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近年来,关于比较文学中存在的顽固的“欧洲中心主义”的声讨愈演愈烈。“欧洲中心主义”的存在具有不可避免性。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要实现比较文学的更好发展,不能盲目地反对“欧洲中心主义”,以免陷入另一种形式的文化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2.
“中心主义”或“欧洲中心主义”是异质文化交流的关键词,但中心主义在更多的情况下却被抽象地加以研究。从普遍意义上的中心主义、社会特质的中心主义出发,把华夏中心主义和欧洲中心主义放在明清之际儒家与基督教的交往与冲突的语境来进行考察,能够对中心主义的形成、普遍的中心主义乃至华夏中心主义和欧洲中心主义有一个更为切实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黑暗的心》主题思想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小说一方面描述了非洲地区的落后状况和非洲人民的愚昧无知,流露出“欧洲中心主义”思想;另一方面,小说又揭露了欧洲殖民者压榨非洲人民的行径,具有反殖民主义特征。分析这看似矛盾的思想背后隐藏的作者意图,是想通过采用独特的叙事结构隐藏作者的真实意图,以避免叙述者的主观评价;同时,小说通过含蓄暗示和客观展示的表现手法,对当时英国人狂热的“殖民热潮”进行了讽刺,揭露了殖民主义的罪恶。  相似文献   

4.
福斯特的《印度之行》批判了帝国主义对被殖民国家的种族压迫,表达了复杂的反殖民思想。小说中英国殖民者菲尔丁和阿德拉试图冲破种族与政治的束缚,瓦解殖民主义道德体系,摆脱欧洲中心主义及东方主义话语了解印度,构建英印和谐共处的桥梁并建立与印度人民真挚的友谊。  相似文献   

5.
约瑟夫·康拉德的小说《黑暗的心脏》以水手马洛从欧洲进入非洲腹地之行的所见及所参与之事,讲述了“文明的”欧洲对“野蛮、落后的”非洲的入侵和浩劫暴行。小说中马洛是个悖论式的人物,马洛的本质是康拉德本人的一个悖论。文章拟对马洛的叙述、殖民与反殖民意识及其本质进行剖析,以探究殖民话语内外的尴尬,从而对约瑟夫·康拉德的创作进行一番新的审视。  相似文献   

6.
当今世界存在一种语言文化的歧视与逆歧视现象,这种现象在后殖民时代的西方与非西方国家大行其道。西方对东方数百年的殖民,形成“西方人文中心主义”的惯性思维,其结果就是在西方对非西方的殖民歧视的同时,非西方国家民族对自身语言文化的自信缺失。提高民族“文化自觉”意识。增强民族自信是消除这种现象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欧洲中心主义不仅是欧洲人的一种认知观念和文化偏好,而且是欧洲人把自身文明传播或强加给非欧洲地区的理论指导。这种以“我”为标准的世界观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根源,其兴起与欧洲成为世界的中心密切联系在一起。到了现代性成为欧洲社会发展的一个主要特性时,欧洲不仅在“思想意识”上处于世界的中心,而且在“物质”文明上非世界其他地区所能及。这样,欧洲中心主义便具有了“现代性”与未开化的“原始性”对立的含义,当把这种对立置于基督教信仰框架内加以阐释时,欧洲人在精神上的优越感自然会变得更为强烈。欧洲中心主义正是在狂虐的种族优越思潮中成为欧洲人观察外部世界的一种集体共同意识。这种以种族优越为核心的文化偏见毫无科学根据,但大大推动了欧洲国家向全球的扩张,给世界其他地区带来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  相似文献   

8.
弗兰克的《白银资本》对以欧洲中心主义为核心的现代社会科学和历史研究作了有力的颠覆,但是这种颠覆由于是以整体主义历史观的普遍性原则来全面替代以欧洲中心主义为基础的现代社会科学的普遍性原则,因而陷入了“反欧洲中心的欧洲中心论”的泥沼。认为在肯定弗兰克对欧洲中心主义的颠覆的基础上,提出了绝不能以一种“普遍意义”的历史观来代替另一种。甚至作者提出了的“多元化”也仍然要警惕它成为一种意义上的普遍性原则,从而使多元化本身亦成为社会科学和历史研究中新的滑铁卢。  相似文献   

