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重视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概括和抽象思维能力。在感觉和知觉的基础上进入抽象思维是认识的一般规律。在教学中,如果不注意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到抽象概括的逻辑思维过渡,就急于得出结论,忽视结论的发生或形成过程,这是违背学生认识规律的。学生学习的困难往往发生在由具体直观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点”上。这时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依靠表象过渡来实现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例如:在进行绝对值概念的教学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1.先让学生画出数轴,并在数轴上画出表示212、-212、0、5、-3等数的点,再回答…  相似文献   

2.
“三算结合”教学,符合儿童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算盘以一种很形象直观的计数器出现,要比过去学生数指头、数小棒的形式好得多。初入学的儿童,认识抽象的数常常是与具体事物联系起来的,借助算盘让儿童反复拨珠,由一次拨入一颗,再拨入一颗,使学生清楚的看到2是由二个1组成的,这  相似文献   

3.
教学大纲指出:识字教学必须遵循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学习语文的规律和汉字本身的规律。小学生的第一项学习任务就是识字,而字词都是抽象的符号,要让学生掌握字词就必须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这一认识事物的规律进行教学。这就需要:1.充分利用教材图文并茂的特点帮助学生把字词和具体事物紧密地联系起来。例如第二册看图学词学句中“竹笋”、“黄花菜”是表  相似文献   

4.
用字母表示数,是学生由认识确定的数(2、1/2、0.5……)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数,是学生认识上的又一次飞跃。要完成这一飞跃,应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通过四个阶段的教学,从具体到抽象,启发诱导,使学生深刻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一、准备阶段:提供感性材料,激发兴趣,为  相似文献   

5.
教育要遵从受教育者的认知能力发展规律.教学教学可以提高学习者的抽象思维能力.小学阶段的学生正是认知、情感、个性发展的敏感时期,数学教学要适应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发育规律.探索由具体到抽象的体验式数学教学模式遵从了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规律,有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初一是学生中学学习的过渡、适应阶段,就初一代数的内容看,知识结构出现了两个大飞跃:一是引入了数的性质符号,产生了负数,实现了由算术数到有理数的飞跃;二是从具体的数过渡到以字母代表数,实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的飞跃.且课容量大,学习方法更为灵活.因此,在初一代数教学中,教师要尽  相似文献   

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具体情境中,能用数对表示位置,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思维与发展: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进一步体验确定位置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1.你的教学遵循了学生认知规律吗? 学生认识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我们应按这个规律来组织教学。如教汉语拼音“j、q、x”,对每一个字母的教学要按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程序进行:①看图,说一说图上画了什么;②联想,概括图画内容猜一猜字母的读音,想一想字母的形体;③归纳,明确字母的读音和形体;④具体化,编顺口溜记住字母的读音和形体,如“小鸡、小鸟,jjj,像个‘q’字,qqq”。教完“j”后,归纳学法:说说图,渎读音,记记形,写写字,再半扶半放让学生尝试学习“q”,最后让学生独立自学“x”,教师重点检查学生读和写。  相似文献   

9.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如何强化语文基本功训练呢?笔者认为起码要遵循以下四条原则。 一、规律性原则 阅读教学除了要遵循一般的阅读规律、教学规律之外,特别是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学生学习语言、认识事物的思维流程是:由语言文字的理解到思想内容的把握,然后到语言文字的再领会。也就是说,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到一般抽象,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把文章读懂进而掌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然后再由一般抽象到具体形象,通过语言文字的表达形成领会文章的内蕴把文章读透。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无论使用怎样的教学方法都必须遵循这条最基本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
在整个小学应用题教学中,简单应用题是基础。学生正确解答简单应用题的关键,是要把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四则运算的意义联系起来。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将应用题反映实际问题中的具体数量关系抽象为一般的数量关系,再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列式计算。低年级学生形成上述思维能力有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发展过程。教学中要遵循这个规律,逐步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可按以下几个阶段组织教学。 1.初期阶段,以直观动作思维为主。 教学中,教师要多运用实物演示,多引导学生用实物操作,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弄清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联系,找到解题方法。如教学“有5朵黄花,红花的朵数比黄花多3朵,红花有几朵?”可先让学生摆小棒:①第一行摆4根,第二行摆6根,摆后让学生说说:第二行比第一  相似文献   

