互联网的发展模式与企业升级的关系进行识别和分析,选取德国能源互联网产业链上的西门子公司和莱茵集团作为研究对象。结果显示,传统企业面向互联网发展可包括网状研发模式、星型生产模式和卫星型营销模式。三种模式通过协同创新、支配创新和嵌入互联创新网络行为,发挥网络、范围和规模效应,促进企业技术、产品和服务创新。面向互联网的发展模式有助于解决传统企业内生性发展动力不足、产品结构单一、资源依赖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从创新2.0理论沿革和模式探索的角度,分析了在知识社会中城市管理领域公共服务创新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论述了创新2.0与城管公共服务模式的创新;介绍了北京市城管执法局从城市管理实际问题出发进行的面向创新2.0城管地图公众参与平台建设的探索,并对市民参与、社会协同、“共建、共享、共治”的面向创新2.0的“城管地图”公共服务模式创新案例及其在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现代企业创新新模式--集成创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复杂市场竞争、科技“大爆炸”以及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环境下,传统的技术创新模式已经不适用,取而代之的将是面向战略需求的集成创新模式。本文分析了集成创新模式的内涵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企业开展集成创新时应注意的若干要点。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上海创新体系及其对科技评价的需求入手,分析了上海创新评价体系的发展及其上海创新体系与评价机制的特点,提出了构建面向公共决策的上海科技创新评价模式.  相似文献   

14.
非研发创新对于中小企业参与创新活动至关重要,明晰我国中小企业非研发创新的典型模式,有助于丰富创新理论和指导创新实践。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构建了中小企业非研发创新模式的结构模型,包括面向技术类非研发创新模式的RPI模型和面向非技术类非研发创新模式的MOS模型。其中,RPI模型包括反求创新、技术引进、渐进改良3个主范畴;MOS模型包括市场创新、组织创新、体制创新3个主范畴。此外,本研究还分别对RPI模型和MOS模型中主范畴的作用路径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5.
2012年国家启动实施了“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产业和面向区域发展”的“2011计划”,开启了协同创新政策的国家意志。知名高校由于其各方面资源优势突出,已经形成了较好的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而作为国家高等教育中流砥柱的地方高校,由于其实力问题始终都没有形成适合的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极大的制约了我国人才的培养质量,制约了地方的发展。本文阐述了我国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方式转型发展的客观性与迫切性,基于普适计算与信息链理论对该问题进行了分析,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与其它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为我国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人才培养转型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面向协同创新的高校图书馆专利信息服务,对于高校图书馆实现内在价值最大化、促进形成基于知识产权战略的紧密型协同创新体系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过程]本文对比了国内外高校专利信息服务的现状,剖析了国内高校专利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探讨了高校图书馆参与专利信息服务的必要性和优势。[结果/结论]在理论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以南京工业大学图书馆为案例,对高校图书馆面向协同创新开展专利信息服务提出了建议,最终形成了面向高校内部、面向协同创新产业链和面向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三层螺旋上升的专利信息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17.
2012年我国启动实施了"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产业和面向区域发展"的"2011计划",开启了协同创新政策的国家意志。知名高校由于其各方面资源优势突出,已经形成了较好的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而作为高等教育中流砥柱的地方高校由于实力问题,始终都没有形成适合的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极大地制约了我国人才的培养质量、制约了地方的发展。阐述我国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方式转型发展的客观性与迫切性,基于普适计算与信息链理论对该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与其它模式进行对比分析,为我国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人才培养转型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正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科技创新发展,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需要探索研究把坚持科技创新放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体制机制,需要探索研究把坚持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的技术路径和模式。  相似文献   

19.
行业产业类协同创新是高校特别是理工类高校提升创新水平和行业领域地位,解决国家重大创新任务的最重要途径之一。目前,高校面向行业产业协同创新仍然存在考核评价单一、创新主体孤立、链条式创新特征不明显、创新资源集聚不够等问题。"2011协同创新中心"在有效破解高校面向行业产业协同创新机制障碍方面取得了成效,本文通过分析其建设模式及运行机制,探讨解决高校面向行业产业协同创新困境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创新2.0:知识社会环境下的创新民主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识社会的流体特性推动了创新民主化,催生了创新2.0.本文从创新理论沿革及创新双螺旋作用下的创新生态培育的角度对创新2.0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并结合对Living Lab模式、Fab Lab模式和AIP应用创新园区模式的比较研究,分析了ICT融合背景下伴随传统实验室及科技创新活动边界消融的创新民主化进程,总结了知识社会条件下以用户为中心的大众创新、共同创新、开放创新趋势,挖掘了创新2.0模式共性和内在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