9.
早期殖民帝国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5世纪所谓的“地理大发现”,开始了欧洲的海外扩张。欧洲殖民主义历史经历了两个重叠的循环:一是1500—1830年重点在美洲的定居殖民,一是18世纪末—20世纪中叶重点在亚洲非洲的占领统治。这儿,19世纪上半是两个阶段的转折点或分水岭。历史学家因而把15—19世纪上半叶欧洲强国主要在美洲的定居殖民称为“早期殖民帝国”;19世纪上半叶到  相似文献   

10.
古尔纳2020年新作《来世》聚焦于欧洲殖民史中长期被忽视的德国在东非的殖民问题。古尔纳以多重叙事策略再现了非洲人的殖民身份困境,这一策略集中体现在小说中的关键人物伊利亚斯身上。其中,自传叙事再现了伊利亚斯在“德国文明使命”影响下“自我殖民”身份建构过程,第三人称叙事明确了伊利亚斯的“模仿者”身份,而历史叙事则通过德国官方档案对伊利亚斯身份的扭曲,揭示了非洲人在德国社会“黑人他者”的身份困境。  相似文献   

11.
企业形象发展的新趋势--企业绿色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企业的无形资产——企业形象在企业的竞争中日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那么,21世纪的企业究竞应该塑造什么样的形象?毫无疑问,“企业绿色形象”必将成为未来企业形象发展的主流。  相似文献   

12.
王叔新 《台州学院学报》2006,28(5):89-92,96
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具有丰赡而深远的社会美意义,人的美是社会美的核心,也是屈原人生修养的不倦追求,美政是屈原毕生奋斗的目标。历史上的圣君和贤臣是屈原心目中的美人,他们的大治社会是屈原衷心向往的美政蓝图。对社会政治进行审美评价和构建是屈原对美学理论发展的杰出贡献,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集体领导与首长负责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其中党委对重大决策负责,书记对决策过程和形式负责,校长对决定的执行和结果负责。要进行正确的制度和程序设计,既保证党委集体领导,又保证校长独立行使职权。  相似文献   

14.
爱国主义情感的形式具有持久性、稳定性、连续性、承传性、爆发性、深刻性、肯定性。爱国主义情感已渗透在祖国的物质文化、政治文化和精神文化中,并对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伏安法测量二极管特性实验中经常会出现一种不明显的实验现象,通过对这种现象的深入分析能够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  相似文献   

16.
《三国志》的人物外貌描写,比起《史记》《汉书》,对象众多,作用广泛。它们或显示了三国时期英雄辈出的鲜明特征,或反映出陈寿抑曹扬刘的幽旨深衷,或展现了人物性格的某一侧面,或为历史疑案的解答提供了重要的旁证。这些是陈寿对中国古典文学有所贡献的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17.
运用活动理论,从教、学、管理、工具应用四个方面分析网络学习支撑平台的四个构成系统,关注网络教育环境的组织形式,从学生学习环境适应性的角度出发,分析网络环境下适应性学习的活动设计要素构成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教书育人过程中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教学中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一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民主轻松的授课氛围,在鼓励、创新、关爱、感染等教学互动中培育学生的自信心,对于高等教育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提高高校教学质量都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9.
谈《水浒传》的题材与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浒传》以古代农民起义为题材,但反映的却是封建社会忠奸斗争的主题。原因是《水浒传》没有写出封建社会地主阶级最本质的特征-对农民残酷的经济剥削;作者是市井中人,不熟悉农村,农民生活;水浒故事在长期流传中被市民化了,书中的主要人物不代表农民阶级的利益,梁山起义队伍的军事活动不具备农民革命战争的性质。  相似文献   

20.
当前农村矛盾存在于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各个领域,形成这些矛盾的主要原因有: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村民主政治、各种法律法规建设不够完善;农村教育落后、整体思想文化素质偏低;社会对农村支持和关注的程度不高。为了妥善解决这些矛盾,必须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发展农村教育和先进思想文化;提高全社会对农村支持和关注的程度,以便实现构建和谐农村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