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普希金的画     
作为俄罗斯的伟大诗人,普希金在中国可以说已家喻户晓。人们知道他诗写得好,小说写得好,童话和戏剧也写得好。但除此之外他还有很高的绘画天赋,这一点我国知之者恐怕就不多了。和许多贵族子弟一样,普希金自幼受到良好教育,尤其在他进入沙皇政府专门为培养贵族子弟而设的皇村学校后,更是受到了全面的教育。美术当然是不可或缺的一门课程。我们在如今已辟为普希金纪念馆的当年皇村学校的陈列品中,就能见到诗人的图画作业。他的绘画天赋在尔后的文学创作中得到了充分发挥。在俄国,普希金的绘画作品首次在出版物出现,是在他死后的那一期《现代人》杂志(他是该刊物的创办人)上。那一期《现代人》刊登了诗人的诗篇《隐居的神父和贞洁的修女》(该诗译文见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版《普希金全集》  相似文献   

2.
普希金是19世纪伟大的俄罗斯诗人,他的创作在全世界读者心中享有广泛的声望,赢得了崇高的尊敬。他是俄国文化中一座不朽的丰碑。从20世纪初开始,我国翻译界陆续把普希金的作品翻译成中文,这些优美的译作使我国读者很早就“领略到普希金的文采与风骚,感受到他的诗歌的魅力”。特别是普希金的抒情诗“单纯的迷人的美是  相似文献   

3.
诗体小说《叶夫根尼·奥涅金》是普希金的代表作,也是诗人自认为最好的作品。据文学史家说,有了这部作品,普希金才被后人称作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语言学家则认为,普希金以这部作品规范了俄罗斯文学语言,从而被称为俄罗斯文  相似文献   

4.
沉思录     
1.一日之始就对自己说:我将遇见好管闲事的人、忘恩负义的人、傲慢的人、欺诈的人、嫉妒的人和孤僻的人。他们染有这些品性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但是我一一作为知道善和恶的性质.知道前者是美后者是丑的人;作为知道做了错事的人们本性是与我相似,我们不仅具有同样的血液和皮肤,  相似文献   

5.
一提到普希金的名字,中国的读者立刻就会想到一个天才的俄罗斯诗人,想到一首首热情奔放、脍炙人口的抒情诗,想到引人入胜、彪炳俄罗斯文学史册的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但是,目前诗歌界还只是从文学史的角度认识普希金的诗歌,对其生命美学意义的认识还比较肤浅,  相似文献   

6.
“就在这个国家解体前几周,苏联人还站在红场上朗诵普希金的诗歌。”1991年12月25日下午,美联社驻莫斯科首席摄影记者刘香成正在开车,突然手机响了,电话是美国有线新闻网(CNN)的董事长约翰  相似文献   

7.
《全国新书目》2022,(1):77-78
<正>每个人都知道葡萄酒的世界博大精深,令人生畏,但似乎很少有人知道从哪里开始学习葡萄酒的基础知识。这本书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其内容丰富,关联性、娱乐性强,可以帮助读者开启自信的饮酒之路。品尝葡萄酒是一个人天生就会的事,前提是你的舌头没什么问题。你并不需要学习如何品尝,你只要学会集中注意力就行。  相似文献   

8.
《出版参考》2011,(1):M0002-M0002
高莽,俄苏文学研究家。哈尔滨市人。译有:普希金、莱蒙托夫、阿赫马托娃、帕斯捷尔纳克、马雅可夫斯基等人的诗歌、散文与剧本等。著有《久违了,莫斯科!》、《诗人之恋》等。  相似文献   

9.
普希金铜像位于岳阳路、汾阳路、东平路交汇处的三角花园中心.1937年,由上海俄侨为纪念俄国诗人普希金逝世100周年集资建造,占地226.7平方米,正中树立一座三面体米色花岗石纪念碑,上面安置普希金半身铜像.  相似文献   

10.
最近,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了由戈宝权先生翻译的《普希金抒情诗全集》(四卷本),这是广大诗歌爱好者的福音。戈宝权先生不仅是著名翻译家和作家,也是普希金研究的学者。先生穷50多年的精力,潜心翻译和研究普希金的作品,取得了国际公认的成  相似文献   

