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师范教育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两种体制或类型。一种类型是以师范学院为主培养中小学教师,称为“定向型”,师范教育体制,苏联就是这种类型;另一种是以综合性大学或文理学院为主培养中小学教师,称为“开放型”师范教育体制,美国、日本、就是这种类型。实行“开放型”师范教育体制的国家,除美国外,比较典型的要算日本。日本从明治维新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实行的是“定向型”师范教育体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对教育制度(包括师范教育制度在内)实行了改革:不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的  相似文献   

2.
日本近代师范教育产生于“明治维新”初期的年代,1872年创办的东京师范学校是日本近代师范学校的嚆矢。迄今,日本师范教育的发展已有100年以上历史。但在这100多年的历史时期内,日本师范教育的发展却经历了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即战前的创建发展与战后的刷新重建。比较这两个时期日本师范教育发展的特点,对了解日本师范教育发展的全部历史,进而了解日本师范教育对整个日本教育及社会所起的作用,都有一定的意义。通过比较,弄清日本战前与战后师范教育的得失,对当前我国师范教育的改革也不无借鉴之处。为此,本文旨在比较研究日本战前与战后师范教育发展的历史,分析两个时期的异同点与得失之处,同时谈谈我国师范教育改革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师范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是培养人材的人材基地,是搞好教育工作至关重要的一项基本建设,在整个教育事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建国以来,我省的师范教育为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以及幼儿教育培养输送了大批师资,为培养青少年一代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由于左倾路线的干扰,特别是在林彪、“四人帮”肆虐的十年中,师范教育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粉碎“四人帮”以后,师范教育有了恢复和发展,但还处于相当落后的地  相似文献   

4.
本文阐述了日本师范教育自“明治维新”以来的沿革,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以典型教育大学的课程设置为例,分析了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中日师范教育体制改革、发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日师范教育体制改革、发展的比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谢安邦师范教育是近代国民教育的产物。随着各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师范教育的体制也在发生着变化,通过改革以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日本明治维新后,学习欧洲的模式,建立了“定向型”的师范教育体系,二战后受美国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孟晓 《怀化学院学报》2012,(12):123-124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政府实行文明开化,国家开始重视女子教育的发展。到明治中后期,女子中等教育首次被纳入日本国家教育体系;大正时期女子中等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这一时期的女子中等教育,对后世日本教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实现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关键,而科学技术人材的培养,基础在教育。但是如何才能办好教育呢?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在哪里?我们认为,关键就是要有一批既热爱教育事业,又懂得教育规律的人来办教育,要有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建立这样一支教育干部和教师队伍,毫无疑义,师范教育肩负着重要的任务。所以有人把师范教育比作教育事业中的工作母机,不是没有道理的,师范教育质量的高低,也就是培养出来的师资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中小学教育的质量进而影响到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提高,也影响到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人材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作为日本近现代意义上的教育立法,始于明治维新以后。从明治维新至今的120余年间,随着日本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变化,其教育法规也不断更移和发展。从日本整个社会的大变动角度上看,可分为二次大战前以《教育敕语》为主导的和二次大战后以《教育基本法》为主导的两大立法阶段;若从其自身发展的演变过程上看,可分为《学制》、《教育令》、《教育基本法》、《终生学习振兴法》五个时期。  相似文献   

9.
1868年的明治维新结束了日本几百年的封建诸侯割据局面和“锁国政策”。明治政府为了推行“文明开化”、“殖产兴业”的方针,把培养人材的教育事业当做头等重要的工作,并于1871年设立了主管文教行政工作的最高教育机构——文部省。从此,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日本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均处于高度集权主义控制之下。当时,有东京大学等七所帝国大学,其教学、科研、师资管理、行政管理、财政管理等事宜都被纳入国家主义  相似文献   

