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微传播的兴起改变了高校信息环境,也为公共领域建设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本文基于公共领域的理论视角、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了高校微传播环境下公共领域建设的可行性与必要性;依据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探讨了高校的微传播的发展方向和措施、分析了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策略,为提高校园微传播效果、建设校园公共领域、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分析了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公众是科学传播的重要一环,科学公共议题是公众参与公共事务,自主思考、判断、决策,实现科学素养提升的重要介质。本文聚焦"方崔大战"引发的公众转基因争论,考察天涯论坛上的网络公共话语。根据话语分析相关理论,从话语核心、话语结构、叙事策略和行为三方面对相关主帖和回帖进行分析。以期明确转基因科学传播的问题及结症,并进一步论述科学传播可能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3.
贾鹤鹏  王大鹏  闫隽 《现代传播》2015,37(2):25-27,33
科学媒体化是近年来在科学传播领域广受关注的议题。本文梳理了媒体与科学关系的发展,阐述了科学媒体化提出的过程,并分析了科学媒体化的表现形式、科学媒体化对科学研究的影响以及它对科学传播的挑战,同时对科学媒体化进行了反思,提出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开展科学传播的过程中应该利用科学媒体化现象促进科学传播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番禺垃圾焚烧选址事件(以下简称番禺事件)为个案,重点分析公众、媒体、政府如何通过共同参与这场环保"公共议题",形成一种"互动"的传播模式,并对三重参与主体在参与公共议题传播过程中所担当的角色进行探讨性的总结。  相似文献   

5.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环境已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由微博、论坛等构成的网络媒体传播,在社会生活尤其是社会公共领域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传播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两者相互激化,催生了舆论传播的新生态.在网络传播的影响下,拟态环境的构建主体由传统媒体主导逐渐转向大众、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三者.哈贝马斯曾说过:“大众传媒影响了公共领域的结构,同时又统领了公共领域.”①在新媒体时代,网络的迅猛发展使得网络公共领域影响剧增,特别是微博的崛起,以网民为主体的传播群体正显示出强大力量,在网络舆论阵地中正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并成为部分舆论议题的导火索.  相似文献   

6.
科学传播是共享科学技术研究和开发的相关信息的人类传播活动,可促进科学共同体与公众的沟通,参与并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研究和实践领域。在新冠疫情的背景下,其重要性和研究价值愈发凸显。为了梳理近十年来国内外科学传播发展的状况,跟踪该领域前沿研究进展,对比国内外研究之差异和差距,本文借助文献计量学方法、共词网络分析和知识图谱等手段,对科学传播领域的研究论文发表情况进行总结,并从研究机构、学术期刊、作者、国家和地区等不同维度对科学传播的学科建制发展进行深入剖析。最后,通过共词网络分析,本文对此领域的研究内容和主要议题进行分析和可视化呈现,以期为科学传播领域的研究者、实践者乃至参与其中的公众提供参考和启发。  相似文献   

7.
在《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一书中,作者围绕电控空间中的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流动性变化,做出了全面详尽的论述,并着重探讨了共有媒体中的公共领域和政治慎议是否可能,以及网络民主是否能改变中国两个主要议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新媒介传播时代的网络公共领域及其相应的公共修辞特质入手,探讨新媒介传播时代的公共修辞情境特质及其元素。指出,网络公共修辞情境是一个浑然一体的动态概念,其修辞情境与修辞活动之间是一种互为决定的关系。我们对修辞情境的各要素的考量应是在修辞活动中不断更新的动态考量。网络公共修辞情境的要素至少应包括,被创造性界定的并处于动态更新中的公共议题,以共识真理为理性标准的社群受众,以及以知识形式储存于大脑中的限制,包括背景信息和程序性知识。  相似文献   

9.
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形式的出现曾被誉为信息时代的公共领域,当研究者从技术的角度去分析虚拟公共领域可能带来的民主、自由以及公共性的回归时,实证研究却展示了另一番景象:情绪化的宣泄、自我展示以及大量私人琐碎的议题充斥社会化媒体。本文通过实证调查,分析社会化媒体中的公共领域的特征,旨在探讨构建社会化媒体公共领域的公共性的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10.
赵淼  孙亚靖 《东南传播》2012,(12):33-36
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微博已逐渐深入到国家政治与公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当今传播的一大特征。对于微博构筑的网络公共领域,许多学者已从微博议政、阅听人、传播模式等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析与解说。本文以中央电视台315晚会为契机,以"网络315微博投诉——315即将到来之际,新浪财经邀请您参与微博维权活动"为案例,对公共事件传播中的微博参与情况这一议题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1.
刘涛 《当代传播》2012,(2):23-26
视觉性已经成为当下社会的文化主因,社会争议建构与公共议题再现同样转向图像化表征。综观近三年中国极具影响力的6起指向环境问题的公民权利事件,以风景照片、政治漫画与新闻摄影为修辞方式的图像事件成为环境主义者轮番征用的社会动员途径。环境主义者借助图像事件这一批判性修辞策略构造了人们诠释、想象并重构生态秩序的基本途径,以此唤起通往绿色公共领域的公民行动,并最终完成对"生态中心主义"环境伦理的隐性书写和公共传播,这是视觉文化时代公共议题构造的一种极具后现代特征的公共修辞形式。  相似文献   