11.
2005年12月,全俄社会舆论研究中心和普希金图书馆对俄罗斯读书现状的调查结果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调查结果显示:一半以上的俄罗斯人没有买书,1/3的公民家庭没有一本书,37%的人从不读书.  相似文献   

12.
卢那察尔斯基同志!不久以前我曾经——很遗憾也很惭愧,是第一次——翻看了有名的达里辞典。真是一件了不起的东西,但要知道,这是一部充满方言的辞典,而且已经过时了。现在该编纂一部现代俄语辞典,比如说,一部包括现在使用的和从普希金到高尔基的经典作家们使用的词汇的辞典。  相似文献   

13.
收听新闻广播时,经常可以听到“这个厂……”、“这个队……”、“这个县……”、“这个……”的说法,使人有时听起来不大明白。从开头听这则新闻的人,知道这是说什么地方、哪个单位的事,但也不见得一遍就听得很清楚、就记住;没听到新闻开头的人,就无法知道这是在讲什么地方哪个单位的事。很多人往往是一边手里干活,一边听广播,只在新闻的开头交代什么地方、  相似文献   

14.
"孔融让梨"的故事是什么时候、以何种方式进入记忆储存的,我已经完全回忆不起来了;好象天生就该知道似的,脑子里只留下记忆的成品模块而忽略了记忆的累进过程。我们这一代人不知道这个故事的似乎不多,无论问到谁,只要一提孔融的名字,马上一副三百年前早知道的朋  相似文献   

15.
天地之间是个人——“人是万物之灵”漫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小就知道人是万物之灵这个说法。这大长人的志气和自信。很久以后才知道,这原是我们老祖宗在《尚书·泰誓》篇中说的,这句前面还有一句: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天地之间,人为什么是万物之灵?原因有二:一是人会劳动,二是人会思维。会劳动就能利用大自然提供的条件创造财富;会思维,就能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对周围事物进行观察、探索、分析、研究、总结,并通过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使人变得更聪明,本领更大。  相似文献   

16.
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183;奈讲: “当我们被面临的大量信息所淹没时,就很难知道该关注什么。注意力而不是信息就成了稀缺的东西,那些能够把有价值的信息与虚假信息区分开来的人就取得了优势。”  相似文献   

17.
刘宏 《青年记者》2017,(25):56-57
知道越多就越愿意表达吗? 通常来说,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一个人知道的事情越多,就会表达得越多.在这种逻辑中,知情权就变成了表达权的基础.如同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很多人就是这样构建知识分子的,因为知识分子知道的东西多,所以他们理所应当多表达.甚至一些媒体干脆把某些知识分子称为知道分子,形容他们什么都知道.但是,实际上知识和知道之间并不能够画等号,知道往往强调广度,而知识突出的是深度,或者说是专门性.在这个意义上,所谓的媒体知识分子倒更像是知道分子.  相似文献   

18.
新闻资源优势在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新闻要讲究时效,这是人人都知道的,新闻贵在新。而新闻一旦见报,由新闻变成新闻资料,它就成了“旧闻”、多数人,甚至某些搞资料工作的人员,都认为除  相似文献   

19.
黄红 《兰台世界》2012,(3):76-77
提起大宛的"汗血马",很多人都知道,而且有些人还知道汉武帝曾两次派大军征伐大宛。但这一时期大宛的政治状况、经济概貌、与周边的关系等,就很少有人知道。中外史书对此记载也寥寥数语。本文试图勾勒出这一时期大宛的历史概貌。  相似文献   

20.
<正>醉心诗歌的爱好者,最喜欣赏美的诗。古今中外的诗人,则无不苦心探索追求诗的美。常有这种情形,一个诗迷,信口就会背诵出许多优美的诗篇。毛主席壮丽的诗词,李白、杜甫隽永的佳句,还有歌德、惠特曼、普希金、郭沫若……这些杰出诗人的艺术珍品,总是令人久久不忘、回味无穷。欣赏一首好的诗真是一种优美的艺术享受。例如四十年前我读过贺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