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现代新儒家面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提出了“返本开新”的思想纲领,并且力图从中国文化传统中寻找科学、民主的种子,从而解决“返本”与“开新”之间的矛盾;但他们不可能寻找到圆满的答案。  相似文献   

2.
中华龙文化具有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历史悠久、世代相传、民族特色鲜明等特点,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面对工业文明下"去魅"、去国家机器保护、西方文明制约等因素,中华龙文化正面临严重的文化传播窘境。只有经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一系列策略实现传统文化的返本开新,中华龙文化才能进一步获得鲜活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中国诗学建构是在“西学东渐”的情势下进行的。中国理论界吸纳了西方近现代各种诗学方法和观念,缺乏民族文化思想体系的支撑,不免导致文论和诗学的“失语症”。现代新儒家取“返本开新”之学术进路,以“人化论”、“心化论”、“生化论”为中心来建构中国诗学理论体系。这种有根的诗学,既突出民族传统而又兼顾中西,通幽微,达博大,给我们建构21世纪中国特色的文论和诗学体系以宝贵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被中国大陆根本唾弃了的儒家文化,这几年在西洋和亚东骤然热了起来。西洋人目之为救世良方,东方“五龙”当之为治国精髓。实际上远在70多年前中国大陆一小批学者已经预言有今天儒家文化的复兴了,70多年来他们一直为儒学的“现代化”努力“创造”着。这些人就叫“新儒家”,他们的创造文化叫“新儒学”。  相似文献   

5.
教育返本开新的前提性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要探讨教育如何得以返本开新,其前提是反思历史与现实中的偏枯教育何以偏离了本真的教育之根本追求。一旦当教育沦为国家机器;当学校成为生产标准件式专才的“工场”;当交往成为交易;当教师越教越“输”,教授越教越“瘦”;当分数等于时间加汗水搭上健康,考试成为挥之不去的恶梦,教育(偏枯)异化了。尽管(偏枯)异化了的教育只是教育中的部分反教育现象,但其害甚巨!须返本开新:让教育与政治形成良性互动;让学校成为人文关怀与科学探索相得益彰的桥梁;让真知交往成为智慧的对话与提升;让教师充满自信弘扬人生;让学生获得可持续性生命成长。  相似文献   

6.
朱熹与路德生活在不同的时期,将二者进行比较是以所属学派理论的异同为基点进行研究。朱熹所属理学以先秦儒学为建立本源,纳《四书》为其建立蓝本,吸收释、道的本体心性理论;路德所属基督教新教以《圣经》为理论创始点,吸收中世纪经院哲学思辨成果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精神,各自建立了属己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7.
顾炎武的易学思想在其整体思想结构中有着基础性的作用。通过对其易学思想的梳理和把握,能够更好的理解其思想的特征、指向及其价值。顾氏易学具有返本开新的特点和较为清晰的脉络。通过考证易学文本,澄清易学发展中的重要概念,并对于易学义理的阐发进行分析,最终落实于行己有耻之为人与好古多闻之为学的实践体认之中。顾炎武的易学思想坚守儒学传统的发展,紧密结合学术与现实,从考证易学文本,至阐释易学义理,主张回归易学最初的文本和思想大义,都是以回归现实关怀为中心。  相似文献   

8.
当前,关注教育,第一热词是"双减". 以"双减"为切入点,基础教育变革的大幕已经拉开. 基础教育是教育的起点和基石,是根上的教育,具有开端价值和奠基意义.基础教育的变革,不仅影响全局,而且代表趋势. 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子落而满盘活.因为"双减",21世纪20年代必将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迹. "双减",可以说...  相似文献   

9.
2013年秋天的一天,我应邀作为嘉宾参加在奥林匹克中心举办的北京图书节,现场公益解答参与者提出的家教方面的问题。期间一名60多岁的老奶奶,逡巡在我的桌前不远,似乎有问题但似乎又没有问题,欲进欲退,犹豫不决。等到人少的时候,我主动与她打招呼,问她是否有什么问题要问。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近代化面临着两难的抉择,中西文化的分辨成为近代中国的文化难题.熊十力的学说正是以"返本开新"为旨归,试图从传统儒家精神中开出现代的科学、民主思想.在熊十力看来,中国文化是"性"上立基的,西方文化是"欲"上立基的,并试图通过以"性"摄"欲"的方式来融合中西文化.但这也是其学说的缺陷所在,道德价值和富强价值毕竟是错落开来的两层不同维度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近代化面临着两难的抉择,中西文化的分辨成为近代中国的文化难题。熊十力的学说正是以“返本开新”为指归,试图从传统儒家精神中开出现代的科学、民主思想。“体用不二”是其推衍的内在依据。  相似文献   

