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虽然中国古代普遍存在着重男轻女的思想.但是,妇女在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中,却有着很大的影响.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和亲.和亲,是国与国之间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亦是一种政治手段.同时,也可以很好的表现一个国家的实力.此时的和亲政策,完全是一种政治手段,或一种统治工具.本文是以唐朝在各个时期的和亲概况,来反映唐朝在各个时期的总体状况.  相似文献   

2.
宋朝关于和亲的议论较多,却无和亲实例。宋朝君臣对于和亲的评论和反思,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和亲观。宋辽之间就和亲的外交谈判,充分体现了宋朝对和亲问题的认知程度。北宋拒绝辽和西夏的求亲,除宋朝君臣的民族偏见之外,辽和西夏的民族意识增强也是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汉唐和亲的次数多,范围广,和亲公主的身份及出嫁对象也很复杂,所以,除了几次重要的和亲之外,人们对其它的和亲并不是很清楚。近年来,经常有人问我,汉唐究竟有多少次和亲?××公主嫁给了谁?什么时间?等等。由此,我感到有必要列一“汉唐和亲简表”,为读者提供方便。列表原则有五:一、既有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和亲,也有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和亲。其理由我已在《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研究中的若干问题的思考》(刊于1986年第6期《理论学习》)和《汉唐和亲概论》(刊于1988年第2期《民族研究动态》)等文章中讲过,此不复赘。二、史书对有些和亲的记载不明确,该表只列结论,考证从略。  相似文献   

4.
本学期,我为师院历史系实习同学作了一次初中中国古代史的观摩教学。教学内容是《辽宋夏金的关系》一章的前一部分,从“辽和宋的关系”到“金的建国和辽金宋的关系”。茲将个人对这次观摩教学的体会介绍于下。 (一)对教材的领会与处理。关于辽宋夏金的关系部分的教材,现用课本与1955年出版的课本不同。旧课本的标题是“北宋和辽、西夏的斗争”,“金的兴起和北宋的灭亡”。在提法上以宋为主体,在教材内容中,着重叙述了北宋与辽、夏、金的统治阶级间的斗争。新课本以“辽宋夏金的关系”为标题。在提法上,强调了各族的平等地位与各族人民间的和平友好往来关系。在教材内容中,增加了夏、金兴起,汉族和羌人、  相似文献   

5.
公元907年唐王朝灭亡,中国迎来了历史上的第三次民族大融合。在这一时期,中华大地上呈现出辽宋夏金等多民族政权割据的局面,这些地方政权虽由不同民族建立,却皆以正统自居,承认自己是历史上某个朝代或某个政权的延朔,并多以统一天下为己任。文章主要以辽宋夏金割据一方的历史事实为依据,对古代"中国"的含义和"夷夏"观念的演进进行分析,认为辽宋夏金政权皆属于历史时期的中国之范畴。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和亲作为历代统治者处理民族关系的一种策略,旨在缓解民族矛盾、调解民族关系.和亲公主作为维护和平的使者,肩负国家的政治使命,在对外关系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9·ll"事件发生一年后,美国女作家苏珊·桑塔格发表了一篇反思国家仇恨应被引向何处的文章.这篇短小精悍的文章一般被评论界认为是议论性的散文.通过借用非虚构文学中几个关键性定义进行分析,本文尝试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界定这篇文章的文体特征,同时对文章的问题与内容之间的关系做出进一步的反思.  相似文献   

8.
赵翠珍 《历史学习》2005,(11):28-28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融合贯穿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当中。在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高潮有三次:第一次在春秋战国时期,第二次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课本阅读内容),第三次在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无论是大一统王朝还是分裂割据时期,各民族之间的融合没有中断过。民族融合最基本的途径是各民族之间的长期交往。在古代有哪些因素对民族之间的交往起了促进作用呢?第一,各民族间的友好往来。无论在大一统时期还是在封建国家的分裂割据时期,都存在着民族间的友好往来。这是民族关系的主流,也是促进民族融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北宋西北区民族分布众多、成分复杂,尤其宋与辽夏鼎立对峙的军政边防格局,使得宋政府关于调整汉族政权与各少数民族政权之闻、汉族与各少数民族之间关系的法律规范非常之多.  相似文献   

10.
新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把本单元的“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经济的发展和对外经济交流”列为阅读内容,不属于考试范围。但是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与其经济发展及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之间存在共同时态相互联系和历时态因果关系.因此这类问题,考生应引起注意。复习时应认识民族融合是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和重要形式.理解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和文化高度繁荣的原因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认识三大发明及其传播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正确、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及历史现象。  相似文献   

