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发展前景来看,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构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学术化整合的必然途径,以及建立马克思文本解读的解释意识和方法论自觉的必要前提.马克思主义解释学发展必须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方法,但是对这一方法在解释学上的运用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2.
新解释学及其后现代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解释学虽然象旧解释学一样仍然以研究对意义的理解和解释为主要目标,但它几乎在“解释学并不是一种获得真理的方法”这个观念的支配下改变了每一个解释学命题的传统意义。新解释学为“成见”和“循环”正名,并把它们归结为理解活动的本质,由此获得了一种历史意识。由于确信人是通过语言拥有世界的,语言问题就成为新解释学的灵魂。这些见解导致新解释学否定了西方传统的理性观,表现在它不再承认理解的确定性和解释的客观性。由此,新解释学被认为具有强烈的后现代性。从本质上看,新解释学意味着一种丧失了客观性的世界观,这就表明新解释学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冲突是根本性的  相似文献   

3.
在解释学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位里程碑式的思想巨擘,他就是德国的思想家威廉·狄尔泰(WillelmDilthey,1833—1911)。如果说,康德想以“纯粹理性批判”为自然科学奠定可靠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基础的话,那么狄尔泰则想通过他的“历史理性批判”把人们对人文科学的理解同对自然科学的理解摆到同一个位置,以便为人文科学找到一个象自然科学一样的一种可靠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基础。继他之后,解释学就无可挽回地疏远了它从前所执著的解释方向,转而关注人的自我知识形式。研究历史也不再是研究一个已逝去的对象,而是研究和理解我们自己。他以此种思维形式做大地开拓了解释学的研究领域,并首次将其引入哲学,拉开了解释学作为哲学的一种方法论的序幕。使他成为哲学解释学的主要创始人。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审美的瞬间的分析,可以揭示伽达默尔解释学美学的时间意识。在伽氏看来,审美的瞬间在本质上是一种充实的属己的时间;它在日常时间的“中断”中形成了自身的连续性:其思维的内在逻辑是解释循环;在审美体验的瞬间,于流逝中把握到永恒,最终实现了真理的显现和意义的生成,从而完成这一定居过程。  相似文献   

5.
在保罗·利科的反思哲学中,反思必须首先驱逐直接的自我意识,再经过表象、行动、作品、制度、历史遗迹等符号作为中介,从而使主体将这些符号对象化以达到一种新的自身理解。反思必然呼唤解释,其对象是我们在求生存的努力和求存在的欲望中所展开的行动,并超出认识批判而进入到生存领域之中,利科由此通过迂回的道路走向存在论解释学。他的反思哲学承认解释的冲突,承认诸学科解释模式的多元性,这就使得解释学能够参与到当代诸多学科之间的对话中来。他将存在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结合在一起,实现了对哲学解释学的重大推进和改造。  相似文献   

6.
朱玲 《浙江教育科学》2009,(3):60-61,63
西方的阐释循环理论的基本内容,随着阐释学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变化。从阐释学萌芽时期的“局部阐释循环”理论到古典阐释学阶段的“一般阐释循环”理论再到现代阐释学时期的“哲学阐释循环”理论,其基本内容也从文本内部的阐释循环发展为理解与生命的阐释循环再发展为存在的阐释循环,它们各不相同,但又有着承继性。萌芽时期的“局部阐释循环”,主要是德意志宗教改革时期,马丁·路德提出了圣经自解原则,圣经阐释学才出现了初步的阐释循环。古典阐释学的代表人物是施莱尔马赫,他把消除误解、恢复作者原意,视为解释学存在的依据,还停留在经验主义哲学上。至狄尔泰,  相似文献   

7.
解释学与叙事学作为20世纪证明人类存在的两大方式倍受学界关注.解释学的核心问题之一为解释学循环,作为解释学集大成者的伽达默尔则更多地是强调在解释循环框架下的文本意义的多样性.文本以其"效果历史"原则、自身的语言特征以及与文学的媾和而使其在解释学循环中显得多样而丰富.  相似文献   

8.
在狄尔泰及其之前的解释学中,被解释的文本尽管有不同的含义,但是均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特征:文本具有不可破坏的本意,这种本意是客观存在的:解释的目的就是要发现和获得文本的本意;要获得文本的本意,解释者必须放弃自己的主观理解。在上世纪,海德格尔实现了解释学的从认识方法论向本体论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解释学,又称释义学或诠释学,起源于古希腊。施莱尔马赫、狄尔泰形成了一般解释学;海德格尔则把一般解释学提升到现代哲学解释学阶段。理解与对话构成了现代哲学解释学的中心话语。理解是解释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一个“视界融合”的过程。伽达默尔认为,视界主要是指人的前判断,是文体的作者和解释者对文本意义的预期表达,被融合的视界即是文本的“原初的视界”和解释者的“现在的视界”,两者之间虽然存在很大的差距,但通过理解可以把这两种视界融合起来。理解之所以能实现,就在于双方的视界不断融合。在理解过程中,理解者的视界不断与被理解…  相似文献   

