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靖鸣  春茹 《传媒观察》2023,(1):84-93
暖新闻力图给受众以关爱、抚慰和温情,其话语实践打破了既往新闻客观和主观、情感和理性二元对立的话语框架,在契合暖新闻体现时代、社会和人心之暖的主题前提下,通过第三人称的他者话语和个人化的心理过程,实现客观事实呈现和暖心情感表达之间的协调和统一。同时,新媒介技术在增强暖新闻报道感染力和实现受众创造性消费暖新闻的过程中也发挥着主体性作用。  相似文献   

2.
新媒体时代下的传媒与司法打破了二元对立关系。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变、网络公共领域的发展等多种现实因素将其关系解构。必须从更加宏观的层面,将传媒、司法置于新媒体时代的公共领域乃至整个正在形成的公民社会中考量。建构传媒与司法之间良性的多维关系,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客观看待二者冲突,形成保持合理张力;宽容意见表达;正视公共领域在社会中的作用;司法实践中客观考量民意诉求;以新闻立法保障信息传播的平等与自由;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营造宏观现实环境。  相似文献   

3.
公共精神是社会成员在主观上对公共生活中人们的行为准则,规范的认可和人们在客观行动上的遵守、执行.它促进了一个社会的成熟与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也是衡量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准.新闻评论是公共领域中公民发表意见和沟通的一个重要平台,是直接表达与沟通的一种重要载体.它作为上层建筑中意识形态的一个组成部分,必然要肩负起培植公共精神的重要使命.本文从如何选择新闻评论的论题出发,以<南方周末>的"方舟评论"为例,讨论新闻评论如何更有效地培植和发扬公共精神.  相似文献   

4.
“伪娘”与“女汉子”看似都是对性别二元对立的话语抗争,表达了对男女两性气质多元重组的社会发展需求,但媒介新闻却通过对“伪娘”与“女汉子”不同的话语表达和意义建构维持着传统的性别话语,甚至强化了原有的性别二元对立.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16,(16):54-58
媒介的发展触发网络直播从重大事件的报道向普通受众的转型,这具有耐人寻味的联系,其背后隐藏着极为复杂的文化及心理现象。有研究发现,网络直播由公共空间向私人领域的转向,既有文化学上的自我形象构建、形塑认同的驱动,也体现在人们对窥视欲的满足、象征性移植以及性驱动力等复杂的心理逻辑现象。事实上,普通受众的网络直播存在一定的社会结构中,并存商品利益与精神满足的二元对立,这两种力量的冲突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方向,两者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为此,必须让网络直播回归现实,反映客观需要,并最终超越客观,以更宏观的视野来进行解读,并由此启发受众以更客观、真实、理性的心态来面对网络直播。  相似文献   

6.
新闻客观性的幻象与大众传播研究的缘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闻的客观性原则一直被看做是西方新闻学尤其是美国新闻学的支柱性思想。但客观性原则真正进入人们的观念已经是20世纪20年代以后的事。当意识到一战宣传、公关行业兴起以及媒体产业结构的垄断化使客观性成为一种幻象时,人们意识到坚持新闻客观性的必要,新闻专业主义理论应运而生。但新闻专业主义和传统新闻学研究范式其实不能解决客观性以及社会生活和公共生活的危机,于是李普曼与杜威在关于美国民主问题的讨论中成功地创立了另一种新闻媒体研究的范式——大众传播研究,并确立了这一研究领域中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的二元对立框架。  相似文献   

7.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新闻美学应该定义为研究新闻学的科学,新闻之美则是以最引人注目的表现形式传播新鲜感强的新闻.新闻的超越之美,是基于尊重新闻的客观事实和客观创造规律的基础上,对新闻的内在价值和其社会影响进行的客观分析所创造出来的美感.这种创造规律既遵循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规律,同时也融合了新闻学研究中的新闻的写作体裁的基本特征.本文旨在通过具体新闻实例和美学基本理论的结合分析,探究新闻之美的超越之美创造规律.  相似文献   

8.
"硬新闻"与"软新闻"是新闻学中的两个基础概念,对这两个二元对立的符号的解读,学界、业界和受众的观点并不相同,存在着一定的分歧.本文想就此对两者尤其是硬新闻的内涵做些扩展和补充.  相似文献   

9.
贠琪 《新闻世界》2023,(5):90-94
本文将非虚构写作这一新闻实践置于宏观的时空情境中,借用元新闻话语理论,以新闻社会学研究的文化路径,对非虚构写作的历史脉络进行了考察,认为非虚构写作反映了新闻一以贯之的文学性和故事性传统。通过超越客观真实以及重塑公共价值,非虚构写作获得了其文体合法性与文化权威。非虚构写作的盛行,代表了社会转型危机、新闻职业危机,以及后现代危机下的新闻范式修补。  相似文献   

10.
科技期刊编辑亟须强化新闻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晓 《编辑之友》2007,(1):75-76
一、新闻意识的含义 新闻意识即新闻工作者主观意识对客观物质世界所做出的职业化反映,是新闻感觉、思维和观点等各种新闻心理过程的总和.  相似文献   