12.
冯娟 《东南传播》2016,(12):75-77
中国家庭文化在现代媒介环境中日益受到冲击,手机的广泛使用加剧了这一冲突。目前在传播学领域,学者对此项议题的研究较少,多采取批判的观点,强调手机对家庭文化的消解。本文区别于以往将手机视为纯粹私人媒介的研究视角,在一家一户的语境中分析手机,而是将其置于个人领域、日常家庭生活与公共领域交织而成的网络中进行考察,探讨手机作为家庭文化传播新载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重新审视手机对家庭文化的塑造和重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卖身救母”是2005年末网络制造公共事件的一个典型案例,它以谁也没有预料到的结局落幕。在事件的变化发展过程中,网络舆论起了甚为巨大的作用。而这与网络BBS的传播特性是不可分割的。本文结合该案例从私人议题容易演化成公共议题、信源缺乏权威性难以有效引导舆论、受众容易“群体极化”三个方面分析了网络BBS的传播特性。  相似文献   

14.
论网络BBS的议题特征及议题建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网络BBS的日常议题进行探讨,以水木清华论坛、强国论坛、西陆论坛为分析对象,探讨BBS的议题环境,其公共领域特征;BBS的议题内容,其意见的分散多元、对生活政治的关注、感性化与情绪化等,以及BBS议题建构与引导的具体方式,即BBS的技术控制与人工把关、BBS软件环境与硬件环境的建设、建构BBS良好的激励机制等等。从而在理论上呼应了目前政府极为关注的网络舆论引导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近一年的五个公共议题为对象,测量了网络公共议题中不同信息的敏感度,以及网民获取信息时使用网络渠道的情况。本文发现,敏感度越高的信息,越趋向在互动程度高的传播渠道(如微博、SNS网站)中传播;敏感度越低的信息,则趋向于在互动程度较低的渠道(如门户网站)中传播。本文据此总结了网络公共议题中敏感信息的渠道模型,称之为"敏感的螺旋"。  相似文献   

16.
环境议题传播维系着环境领域的信息互通、意义共享、对话协商与共赢协作。本文从话语分析的视角切入,采用内容分析法与文本分析法,分别对呈现政府环境议题构建的传统媒体和表征公众或社会组织环境议题构建的新媒体进行抽样分析,在评述了两类媒体中环境文本在议题选择、话语结构、叙事策略和主体角色等方面的差异、问题的同时,进一步论述了环境议题传播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7.
在转基因议题传播过程中,媒体肩负着传播科学知识的重要使命,但实际报道内容显露出对科学的淡漠。本文通过对11家主要报纸媒体特定时间段内转基因议题报道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研究报纸媒体在转基因议题建构过程中的"去科学化"现象,揭示了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并就此分析了该现象对转基因科学传播可能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大众传媒处于科学与公众之间,承担着科学传播的重要职责。在现代风险社会,越来越多的科学议题与社会议题交织在一起,诞生于上世纪的两部西方科学传播经典文献,对于对科学传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大众传媒在报道争议性的科学议题,应审慎报道科学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尊重争议性议题中的"科学共识"。传媒与"科学共同体"之间应相互尊重,建立沟通合作关系;政府应加强对科学传播的引导,为传媒与科学界的沟通创造条件;大众传媒则应建立严格的科学报道准则与规范。  相似文献   

19.
王润  南子健 《中国编辑》2022,(4):46-50+56
智媒时代如何有效发挥智能媒体优势助力传播公共化,推动主流价值传播和社会认同提升是值得关注的重要议题。本文考察智能媒体技术嵌入日常生活的方式,分析智媒技术、用户与主流价值传播的连接点,探究智媒时代多元主体参与的社会协作生产方式,以及智能算法和智媒手机凭借技术优势与主流议题融合呈现的“嵌入式认同”特征,形成媒介政策、纪念仪式和融入日常的主流价值传播新机制,进而促使主流意识和社会认同感的提升。最后,对未来智能媒体深入推进智能转向、聚焦智能协作生产和重塑公共生活的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0.
美国公共新闻运动缘起的历史和社会因素可以从今天我国的媒介环境中找到相似之处,其理论和实践探索的经验与教训,可为我国方兴未艾的公民传播提供借鉴。本文在考察当年美国公共新闻实践的兴起缘由、实践范围、实践议题等基础上,相应地分析了我国网络拍客传播所面临的媒介环境和网络拍客传播的主体、内容、特点和优势等问题。结论是在中国当前的媒介环境下,网络拍客传播是践行公共新闻理念和促进传统媒体创新的有效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