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清初民间歌舞出现了创新与发展的繁荣局面,秧歌、木卡姆等歌舞在前代基础上获得了新发展,茶歌、萨满歌舞等作为新的歌舞形式走了音乐前台,其它民间歌舞在清初也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从而为丰富我国的音乐宝库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木卡姆”是维吾尔族音乐精髓 ,是打开维吾尔族文化的金钥匙。维吾尔族民间文化 ,以歌、舞、乐三者紧密结合 ,以浓郁的民间风格显露出“木卡姆”的民族价值。  相似文献   

3.
讲述了满族民间音乐的悠久历史,介绍了满族民间歌舞,音乐在中华民族音乐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壮族歌舞丰富多彩,对于山歌和舞蹈,有不少的文艺工作者已经分别进行了研究,本文在此不再单纯地从"歌"或者"舞"的角度去研究,而是从歌舞结合的角度综合地探析其源流、种类以及音乐特征等,进而了解壮族民间歌舞文化。  相似文献   

5.
河南南阳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繁荣,民间音乐种类齐全,极具特色.南阳的传统民间歌舞是集歌曲、舞蹈、器乐为一体,融有说唱、戏曲表演元素的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在当前日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下,在大众传媒极其繁盛的传播环境下,积极研究其生存、发展、传播,不仅可以丰富河南民间音乐的内容,有利素材的挖掘.更重要的是对于如何使南阳民间歌舞音乐在当代传播环境下有效得到传承与保护,对于建设南阳和谐文化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章首先阐述了民间歌舞"采茶灯"的起源及发展现状,然后进一步研究了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引进"采茶灯"的方法,包括让学生理解"采茶灯"文化;领学生感受采茶之美;让学生体验丑角"茶婆";让学生感受升华后的"采茶灯"。  相似文献   

7.
尽管当下有些传统艺术曾经一度遭遇了现代边缘化,但以花鼓灯为代表的淮河流域民间歌舞艺术传承传播态势良好,这种局面是由玩灯人横向自然普及机制、花鼓灯传承培养推动机制以及相关文化部门文化策略机制等生态化综合因素促成。在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文化语境下,相关文化部门和群众文艺工作者应把握民间歌舞艺术的生态化规律和机制,并在文艺工作实践中予以不断地认知和完善,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的公共文化艺术事业。  相似文献   

8.
随着世界"多元化"倾向的加速,舞蹈艺术不断地发展完善,民族民间舞蹈已逐渐成为高职院校形体训练课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目前的状态下,以台州民间舞蹈为例对如何提升舞蹈课堂教学的方法进行了整理及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大同地方歌舞的历史溯源、风格韵律入手,梳理了民间舞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法和教学设想。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力求使地方民间歌舞艺术得以保护和传承,使大家能够更多地了解这些经过几百年才得以形成的艺术瑰宝,实现其可持续与多元化的发展,进而为大同地方文化艺术的繁荣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新疆新和县塔什艾日克乡是国家文化部两次命名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那里有历史悠久且独具地方特色的维吾尔族民间歌舞。论文以此为对象,集中阐释塔什艾日克乡维吾尔族民间歌舞的社会文化功能,以及对人的培养和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11.
明代民歌数量剧增,曲调众多,反映生活的内容十分丰富,艺术感染力很强。明代民歌不仅流布于民间,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且波及文坛,对明代文人的诗歌、散文、戏曲等文学体裁的创作都发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为明代散文创作的理论与实践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2.
汉乐府体诗歌的产生是汉代乐舞繁兴的必然结果,它随着乐舞的繁兴而产生,并成为继“诗”、“骚”之后中国文学史又一新诗体。汉乐府诗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在诗歌体式、语言容量和表现力等方面的优势逐渐引起汉代文人的注意并开始模拟它们,将它们引进文坛,为后世多种诗体特别是直接为五言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进而推动了中国诗歌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从专业民间舞蹈艺术创作者的独特视角,探讨了如何更好地深入民族文化,了解民族民间舞蹈的形成原因与风格特点,运用最科学的方式,恰当合理地继承和发展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将这些宝贵的艺术营养,自觉吸收并融入到个体创作的深层意识中去。并以具体个案的论述与分析,提出在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中,应以尊重民族文化为前提,以严谨的态度,遵循"充分继承,合理发展"的基本原则,把握好民族民间舞蹈作品创作中"继承"与"发展"的准确关系。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了《打支山歌过横排》的音乐特点 ,以及它对赣南音乐文化所起的作用。并对“哎呀嘞”进行了详细的诠释 ,提倡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对赣南客家山歌音乐的传承  相似文献   

15.
宋大曲以歌舞演故事探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宋时期,大曲是一种流行的艺术形式.就现存资料看,唐大曲和宋大曲在表现的内容和具体的艺术形式上都存在差异.其中,宋代大曲中,以歌舞的形式,演述故事的特征,尤为明显.本文试图描述宋大曲演述故事的种种情形,并注意这种以成套曲子演述故事的方式,与北杂剧套曲以歌舞演故事之间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6.
多方向、多民族、多层次的文化交流融合使汉代乐舞不同于周代、春秋战国时期的宫廷乐舞的审美特征,呈现出以"荆歌楚舞"为表现形式,其中一个主要的审美特征,那就是以现实化、世俗化、感性化的审美基调表现一种阳刚、矫健、豪迈而张扬的雄壮之美。  相似文献   

17.
唐代宫廷乐舞一度发展到历史上最繁盛的阶段,本文主要阐述其文化价值,拟从以下四点展开阐述:促进了唐代乐舞的艺术水平;加速了舞蹈、音乐专业化发展的趋势;促进了传统音乐文化的保存与传承;加强了中外音乐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8.
潮州方言歌和潮语歌曲的语音与旋律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潮州方言歌和潮语歌曲,同是新中国成立后在潮汕(粤东)地区发展起来的地方艺术品种.由于粤东三市虽同属于闽南语系,而语言发音又不尽相同,各自创作的地方歌曲发音咬字不同,因此许多音乐爱好者对此两种地方歌曲各抒所见,争议不止.该文作者认为此两种地方歌曲各有千秋,其主要的区别是在歌曲的创作中对语音与旋律的处理,故从潮州方言歌的历史及演变、潮语歌曲的萌芽和发展、潮汕语音与旋律的协调与不协调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9.
萨满跳神是民俗、宗教、艺术的综合体,融说、‘唱、舞、乐于一身。流传在今东北民间的跳神活动一方面作为萨满教的遗俗,一方面新的时代赋予了它新的意义。本文以田野调查所得的五个跳神案例为对象进行考查与分析,进一步明确其所代表的民间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