11.
和亲,是指各国各民族统治阶级的一种联姻.这种联姻,在春秋战国时代,“秦晋”、“齐鲁”、“赵魏”之间就曾有过.这是国与国之间的联姻.后来到了汉代,出现了汉族与少数民族和亲的现象.但它同国与国之间的联姻不同,它不是单纯的联姻关系,而是一种政治行为,正如革命导师恩格斯所指出的:对于剥削阶级的诸候、王公来说,“结婚是一种政治的行为,是一种借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决不是个人的意愿.”西汉王朝与乌孙的和亲,正说明了这一点.他们之间的和亲,实际上是一种政治策略,是双方订立政治盟约的一种形式,是建筑在双方都有联合对方、共同抗击匈奴这一政治要求之上的,是为一定的政治利益服务的手段.这个政策尽管受到当时政治形势的制约,不管当时统治阶级的主观愿望是好是坏,结果都导致了汉族与乌孙族之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两个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本文拟从西汉王朝实行和亲政策的原因、和亲政策的实现及实行和亲政策的重大历史意义这几个方面来谈点个人看法,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是贯穿各朝代的一条主线,即便曾出现过民族政权之间的分裂与对峙,同样孕育着民族交融的走向。而辽宋夏金元时期呈现出的“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正是构成这条主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截取其中几个重难点史事进行分析,供大家学习参考。  相似文献   

13.
《隋唐民族关系探索》是崔明德同志继《汉唐和亲研究》、《汉唐和亲史稿》之后的又一力作。该书是一部断代民族关系研究专著,最近由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出版。通读全书,我以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 立论新颖 如关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问题,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主要有“平等说”、“战争说”和“共创说”。作者不圃于成说,而是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之后提出了新  相似文献   

14.
对唐朝和亲的一些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统治集团之间和亲现象不胜枚举.唐朝的和亲具有典型意义.研究这个问题,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唐朝同周围少数民族的关系,本文拟进行一些考察.一和亲的概况在唐帝国存在的近三百年的时间里,唐朝与少数民族正式和亲共有二十三次.它们  相似文献   

15.
<玉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楷书为主体的古代字典.在原本<玉篇>残卷中,或体占有很大比例.它们之间分为异体关系、假借关系.残卷中糸部保留较为完整,从字形上看,或体之间主要是异体关系和假借关系.  相似文献   

16.
武岳 《文教资料》2010,(18):16-17
"9·11"事件发生一年后,美国女作家苏珊·桑塔格发表了一篇反思国家仇恨应被引向何处的文章。这篇短小精悍的文章一般被评论界认为是议论性的散文。通过借用非虚构文学中几个关键性定义进行分析,本文尝试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界定这篇文章的文体特征,同时对文章的问题与内容之间的关系做出进一步的反思。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介绍了西方哲学家对名称和事物之间关系的主要看法,以及中国古代先哲的解释,分析和比较了由此反映出的中西方哲学的语言观,认为二者间存在着差异,语言分析在西方哲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中国主流哲学思想中却没有一席之地,造成这一差异的根源在于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  相似文献   

18.
肖尧留言曾收到过很多很多有关描写父母与子女两代人关系的文章,大多是关于代沟问题的。近日,连着收到几篇让肖尧感动的同类文章。肖尧想.应该让这几篇文章所体现出来的两代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欣赏,成为更多家庭的主旋律。两代之间是可以相互沟通的,因为通往双方心灵的道路总可以找到。你同意肖尧的说法吗?  相似文献   

19.
在教夏衍同志的"包身工"一文时,我们考虑这样一个问题:语文课堂教学如何与社会调查、写作训练结合起来.这篇文章有几个比较鲜明的特点:一、由夏衍同志亲自冒着风险调查得来;二、文章不长,内容丰富,生活与工作、来源与贡献都写到了;三、文章反映的是社会问题,人物着眼于群体钩勒,但也有典型化;四、写作的线索、顺序很清楚,容易模仿.于是我们决定教后组织学生开展一次社会调查,调查的对象是近年在嘉定获得飞速发展的新的经济形态——个体户,然后写一篇调查报告,井作为作文大考记成绩.  相似文献   

20.
初中《中国历史》(修订本)第二册中的《辽宋关系和澶渊之盟》,是《辽、西夏和北宋的关系》一节教材的重点之一.这部分教材叙述了北宋初年的两次对辽用兵、澶渊之战、澶渊之盟以及澶渊之盟后辽宋间的经济文化往来,共四个自然段,第二、三两个自然段是这部分教材的重点.这部分教材与试用本相比,变动较大.试用本关于辽宋关系部分的标题是一个,即《辽的建立和辽宋关系》.修订本则把这部分变成了两个标题,第一个是《契丹的兴起》,第二个是《辽宋关系和澶渊之盟》.在第二个标题下面,新增加了北宋初年两次对辽用兵的内容.下面按课文顺序对教材作些分析并谈些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