10.
海德格尔一反传统的语言观,认为语言是区分在场和在场者二者纯一性之二重性的寂静之音,人应合语言之说而道说,诗是人之纯粹所说。海德格尔认为,语言规定着解释学关联,解释是带来存在真理之音信和消息的展示。海德格尔的解释学在根本上有别于施莱尔马赫、狄尔泰、加达默尔的解释学。如果说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是方法论的,那么,海德格尔意义的解释学则是存在论的。狄尔泰的解释是对生命体验的表达的解释,海德格尔的解释学意义则是存在消息的带来和保存。加达默尔的解释强调对神的消息的翻译,而海德格尔则强调对存在真理的倾听。  相似文献   

11.
在狄尔泰及其之前的解释学中,被解释的文本尽管有不同的含义.但是均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特征:文本具有不可破坏的本意,这种本意是客观存在的;解释的目的就是要发现和获得文本的本意;要获得文本的本意,解释者必须放弃自己的主观理解。在上世纪,海德格尔实现了解释学的从认识方法论向本体论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解释学循环是解释学的核心问题。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对于解释学循环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讨论。理解和解释作为人的存在方式上升到了本体论高度。已经实现的理解构成前理解,并作为进一步的理解扣解释的基础,二者形成一种循环关系。海德格尔反驳那种认为二者是循环论证的指责,并进一步主张前理解、理解和解释之间构成的解释学循环关系,所袁征的正是作为有限性存在物存在着的人根本的存在特性,为人所特有。借助于海德格尔的思想,通常意义上的理解过程中的整体与部分的循环关系得到了阐明。  相似文献   

13.
解释学,词源于希腊语,意思是了解。解释学作为一门理论学问,来源于19世纪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是理解和解释诸多社会科学意义的哲学手段。解释学是一门西学,"西学中用"使探讨中国传统经典的解释学问题有其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解释学一直都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哲学基础,无论是狄尔泰的认识论解释学还是海德格尔的实践解释学,都把自然科学拒之门外。而科学哲学的最新研究表明,实践解释学同样是自然科学的哲学基础。实践解释学认为,“自然”与“人类”不可截然区分,“自然”是人类存在其中的自然,“人类”是存在自然中人类,对“自然”的解释与对“人类”的解释是同一种解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本质上是一种科学,这种科学不是静观而后素描,而是躬身实践,正是在实践中,真理一次又一次地向人们敞开。  相似文献   

15.
解释学,又称释义学或诠释学,起源于古希腊。施莱尔马赫、狄尔泰形成了一般解释学;海德格尔则把一般解释学提升到现代哲学解释学阶段。理解与对话构成了现代哲学解释学的中心话语。理解是解释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一个“视界融合”的过程。伽达默尔认为,视界主要是指人的前判断,是文体的作者和解释者对文本意义的预期表达,被融合的视界即是文本的“原初的视界”和解释者的“现在的视界”,  相似文献   

16.
批判教育解释学源于批判理论和解释学的发展,是基于批判教育学与批判解释学的融合,使解释学同社会批判、意识形态批判相结合,霸权是其针对性.再现是限制性原则,描述了前批判的解释;批判反思描述了批判的解释,称作可能性原则.批判教育解释学的实践有助于促进真正让我们超越受到限制的交流而达到反思性的解放,建立一种真正解放的合意,致力于人的解放和确保有利于人的解放的社会.“培育主体的批判意识、建立厚民主对话情境、造就批判的和可能性的语言、秉持反思性改造和转化行动”成为批判教育解释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17.
解释学作为20世纪后半期重要的理论成果,伽达默尔避开了海德格尔后期哲学的形而上学的问题,而将解释学沿着历史的道路彻底贯彻下去,发展成为哲学解释学。作为哲学解释学的一部分,解释学文论将"历史性"和"时间性"引入哲学思维,肯定了文学研究中历史意识与时间距离的重要性。在其老师海德格尔的基础上,伽达默尔巧妙地将人类的理解活动与游戏、象征、节日这些与我们的经验直接相关的概念联系在一起,说明了艺术作为交往理解活动的本质。他的解释学文论充分肯定了在实现对对象的理解中,成见存在的必要性,强调了历史意识在审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并要求突破成见的制约而自由、开阔地理解对象,完成对作品的再创造。  相似文献   

18.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现代化,这是一场从教育教学的思想观念到教学方式的全面而深刻的变革。历史学科,在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须注意培养学生的三种意识。  相似文献   

19.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作为一门在中国科学诠释或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学问,它将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与理解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它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现代社会发展的新境界,在整个马克思主义解释史上享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20.
德国哲学家狄尔泰在后期思想中试图通过生命解释学理论来奠定人文科学的哲学基础,以维护其独立性和科学性。但是,生命解释学在研究主题的生命倾向与认知目标的科学要求之间却遭遇了二难困境。本文从理解对象、理解主体以及理解活动本身三方面剖析了狄尔泰生命解释学之所以陷入二难困境的内在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