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 毫秒
1.
党的十七大第一次在党代会报告中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并对其主要任务作出部署,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为森林部队近六十年的艰苦奋斗历程串起了一条红红的主线,为森林部队今后发展指明了方向。可以说,生态文明始终是森林部队价值观确立、思路谋划、目标建设的根本依据。  相似文献   

2.
60年前的昨天,一支刚刚走出硝烟弥漫战场的部队,一人一马一杆枪,守森林、剿残匪,开始在东北的林海雪原,为孕育中的新中国守护山林。60年后的今天,这支部队奋战在森林防火灭火第一线,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生态安全,遍布于祖国大江南北,为国家生态安全构筑坚固的屏障。  相似文献   

3.
世界著名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仙境的丽江,驻守着一支以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安全为己任的队伍,他们就是丽江市森林支队官兵。支队党委“一班人”积极拓展思路.加强警营文化建设,结合驻地特色大兴文化之风。创造出了特色浓厚的警营文化,陶冶了官兵情操,提高了部队战斗力。  相似文献   

4.
城市森林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织部分,发挥森林生态体系在保障国土生态安全、扩展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环境容量中的作用,必须高度重视城市森林建设.2004年以来,尤其是近两年来,在国家林业局等部门的有力推动下,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有效载体,中国的森林城市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赢得了各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拥护,在促进城市生态环境改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推进森林城市建设的实践中,森林城市建设的理论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形成了一些基本理论架构.  相似文献   

5.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林学界学者不断著文,论述森林文化的起源、概念、属性、类型、内涵、外延以及在中华文化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明确提出: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的“三生态”战略构想。而生态文明所依托的载体恰恰是森林文化体系。森林文化体系是否成为继林业产业体系,林业生态体系之后又一个体系,可能还有待讨论,但森林文化成为中国林业理论界的一个热点话题,却是不争的事实。 森林文化作为一个完整的架构体系,既形而下呈现为竹文化、茶文化、花文化、园林文化、名木古树文化,绿色饮食文化、森林旅游文化、森林休闲文化、森林自然保护区文化等具体的文化类型;又形而上蕴含为森林理念、伦理、审美、价值、宗教,表达为森林的世界观、伦理观、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宗教观,导致森林哲学、森林伦理学、森林美学、森林社会学、森林人类学、森林价值论等一系列人文林学学科的出现。森林哲学尤其引起人兴趣和关注。森林哲学的研究对象、范畴、概念、规律、动力是什么?森林哲学同林学、同哲学有什么关联?如何发挥森林哲学的功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等等,值得探讨。本刊试编发一组有关这方面的文章,以餮读者。[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军人使命高于天,军人生来为打赢。战斗精神是部队战斗力的组成部分,是人民军队克敌制胜的法宝,是人民军队履行职能使命的重要保证。富有森林部队特色的“火场精神”,是人民军队战斗精神在森林部队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7.
武警西藏森林总队为迎接中国共产党诞生90周年,以提高官兵文化生活质量为着力点,以增进民族团结为契机,结合部队和部队所在地的民族特点,广泛开展:“会说藏族语言、会跳藏族舞蹈、会唱藏族歌曲、会守藏族民俗、会交藏族朋友”的“五会”警营文化活动,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化》2011,(2):62-62
联合国将2011年确定为“国际森林年”,主题是“森林为人民”。作为全球特别行动,联合国将通过启动2011森林年网站,举办电影节,开展系列公众活动等,广泛宣传森林的作用、贡献,森林可持续发展的成功经验及面临的挑战,提高公众生态意识和对森林年活动的参与度。  相似文献   

9.
“十里青山半入城”的虞山国家森林公园,总面积21331亩(1422公顷),森林覆盖率达96%,是历史文化名城常熟的一块金字招牌,更是百万常熟人民的生态乐园。虞山国家森林公园,始终把虞山森林生态安全作为天职,构筑了宣传教育、基础设施和制度建设三道防线。确保了虞山连续二十年实现无森林火灾,  相似文献   

10.
古老的川西高原,翠绿的康巴林区,一位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为部队建设无私奉献的青年警官,被林区人民誉为康巴林区“铁汉子”。他,就是武警四川省森林总队甘孜支队雅江中队长吕德生。 去年6月,当吕德生听到所在的大兴安岭森林支队呼玛大队的部分官兵将被抽调到四川森林总队的消息时,主动申请到离家千里、条件艰苦的康巴林区工作。在他的日记本里,有这样一句话:“远地方,苦地方,是建功立业的好地方。” 告别了刚刚下岗又体弱多病的娇妻,告别了年幼的女儿和年迈的双亲。吕德生随部队到达地处川西高原的驻地,开始了紧张有序的适应性体能训练。谁能想到就在他与战士们一起摸爬滚打时,一封“父亲突发脑溢血病逝,速归”的电报送到了他的手中。  相似文献   

