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学梅 《考试周刊》2009,(52):208-208
2009年10月的一天早上,有位家长急匆匆地敲开我的宿舍门,说道:"老师你快给我这孩子说一说吧,跟他好好讲一讲读书的好处!"原来这名学生不想念书了,如果父母让他继续上学的话他就自杀,父母亲没有办法只好硬拽着孩子来到了学校,经过一番劝说,这名学生终于答应我会好好学习.事后我统计了一下就10月份而言,我校有五个学生逃学,其中有个学生根本没有到学校,而是躲在草堆里睡觉,等放学的时候和同学们一起回家.  相似文献   

2.
子瑜 《教育文汇》2011,(8):10-10
一位家长流着泪对班主任说:“孩子来县城读书,俺给他做饭。昨天中午,只因饭不合孩子的口味,他就把碗筷给摔了。俺说了他几句,他就一下把俺推倒在地,还吼着让俺滚回家。”这位家长不解地问:“为什么孩子越念书越不懂事了?  相似文献   

3.
唐田 《家教指南》2006,(10):27-29
一个妈妈说,孩子上幼儿园已经好几个月了,平时都是保姆接送,下班回家很想跟孩子聊聊幼儿园的事情。每当他问:“你在幼儿园学什么了?”他总是说:“没学什么。”“孩子在幼儿园吃的什么?”“没吃什么。”“跟妈妈说说幼儿园有什么好玩的事情?”“不好玩。”他的回答让妈妈很失望,如果不问他,他从来不主动说幼儿园的事情,他为什么不喜欢说幼儿园的事情?怎样才能让他乐意跟家长交流幼儿园的事情?  相似文献   

4.
王存楼 《考试周刊》2011,(5):214-215
儿子刚上幼儿园,回家总爱把园中发生的事告诉大人,其中许多事情我听过便忘了,但仍有几次让我久久不能忘怀。如一天回家后他一脸委屈地说:"老师要扇我耳光。"我听后一惊,忙问他犯了什么错误,他却说自己也不知道。还有一次说老师让他到黑板前认拼音,结果有一个一时想不起来了,我问:"后来呢?"他说:"老师说‘滚’,我就回去了。"话语中仍有伤感。这里我不想对儿子的老师作任何评说,但同样身为老师的我更深深地体会到:不管老师的语言是不是自觉的,它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每一位学生。从这一点来说,教师注意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责无旁贷。  相似文献   

5.
王健 《学子》2013,(9):91-91
我们是爱孩子的,因为我们所做的一切:衣、食、住、行,只要孩子提出来,会尽量得到满足。相反,孩子对我们的要求却很少做到。家长不解,"我是为了孩子好,才让他……"现在,有的名人写书,也会说上一句:"当时不能理解家长的用心良苦,长大以后才明白。"而我们也要做让孩子长大以后才明白的家长吗?可见,问题就出在了家长这样做是为了孩子好,但孩子不能理解。家长就觉得自己吃力不讨好,但依然吃着力,做着不讨好的事。心里想着:不讨好也要做,我可是为了孩子好。此时此刻,您的孩子并没有感受到您对他的爱。  相似文献   

6.
最近 ,和两位学生家长聊天 ,他们的一番话令人惊愕。其中一个家长的孩子因经常去网吧上网聊天而被其他同学举报。我和这位家长谈起这件事 ,他振振有词地说 :“现在孩子减负了 ,没什么事做 ,闷得慌 ,去网吧放松放松也无所谓。”另一位家长的孩子连续几天没到校上学 ,家长却对此一无所知。当问其原因时 ,他说 :“孩子减负以后 ,我每天就很少过问他的作业 ,和他接触的时间也较少 ,所以对他逃学的事一无所知。”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家长和老师共同担负着教育孩子的责任。孩子减负后 ,家长该帮些什么?首先 ,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  相似文献   

7.
葛恒来 《成才之路》2010,(32):45-46
一贯以来,学校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是孩子发挥自己潜能的地方。然而,数千年来,我们的教育习惯于沿袭固有的教化模式,我们的教师热衷于扮演主角。不少家长在孩子放学回家时,对孩子问得第一个问题是:"你今天在学校听没听老师的话?"不少教师满足于学生按照老师设计好的"套路"走一遍。  相似文献   

8.
陈青 《湖北教育》2005,(3):14-15
一O一班用投票的方式选举第一批少先队员,一个没选上的孩子回家后哭得很伤心。家长问为什么不让孩子都当少先队员:“让他们都开开心心的不好吗?”  相似文献   

9.
有个一年级的孩子一直被一个问题困扰着:为什么他的同桌想考第一就考第一,而自己想考第一却考了全班第二十一?回家后他问妈妈:"我觉得我和他一样听老师的话,一样认真地做作业,可是,为什么我总考不过他?我是不是太笨了?"  相似文献   

10.
钟柏贤 《教师》2008,(2):33-34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首先自身要更新教育观念。教育专家比较了中西方家长对孩子学习的态度,提到了这样一种现象:学生放学回家的时候,中国家长总要问:“今天你答对了老师几个问题?”而西方的家长则问:“今天你给老师提出了几个问题?”这虽然只是几字之差,却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观:中国家长只重视孩子学习的结果,而西方家长则重视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国家长只重视孩子掌握了多少知识,西方家长则重视孩子是否进行了思考,有没有自己的创见。  相似文献   