11.
孙秀梅 《宁夏教育》2000,(10):22-23
一、概念的引入 数学概念比较抽象,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实际,坚持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  相似文献   

12.
数学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要遵循中学生的认识规律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在运算能力的培养中 ,一要让学生掌握概念 ,确实弄清算理 ;二要配合规范化的练习 ,并记住一些常用的数据 ;三要加强一题多解、一题多思的训练 ,以培养学生准确、迅速的运算能力和寻求简捷方法的习惯。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一方面要利用实物、模型和现代化数学手段的直观性 ;另一方面 ,要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抽象到具体 ,由特殊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的认…  相似文献   

13.
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学第九册第四单元教学内容是“简易方程”。其中第一小节“用字母表示数”是由算术知识向代数知识过渡的第一步,是本单元教学的基础和关键。因此,教学中要做好由算术到代数的“接轨”工作,为后面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打基础。一、由具体到抽象,教给新方法用字母表示数,对小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法。要从确定的数,如……过渡到用字母表示,这是继抽象数概念之后,认识上的又一次飞跃。由于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特别是对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更感困难。教学时,应从学生熟悉的内容出发,通过实例,…  相似文献   

14.
一、变抽象为具体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问,如果教师经常对抽象知识作抽象的讲解,学生难以接受.教师要根据小学生长于感性认识和形象思维、较难作抽象思维和理性认识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教学中变抽象为具体,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乘法口诀"时,不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些抽象的口诀.以教学"四四十六"为例,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4根一组的4组线条,让学生数一数,可知4根的4倍是16根.  相似文献   

15.
笔者听了特级教师许卫兵的"用字母表示数"一课后,受益匪浅.为什么要由具体的数走向概括的字母表示?大家进行不断探索的动机是什么?笔者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求简思维.也正是如此,教学中,许老师充分利用了这一点,激发学生不断求简的欲望,思维从具体向抽象跨越.从开始的字母表示概括的数,到着力体现数量关系,到最后...  相似文献   

16.
应用基本不等式来证明不等式是一种常用方法。这种方法在学生熟悉的基本不等式上展开思维。符合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重视这种方法的教学,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一年级小学生的思维形式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以后逐渐地发展抽象思维。可是数学的特点具有抽象性,所以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转化。一、借助直观,培养抽象思维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直观的方法,形象生动,学生感兴趣。但运用直观的目的是借助它使学生认识抽象的数。因此,不能只停  相似文献   

18.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既要重视正向思维训练,也要重视逆向思维训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基础知识,提高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一、由图到数,由数到图在数的概念教学中,既要组织学生看图说(写)数的练习,也要组织让学生看(听)数进行操作或画图的练习.例如,教学6的认识,在抽象概括出数“6”以后,围绕6的基数意义,可以设计以下两方面的练习: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师创设教学情境,要遵循"由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思路,遵循"最近发展区"理论,这样才能增强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学生的认识过程.数学教学应该遵循人们认识数学的规律,抓住人们对数学认识的几次飞跃,使教学活动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一、由量到数数量关系是数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量客观具体地存在于现实世界中,例如两条鱼、三个苹果、五只兔子……人们在认识数的概念之前,对量的认识只有多和少,对"多"的进一步认识,对不同的"多"进行比较,因而产生了不同的数.数是由量抽象而来的,例如两条鱼、两个人、两只眼睛、两只耳朵……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用数字"2"来表示.这次由量到数的抽象在人类认识史上是一次了不起的飞跃,它使人们摒弃了一些量的具体意义,用抽象的符号来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例如1 +1 =2可以表示一个人和一个人是两个人,也可以表示一只猫和一只猫是两只猫.它什么都不是,因而可以什么都是,所以它可以普遍地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