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对当代文化批评的操作背景及历史流向作了分析讨论,并结合文学批评的现状,指出文化批评不能替代文学批评,应该全力复兴新时期的文学批评事业。  相似文献   

2.
3.
随着中国广告产业的蓬勃发展,对于广告的文化批评也日益丰富。由于目前我国尚缺乏完善的广告批评体系,因此这些批评通常套用国外的现成理论体系,先入为主地将中国广告置于“消费”、“欲望”等语境下进行批评。这些批评,言说着广告对意识形态的控制、广告导致了消费主义、广告充满了对女性的歧视……文化批评者毫不犹豫地对广告抡起了大棒,一声“棒喝”到底是为了“敲醒”还是为了“打倒”,诸多学者站在不同的立场对广告进行批判,其目的性似乎不言自明。学者对中国现时广告的思考和批评实践值得赞赏,但如果脱离广告这一以实现经济价值为目的的经济学范畴,则略显武断和偏执。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广告产业的蓬勃发展,对于广告的文化批评也日益丰富。由于目前我国尚缺乏完善的广告批评体系,因此这些批评通常套用国外的现成理论体系,先入为主地将中国广告置于“消费”、“欲望”等语境下进行批评。这些批评,言说着广告对意识形态的控制、广告导致了消费主义、广告充满了对女性的歧视……文化批评者毫不犹豫地对广告抡起了大棒,一声“棒喝”到底是为了“敲醒”还是为了“打倒”,诸多学者站在不同的立场对广告进行批判,其目的性似乎不言自明。学者对中国现时广告的思考和批评实践值得赞赏,但如果脱离广告这一以实现经济价值为目的的经济学范畴,则略显武断和偏执。  相似文献   

5.
“辩证理论”和“二律背反”是詹姆森关于现代主义文学批评和后现代主义文化批判的两个重要理论。基于对这两个理论的分析,可以看到詹姆森独特的辩证思维方式及其理论的嬗变,看到他对文本的历史维度和政治解读使批评话语探索了新的研究领域,也看到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最具包容性和综合性以及它在当今文化政治学领域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学本批评的逻辑定性,基原于批评与欣赏展开的化论域。不同的化论域。导致了批评原则、基准、视角的差异。批评活动中无法剔除的主观性及历史性使批评无法成为客观的科学。批评的非科学化为本的多义性提供了历史的合理性根据。于是本始终以期待形式向未来的批评视域敞开。  相似文献   

7.
用现实、批判的眼光来看待文化诗学和整个批评环境,可以初步理清它在方法论意义、传播、预设方面的迷误,发现当前批评及文化诗学的异化、浅生状态、异质资源与创作隔膜等诸种弊端,最终形成文化诗学与批评生长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的电视文化批评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7月2日19:30-22:30,在中央电视台《电视批判》开播两周年之际,王岳川教授等受cctv.com的特别邀请,与上万名在线网友共同探讨当代前沿问题——“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电视批评?”。这里仅发表王岳川教授与在线网友的部分问答,网友名不一一注出而统称为“问”.  相似文献   

9.
20世纪被称为"批评的世纪",其批评范式转向表现为从文本批评向文化批评的转变。这使得文学意义的内部体系进一步向外部开放,文学固有的边界被消蚀。其中文本批评对文学边界的固守和文化批评对文学边界的逾越显现了文论范式的发展必然,反映了文学在政治、科技、文化的冲击下遭遇的难题。对此,我们应以审慎的态度理性对待批评范式的转换与文学边界的移动,既要保持文学的自主性,又要不失其开放性品格,使文学在动态的移动之中显示其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0.
文 化研究是当前流行的一种文学批评方式,也是文学向外转的明证,有利于重新获取文学的社会功能性。文化研究作为一种不完全的社会历史批评,又不是完全脱离审美批评的,在一定程度上是借助于文学文本作为形式分析的平台。但文化研究同时又解构了审美批评,其落脚点在政治批判。文化研究和审美批评既有迥然有异的区别,又存在着相互借鉴和吸收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对于唯物史观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和近代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社会物质生产方式的重要地位,近代中国自由主义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认同.但在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问题上,自由主义者往往将唯物史观片面理解为"经济史观"或"经济决定论";在社会历史领域,自由主义者大都保持不同程度的唯心论立场,且对唯物史观的阶级斗争论持反对态度.从近代中国的思想进程考量,虽然自由主义者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存在片面、偏激之处,但其评论与质疑在某种程度上对于促进马克思主义者科学理解唯物史观仍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物论和历史观是其中两大重要理论部分。唯物论是辩证的唯物论和实践的唯物论。历史观是彻底完备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唯物论是历史观得以建立的理论基础,并贯穿于历史观的始终;历史观中处处体现并论证了唯物论,二者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二者在研究领域、主要观点、基本原理、主要内容以及方法论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异。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的历史文献极其丰厚,但历史理论却相对匮乏。自先秦诸子到司马迁,以至于后世,历史认识的基本特点是注重历史经验的积累,记述和认识历史的目的在于“资治”,表现为历史认识的唯一功利性。本文认为,走出经验型传统史观的局限,需要尽力突出史家的学术个性,使历史认识的主观性得以充分延展,为此必须提倡历史研究方法论的多样化,多元化。同时,还要对历史研究的现实价值与唯一功利性进行区分,肯定前者,否定后者。以史家本应具有的人文精神去激活和体味“历史人物”的心路历程及其情感纠结,以期对于当今时代的人类尊严和生命的意义给出最能“近真”的合理的人文阐释。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处于统领地位的重大战略思想和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它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科学回答了社会发展观的诸种基本问题,实现了社会发展观的历史性转变和超越。科学发展观不仅借鉴了人类文明进步的优秀理论成果,更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思想路线,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理论概括,实现了社会“发展”性质、目的、终极目标、形态、阶段性目标、战略、内涵等的历史性超越。  相似文献   

15.
意识形态批判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形成的重要途径;哲学意识形态批判、经济意识形态批判以及政治意识形态批判分别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形成的哲学逻辑基础、经济学逻辑基础以及政治学逻辑基础。使唯物史现成为彻底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6.
17.
中国历代先哲们创造并积累的、丰富系统且与唯物史观的科学观念相通相近的思想资源,已构成“唯物史观的中国文化基因”.在唯物史观的社会结构论方面,中国古代思想家的相关思考主要涉及人类起源问题,社会经济生活决定道德面貌的观点,家庭、国家起源和演变问题,义利关系问题等;在唯物史观的社会动力论方面,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了比较深刻的有关历史变通演进的观点,并在对封建社会阶级矛盾的认识上达到较高的水平;在唯物史观的社会主体论方面,中国古代思想家则主要在两个方面有着深刻的创见:一是民本或重民思想,包括对普通劳动者历史作用的认识,二是关于时势造英雄的观点.作为唯物史观的中国文化基因之客观存在与不断生长,成为近代以来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心理前提,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唯物史观被率先接受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8.
现代性批判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出场语境。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存在着二重维度。这种状况使得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代风险社会语境中面临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和理论挑战,需要做出相应的理论调适。当代风险社会是现代性发展的直接后果,对风险社会的批判最终要指向对全球资本关系的批判,因而风险社会批判需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现代性批判的历史逻辑。风险社会语境与历史唯物主义现代性批判逻辑的结合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风险社会理论,历史唯物主义风险社会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在风险社会语境中的当代出场。  相似文献   

19.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一生最伟大的理论贡献,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石。而马克思主义是在近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基础上产生,并随着科学技术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它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指导科学技术发展的强大思想的武器。因此,在唯物史观的视域下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