11.
经武警森林指挥部党委研究审定,森林部队第二届“绿色卫士”评选日前揭晓。10名在防火灭火、维稳处突和抢险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中作出突出贡献,在本职岗位建功立业的典型代表当选第二届森林部队“绿色卫士”。  相似文献   

12.
孙阁 《生态文化》2015,(3):15-16
2009年底,石家市委、市政府优化经济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启动了“六城同创”工程。森林城市作为一项重要创建内容,吹响了石家庄向荒山要绿,走生态与民生共赢共建之路,建设绿色生态城市的号角。为了让石家庄大地尽快绿起来,让广大林农果农尽快富起来,石家庄市干部群众通力协作,自我加压,让绿色与城市建设同步,实现了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并在森林城市建设中坚持以林业重点工程为依  相似文献   

13.
森林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也是生态文化繁荣的现实体现。随着创建"森林城市"活动广泛而深入地开展,不断探讨、寻找和创新理论根据,宣传扩大森林城市的影响,成为了创建"森林城市"活动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和丰富生态文化建设内容的必然选择。为此,《生态文化》从本期开始,特开设了"森林城市"专栏,宣传森林城市建设的成果,探讨森林城市建设中的问题,并进  相似文献   

14.
火场日记     
写给编辑部的信《生态文化》编辑部:2004年10月,黑龙江省黑河市林区发生重大森林火灾,由于前期风大气温高,在短短几天时间里,火势迅速蔓延,黑河所在的小兴安岭林区一片火海,嫩江县告急,逊克县告急,著名风景区五大连池告急,孙吴县告急,爱辉区告急,火势已威胁到大兴安岭林区。作为驻守在火灾区的一支灭火劲旅,武警黑龙江省森林总队黑河市支队官兵迅速出动,率先投入灭火战斗。在险象环生、条件艰苦的火场上,广大官兵发扬森林部队“火场精神”,敢打敢拼,连续作战,克服火势凶猛、给养供给困难、晚上天气寒冷和宿营条件简陋等多种不利因素,在兄弟…  相似文献   

15.
美丽的春城昆明,是歌的故乡、舞的世界,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驻守在这里的武警昆明市森林支队官兵们,在守护绿色资源,维护生态和谐的同时,充分利用驻地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加强特色文化建设,为绿色警营增添无限春色,促进了支队的全面建设,确保了部队的安全稳定。支队连续9年被武警森林部队指挥部评为“三无”和基层建设先进单位。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化》2014,(1):F0004-F0004
广东省东莞市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实现高水平崛起”的战略目标,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载体,高位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实施“森林进城、森林围城”等一系列生态林业工程,努力建没“森林围城、绿道穿城、绿意满城”的美丽东莞,通过持续推进大规模、  相似文献   

17.
总队教导队人滇十年来,认真贯彻为部队服务的思想,强化职能意识,贴近实际,充分发挥“随营警校”的作用,为部队培养和输送了大批的合格兵员和班长骨干。随着部队的发展和任务的需要,部队机构、名称、编制几经变更,但教导队的职能任务始终未变,既是训练教学基地,又是总队机动扑火战斗队,为云南森林部队发展和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程国瑞  赵磊 《生态文化》2008,(1):F0003-F0003
武警通辽市森林支队担负着全市500多万公顷森林草原防火灭火任务。近几年,支队结合自身特点和驻地周边实际情况,不断探索文化工作发展的新路子,坚持用健康向上的思想文化占领警营阵地,把加强文化建设作为提高部队战斗力、凝聚力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英航 《生态文化》2013,(2):17-18
祁门县是安徽省黄山市今年唯一一个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县。全县干群鼓足干劲、奋发作为,积极投身绿化造林,全面推进全省森林城市创建工作。祁门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生态立县发展战略,努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城乡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目前,祁门县拥有林地面积19.9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高达85.79%,活立木蓄积量999.6万立方米,有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各1处,国家级、省级公益林112万亩。初步形成了山水林地为依托,城市公园、绿地为主体,道路绿化为支撑,小区绿化为基础,点线面乔灌草相结合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对照创建省级森林城市目标要求,祁门县制定和完善城市森林建设发展规划,力争到2016年全县新增森林面积3.42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1个百分点,成功争创省级森林乡镇5个、省级森林村庄20个,创建森林长廊示范段20公里,林业总产值达到56亿元。  相似文献   

20.
森林文化概念的提出和以森林文化为主体的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提出,是人们在不断实践中对林业和生态建设认识上的一次升华,是林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当前,加强生态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和世界林业发展的潮流。关注森林文化,发展森林文化,建设先进的森林文化体系,是实现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