11.
时事评论该着重“破”还是侧重“立”?这是评论经常面临的立场选择难题.而建设性新闻理念的引入,对评论的价值标准厘定不无参考价值.建设性新闻是近年来颇受学界与业界关注的新闻理论.丹麦学者海格拉普将积极心理学的跨学科视角引入新闻学后,提倡新闻从曝光负面、放大冲突性,转变为更多地挖掘新闻事件的积极面、强化解决问题的导向——“建设性”最重要的内涵,本就是“正向促进”.建设性新闻与注重刺激眼球但回避公共议题的“黄色新闻”、秉持扒粪揭丑向度的监督性新闻都有所区别,它更看重立足未来、积极参与、解决问题.按照史安斌教授的诠释,建设性新闻力求提供“问题解决导向”的报道框架,涵盖多元声音,跳脱传统报道中秉持的“官-民”“施害者-受害者”等二元对立框架,调和利益冲突,引导理性讨论,寻求解决方案,增进公共福祉.  相似文献   

12.
冯莉 《当代传播》2007,(3):12-13
客观报道和新闻真实性的概念与关系一直都是学界关注的热点,本文对新闻真实性概念从现实真实、媒介真实、主观真实三个层面进行阐述,并分析了客观报道原则在新闻事件由现实真实到媒介真实的转化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新闻客观性这一命题,堪称新闻的经典话题,多少年来讨论不断,学界,业界观点不一,专家、学者纷争不断.因此该命题也成了新闻界的"迷思".概括起来,争论大多集中于新闻的属性是主观还是客观,新闻到底能否做到完全客观这些问题上.  相似文献   

14.
体育比赛精彩纷呈。体育记者可以从各个视角欣赏、报道比赛,由此引发的现象是:对同一比赛的新闻报道差异非常大,有时两家媒体的观点甚至完全对立。与其他类别的新闻、特别是政策性新闻相比,体育新闻报道差异性特别明显。这其中,体育记者自身的主观情感起了很大作用。正是主观情感的渗透,使得体育新闻内容呈现出多样化特点。在激烈的赛场, 体育记者不仅仅要尽量客观报道比赛,作为观众他们也会将  相似文献   

15.
杨凤娇 《现代传播》2003,(6):117-118
新闻是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 ,新闻是反映事实的映像。全部的新闻报道汇集而成的整个客观世界的新闻映像 ,我们称之为新闻图景。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 ,新闻图景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外在化。客观世界与报道者的主观世界相互作用 ,形成了大量的新闻映像 ,这些映像构成了新闻图景。新闻图景既是客观世界的映像 ,又是客观世界的一部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融合了传播者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新闻图景本身也是任何人都必须承认它的存在 ,接受它的影响。新闻图…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新闻是客观事实的反映。离开了客观事实的变动就没有新闻。但是,在新闻报道中,又离不开人和事,离不开新闻传播者的主观性和倾向性。应当看到,不依赖主观意识的“纯客观”新闻是没有的.因此,只有科学地分析主观情感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和影响,充分认识西方资产阶级新闻学所宣扬的“纯客观报道”的虚伪性,我们才能正确地把握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原则,使我们的新闻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  相似文献   

17.
杨宗惠 《今传媒》2016,(7):118-119
新闻稿件失去了情感,也就丢失了灵魂.带着真情实感将新闻客观地呈送给受众,是记者应有的素质和责任,也是记者的新闻表达基本功.然而,很多记者却将情感和情绪混为一谈,所写稿件呈现情绪化、主观化特点,有失偏颇、缺少客观,影响了新闻作品的传播效果.本文从合理把握情感尺度、控制情感阀门、处理好内容和情感的相适度等方面探索了保证新闻既真实、又深情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西方某些新闻学者否认客观报道,认为新闻只能是媒体过滤的主观事实,客观报道是做不到的.为此,美国1996年新闻工作者协会把多年的核心准则--"客观性"一词删除了,认为这是个无法把握的标准.我国有些学者与此呼应,也把新闻客观性视为记者的"主观"饰品.现在,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之所以再次遇到挑战,新闻记者唯物认识论的薄弱甚至彻底丧失,不能不是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刘楠 《传媒观察》2014,(10):63-64
正新闻策划,是新闻报道主体遵循新闻规律、发掘已知、预测未来、研究现实,采取巧妙的思维策略,以求最佳的报道效果的谋划,是主观对客观的科学认识、选择和运用。通过新闻策划,使新闻的客观价值更显著地凸现,新闻信息资源更合理有效地配置,新闻传播效果更加理想化。新闻策划水平的高低,日益成为检验办报人办报水平的重要标志。去年以来,宿迁日报可谓成果丰硕:在江苏省  相似文献   

20.
胡鹏 《新闻世界》2011,(1):58-59
新闻的客观性是新闻的基本特点,也是新闻学习者和从业者首先要恪守的原则。在实际工作中,新闻事件成为新闻又必定要经过新闻工作人员头脑的"加工",这使本该客观的新闻不得不带有人的主观意识,这似乎成了"新闻"本身存在的不可调和的一对矛盾,如何理解新闻的客观性,新闻加工过程中的倾向性以及如何把握二者之间关系,本文对此作一解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