11.
小学一年级的新生,在学习上容易遇到一些障碍,家长和老师应给予对症下药。学生懒怎么办?表现:一年级有些新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很差,别的同学积极思考时他们却懒得转动大脑;别的同学上课时紧跟老师的节奏,他却连书懒得翻。原因:因为家长的溺爱,孩子失去了自己动手动脑的许多机会,久而久之,脑子和手就“锈”住了。药方:一个四肢不勤的人不会是一个勤于动脑的人。需要孩子自己做的事一定让他们自己完成;孩子如果在学习中遇到难题,应该鼓励他自己解决。抵触老师怎么办?表现:许多被宠惯了的孩子上学后受不得半点委屈,他们抵触老师…  相似文献   

12.
听某教育专家讲过这样一件趣事:一位小学生回家问家长,什么叫“含情脉脉”,家长一时语塞,不知作何解释,便去请教教育专家。专家告诉他不必解释,等孩子会含情脉脉时,自然懂得含情脉脉的意思。这件事,让我们领略了模糊教育的魅力。  相似文献   

13.
你想让孩子爱你吗?你想让孩子爱别人吗?你想让孩子变成人见人爱、有人情味的孩子吗?答案是: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从小不断地说出你对他的爱。到了他上学后,要写日记和作文,要用语言来表达思想时,更要加大剂量、毫不吝啬地说出你对他的爱,甚至和他一起回顾所有对他的爱的故事。 这是一个智慧母亲必须要学会做的一件事。  相似文献   

14.
淼淼 《家长》2012,(2):66-67
调动初中生的学习自觉性是有窍门的,应做到"两问"、"两变"、"一加压"。在家长接待日,我接待了这样一位母亲。这位母亲对我说,她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太好,平时不管怎么教育,他的学习自觉性都不强,每天放学回家都得家长督促才能学习。  相似文献   

15.
开学第一天,我开车进入学校停车场,看到一位老先生在指挥交通,我的车停好后他帮我们打开车门,说:"早上好!"我想他大概是管交通的校工。下午来接孩子,他又特意把孩子带到我的车边,一边给他开车门,一边问:"今天过得开心吗?"孩子说:"开心。"他说:"那你们明天还来吧?"孩子说:"还来。"他又对我说:"开车小心。"等他离开了,我问孩子:"他是校工吧?"孩子说:"好像是校长。"  相似文献   

16.
冯频繁 《成才之路》2010,(19):61-61
每次上课前,总有一些学生围着我问:"老师啊,这节课玩什么?"这句话,常常让我陷入沉思中。难道我一个中学体育老师仅仅就是一个带大孩子玩的"孩子王"吗?学生们对体育课的认识难道仅仅就是玩吗?但我还是和颜悦色地告诉我的弟子们今天玩什么:打篮球、踢足球、跑步等。这些事要是换在我刚毕业那几年,可能就不是这样了。我很有可能会对学生大声训斥:体育课怎么是玩呢?  相似文献   

17.
在办公室里经常听到有老师抱怨:现在的孩子真不好教,成绩好坏倒算了,做了错事批评他满不在乎,做了好事光表扬还不行,需要他做点什么事,还要问奖励什么。跟他们谈话得颇费一番心思,单纯的表扬会让学生认为你别有用心,一味的批评又觉得你对他有偏见。家长们也总是诉苦:孩子回家是小皇帝、小公主。任性不说,回家报喜不报忧,考好成绩要报酬,考差了,试卷从来不带回家。  相似文献   

18.
《家庭教育》2010,(9):12-13
郑州一位家长来电问:“我们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我们的孩子更是享受着一大家子人给他的爱。现在孩子上学了,和同龄人相比,显得笨手拙脚的,很多事情都不会自理,需要家长帮忙才能完成。我发现,孩子不是不会做,而是依赖惯了。我希望孩子能变得自立自强,变得心灵手巧,那么,该怎样教育孩子,使他尽快自立起来呢?”  相似文献   

19.
最近阅读了《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中旬·初中)》2014年第4期第37~38页的一篇文章——《对苏人版〈思想品德〉一则寓言故事的探讨》。看完后,突然想起曾经读过的一则外国故事:父亲让孩子餐前祈祷,5岁的孩子问父亲:为什么上帝长得和我们一样?他也有嘴巴,也会吃饭吗?父亲觉得应当回答"是"。孩子又问:既然吃饭,他一定也吃到肚子里去了,也就是说他有肠子,对吗?父亲想了想,也说"有的"。孩子接着问:既然有肠子,那就不可能没有屁眼,对吗?父亲很惶恐,但也承认"上帝有屁眼"。孩子说:我懂了,上帝和我们一样,也会拉屎,也会放屁。一个5岁孩子很容易便推论出"上帝和我们一样"!奇怪的是,成人却不敢这样想。  相似文献   

20.
当我问几个学生“你认为合格家长应该是怎样的”时,他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说:“现在没有几个家长合格,整天就知道让孩子学呀学。”“作为孩子,你谈谈对合格家长的看法?”我进一步征求学生的意见。于是学生们便提出了几条建议值得我们做家长的思考。不打孩子。孩子希望能在自己犯错误特别是考试没考好时,家长能与孩子一起找错误,而不是打一顿,来个“皮带炒肉丝”。有一名同学说他数学考了62分,老师要家长签字,几个同学一起回家时,一路上他都不吭声,问他原因,说是今晚要挨打了。另一名同学给他出主意说:“你就装作头痛恶心,上次我就这样,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