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德育作为一个世界性话题,关系到每一个国家的思想、道德和教育发展。中国德育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遵循集体主义原则,重点在于对他人和社会问题上个体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主要内容是对权利、义务、责任进行强化教育。与中国德育不同的是,西方国家的德育旨在以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出合格公民,重点在个人,对个人权利、品德和个性的维护、尊重与支持,西方国家的德育通常以社会共同参与的方式进行,尤为重视个体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2.
一、德育的导向功能和学校管理的性质德育集中体现了一定社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也以引导人的社会取向为目的。个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其适应社会的关键。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个体的品德及个性心理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人们日益认识到“高科技需要高情感平  相似文献   

3.
西方高校的道德教育模式是西方德育评估思想的体现,更是西方传统文化的体现。古代西方德育评估思想以古希腊城邦斯巴达和雅典为主要代表;近代以后,以理性主义和永恒主义、非理性主义和相对主义、实用主义、新托马斯主义、人本主义德育评估理论为代表,其主要特点:一是德育评估形式的自主性和德育评估标准的多元化;二是德育评估方法的定量化、科学化;三是德育评估遵循品德的形成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社会是国家重视小学德育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因此,对品德与社会的重视与否,课程上得好与坏,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5.
品德形成的研究是德育心理学的重要课题之一.西方的精神分析派从焦虑及挫折的分析入手,认知派以道德判断水平的分析为主线,行为派则着重于行为的社会学习来研究品德的形成,分别建立了不同的品德形成理论.但就整个研究的现状来看,仍处于描述品德形成的几个因素和探究个别品德的形成过程,尚未能系统和深入地研究品德形成的内部过程及层次关系,而这些问题又已是德育理论和实践所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正>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对人的思想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进行德育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呢?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一、挖掘教材内容,注重德育渗  相似文献   

7.
《云南教育》2008,(24):26-27
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支持,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因此,德育是教育的核心,也是教育的难题。德育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长期坚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正是德育长期性、持久性的生动写照。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专为小学高年级学生开设的课程,主要是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对学生进行德育方面的教育,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本文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所渗透的德育策略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汪文刚 《班主任》2005,(12):11-11
学校德育过程是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并通过学生的活动,把一定社会的品德规范转化为学生个体品德的过程.学校德育过程由教师、学生、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这4个相互制约的因素构成,它们之间又存在各种矛盾关系.在学校德育过程的诸多矛盾中,有一对主要矛盾,就是教师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如果我们在学校的德育过程中能很好地解决这个矛盾,并且不断地将教师(社会或学校)所要求的品德规范转化为学生的品德,对于我们完成德育任务将会起到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一、德育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它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但由于许多教育工作者认识上的不足,把德育简单地理解为道德教育或政治教育。甚至有些教师把德育理解为政治课教育,认为学校教育中的德育是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强调德育是一种认知过程,而不是一种品德的养成。当然德育也不仅是学校德育,按其发生的场所还包括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三者是按学生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所经历的德育形式来划分的。而学校德育教育是德育养成和品德内部矛盾运动的主要场所,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道德影响的活动。  相似文献   

11.
以情感为中心增强德育实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育的低效问题日益受到大家的关注 ,无视、漠视学生情感是其主要原因之一。人的情感素质及其发展往往在更深层次上决定着人们对道德的接受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德育改革应该着眼于情感的作用 ,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一、了解学生的品德及情感基础只有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品德和情感现状 ,教育才有针对性 ,德育目标才可能实现。了解学生的基础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 了解并理解学生的品德基础。学生成长的每一步都承前启后 ,他们已有的品德基础就是当前德育的立足点。了解学生的品德基础主要是了解他们以往的品行、主要经…  相似文献   

12.
《江苏教育研究》:新课改以来,义务教育德育课程中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思想品德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实施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回顾这十年,这三门德育课程改革取得了怎样的成效?修订专家:经过调查,十年课改以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这三门新课程得到广泛认同和高度赞誉。就拿品德与社会的调查结  相似文献   

13.
赵琳 《山东教育》2014,(9):57-57
德育是教育的核心,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加强德育学科化建设.已成为课程改革关注的一个焦点。为此,我们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特点和本校实际,把《品德与社会》学科作为实施德育学科化的一个重要阵地,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就如何充分利用《品德与社会》来有效落实德育科学化的问题,开展了信息技术背景下《品德与社会》“班主任模块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下面,我们把实施过程中的有关思考与做法和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中德育引导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找到更好的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中德育的融入方式,从思想观念、教学资源、教学环境、教学过程等切入,重在德育的创新运用,提高德育实效性,从而促进小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5.
<正>新开设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以下简称品德课)是学校实施德育的重要阵地,但在现实的教学中,这一功能的弱化是不争的事实,某种程度上来说,品德课成了道德内容匮乏的空架子。要发挥好品德课程的的德育功能,教师必须认清品德课程本身的特点和以及社会、家庭等诸多因素对课程功能发挥产生的影响,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等诸方面加以改进和提高。一、小学品德课教学德育功能发挥的困境1.德育外延的泛化使教学缺乏针对性在我国,德育是范围很广的习俗教育或社会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16.
李锐 《教师》2013,(16):8-8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幼儿身处的环境变得日益复杂,各种不同的思想以及行为习惯都会对幼儿产生影响。由于幼儿缺乏知识和经验,对事物的是非辨别能力较差,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所以说要进行有效的德育,培养他们从小就要养成良好的品德与习惯。以下是笔者通过对幼儿德育的认识,探究幼儿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对幼儿  相似文献   

17.
在日益现代化的时代,单靠学校的语文、品德与社会等文本教学,已经不足以改变小学生在人文素养方面较为严重的缺失.德育在呼唤超越文本、淡化说教、具有先进性和强烈感染作用的教育载体.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德育的主渠道,本文试对德育渗透的切入点、着力点、落脚点加以阐述,旨在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9.
根据所持的德育价值信念和价值目标的不同,可以把品德评价方法分为两种:鉴定性品德评价和发展性品德评价。在先进的德育价值信念和价值目标引导下的发展性品德评价,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品德持续地发展。本文论述了实施发展性品德评价应注重的若干问题。 一、采用个体内差异评价,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可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肯定的评价。 品德评价是以德育的总目标为准绳开展的价值判断活动。德育的总目标集中体现了一定社会中大多数人的教育  相似文献   

20.
德育管理就是教育主体设计和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通过决策与计划、组织与领导、控制与创新,将主流社会所推崇的品德规范与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品德的一种教育实践过程。农村初中在德育管理上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学校管理者缺乏对德育工作的正确认识,德育教师观念陈旧、素质不高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