10.
师范教育研究30年--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师范教育经历了繁荣、发展到向教师教育转型的历程,主要有师范教育阶段、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型阶段和教师教育阶段。我国目前在形式上已经过渡到了教师教育阶段,但在实践中,教师教育还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师范大学的办学理念、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实践教学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教师专业发展课题是国际师范教育领域的热门课题,已经普遍引起各国的关注。回顾日本师范教育从近代创立到现代教师教育的发展历程,再现了日本教师专业发展的4个阶段及其发展特征,为我国教师教育改革提供一点借鉴。  相似文献   

12.
自一八六八明治维新推翻了统治日本长达二百六十五年的德川幕府后,日本迅速地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时至今日,它已经步入世界经济大国之林。日本社会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呢?日本前文部大臣荒木万寿夫在《日本的经济发展和教育》一书的序言中曾说:“明治以来,直到目前,我国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战后经济发展的速度非常惊人,重要原因,可归结为教育的普及和发展。”而日本教育的近代化是从明治维新的教育改革开始的。因此,具体地探讨一下明治维新的教育改革及其历史作用,不仅能使我们加深对近代日本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的认识,而且也有助于我们对明治维新性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正> 日本有组织有计划的师范教育发端予明治初期,1872年5月创建的东京师范学校是日本近代师范学校的滥觞。迄今,日本师范教育已有117年的年的历史。在这110余年间,它经历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历史阶段,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创建发展与战后的改革重建。两个历史时期的师范教育制度各有鲜明的特点。比较研究这两个时期日本师范教育  相似文献   

14.
日本理科教学是从明治维新(1868年)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迄今已有一百二十多年的历史了。经过这段漫长而复杂的历程,特别是自世界理科教育现代化运动以后,它已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并达到了令世界各国理科教育专家和学者所注目的水平。因此,有必要从历史的和发展的角度,  相似文献   

15.
文化形态和普及教育:中国日本比较研究蔡宝来明治维新以后到二战前七十年的时间,日本不仅在教育上取得了连欧美国家都为之咋舌的成绩,而且在经济上得到了飞速发展,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日本政府几十年始终如一地坚持推行以普及义务教育为目的教育战略,使整个国...  相似文献   

16.
田家炳基金会资助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今年,是我国师范教育举办100周年。1949年以前,我国师范教育历尽坎坷。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关心下,师范教育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目前,已初步形成以独立设置的各级各类师范院校为主体的师范教育体系,做...  相似文献   

17.
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和外来语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日语的词汇中,外来语占很大的比例,很少有像日语这样外来语如此之多的语言。以明治维新为分水岭,明治维新以前日本文化深受中国的影响,而明治维新以后则受欧美文化的影响更直接一些。二战以后,由于日本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的高速发展,同国际接轨的进程大大加快,更加大了外来语的使用频率,近几年来甚至有泛滥的趋势。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和外来语的使用存在着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18.
三十年来,我国师范教育在党的领导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由于缺乏办社会主义师范教育的经验和理论研究,也走过一些弯路。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由于林彪、“四人帮”的破坏,师范教育受到了极大的摧残,教育质量一落千丈,濒于破产境地。粉碎“四人帮”以后,师范教育拨乱反正,积极恢复和发展,又获得了很大的成绩。三十年间,师范教育的发展过程,同全国整个教育工作一样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  相似文献   

19.
自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各类院校开始接受外国留学生,并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政府制定国家政策大力扶植和发展留学生教育。日本的留学生教育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快速增长期、停滞期、再次增长期、再次停滞期。2007年,日本再次把发展留学生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国策。2008年,提出"接受30万留学生"计划,并提出一些具体措施。日本的经验教训启示我们应该根据国际大趋势和本国国情,制定相应政策,推动我国留学生教育健康、稳步、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1895年被日本占领以后,台湾的政治经济及文化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日本为了达到同化当地民众目的,对台湾的教育特别是师范教育尤为重视,并积极构建其殖民教育体系。在日本的殖民统治下,台湾的师范教育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却显示出了强烈的帝国主义色彩,其实质是一种奴化教育。分析日据时期台湾面临的社会背景、探讨该时期台湾师范教育的发展,对于探讨光复后台湾高等师范教育特点和发展具有启示意义,对于隐性的“后殖民”高等师范教育具有警示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