12.
学校是教育的基本单位,办好学校是办好教育的基本前提。如何办好学校?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不同的学校会有不同的回答。结合本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全国各地学校的实地调查,以及这些年来地方教育史志研究工作的切身感受,运用集成人学的视野做些分析探讨,为学校发展提供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也为校史的研究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3.
“子学精神”除叛逆精神、怀疑精神、批判精神、担当精神、和谐精神、自省精神、自律精神、宽容精神等,还可进一步概括为独立精神、乐观精神、执着精神、理性精神、仁爱精神、平等精神、经世济民精神、弘道殉道精神、超越精神等。“子学精神”是中国创造,为传统学术灵魂,历久而弥新。“子学精神”对“新子学”极具启示意义,“新子学”的学术使命就是提炼、阐发、传承、弘扬“子学精神”,适应新时代需要,响应时代新问题,复兴传统文化,建设理想社会。自主创新,不断超越,建构新的学术范式,构建独具中国特色的新的话语体系、理论体系,“成一家之言”,与国际学术界平等对话,发出自己的声音,为中华文化伟大复兴作新的探索,返本开新,继往开来。  相似文献   

14.
冯永刚 《中国德育》2014,(18):64-65
正据报道,"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逆来顺受,绝不离婚"是广东某国学馆"女德学堂"倡导的"女德"四项基本原则。目前这类学堂日趋升温,从北京、山东、河北到陕西、广东、海南,遍地"开花"。面对风靡全国的"女德学堂",我们究竟是欣慰,还是忧虑,抑或无助?对此问题的回答,我们既不能一厢情愿地凭借自己的主观偏好给出定论,亦不能一味迎合大众的口味而人云亦云。我们需要沉下心来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5.
抗战前后,随着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得到加强。从民族自保的角度,思想界相当一些人士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认为一个民族要延续,作为其象征的文化传统应当得以保存,并由此得出了返本开新的结论。然而,他们同样面临着自清末以来中华民族精神转型的一个悖论:即如果改变中国传统中的实用理性因素,那么新的民族精神必定是一个非传统甚至反传统的东西;如果不改变其中的实用理性因素,那么所谓民族精神的转型便是换汤不换药。正因为此,直至抗战结束,中华民族精神的现代转型并未成功。  相似文献   

16.
上海外国语大学汪宁教授的力作《普京的俄罗斯新思想》(以下简称为《思想》),以“俄罗斯思想”为线,从政治文化的角度总结苏联解体的原因,并以此为基础对普京理念及策略进行研究,对俄罗斯的发展前途做出前瞻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当代从事儒家哲学重建的主要是孟学一路。相较之下,荀学一路的发展显得极为低迷、沉寂。采取"当代新荀学"的进路,简单地说,虽然屡遭误解,荀子哲学其实蕴涵着一个符合民族心理倾向的"普遍形式";荀学思维也在历代隐微曲折地持续发展,最终形成了以戴震为代表的明清自然气本论;以这样的荀学传统为基础,今天儒家哲学荀学一系的基本理路可以是:(1)以气为本,理在气中。(2)禀气、性、心、身一贯,理在欲中。(3)元气、自然、人生、社会、历史一贯,理在事中。相较于孟学一路,这样的哲学典范对于现代华人生命的提升、知识的建构、民主的实践、经济的发展,都有更贴切更紧密的符应。  相似文献   

18.
王元化在20世纪80、90年代所主张的"三个结合"的理论,曾长期作为新时期我国中西文论比较的重要指导思想,但在文论转换的实际操作中,具体的立足点和"结合点"又往往飘浮不定,难以把握。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从哲学、文化的层面上对中国古代文论的"圆心"加以进一步的确认和把握,固本清源。在此基础上致力于中国文论在时间、空间及学科领域研究上的多重"扩张",返本开新,最终实现古代文论的现代性转换。  相似文献   

19.
20.
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新亚书院的成立及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励、唐君毅四人联名的《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发表,象征着当代新儒家开始崛起,在很长一段时间为社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文章主要以牟宗三为核心,简要介绍中国儒家伦理道德的理论,从而了解当代新儒家是如何将中西方哲学文化思想高度融合,以及他们对中国儒家提出新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