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小学五六年级的孩子,大人们常常管他们叫“半大孩子”,不要小看这些“半大孩子”,如今的他们,可真是了得。家长拿他们没办法,老师也常感困惑。可你们知道他们的伤心事吗 ?   古人说“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辞强说愁”。可能这种观点早已跟不上时代了。“半大孩子”们的那些“伤心事”可真有一大堆呢。我曾做过的一次调查,使我了解了一些他们内心的“疾苦”。   一、不被尊重   得到尊重,是每个人最基本的心理需求。“半大孩子”自己觉着已是个“大人”了,对别人怎么看待自己很在意。他们希望家长、老师把他们当成大人看。…  相似文献   

2.
从成人的角度来说,似乎不与他们对着干的孩子就是所谓的“听话的孩子”、“乖孩子”。当然,这其中的“不对着干”包括对父母的安排“惟命是从”,不与父母吵嘴,不“顶撞”父母、老师,上课认真听讲,学习成绩优秀,绝对听从老师的教导……总而言之,对师长千依百顺的孩子就是听话的孩子。这样的孩子是很受大人们喜欢的,因为令他们省心。但是孩子们是如何看待、评价听话的孩子呢?本文作者采访了几个孩子,他们的想法有的是在成人理解的范围之内,有的想法可能会让我们吃惊了。  相似文献   

3.
注意减轻孩子的“课外负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质教育使不少孩子减轻了课业负担,而家长给孩子的“课外负担”却加重了。有的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智商不低,便一相情愿地培养他们的“特长”。这些家长不顾孩子在学校忙碌一天的现实,不等孩子放学回到家把气儿喘匀和,也不管他们有无爱好或生理条件,就催促他们赶紧去上“特长班”,或学习书法、绘画,或练习踢球、体操,或学习舞蹈、电子琴。孩子好不容易盼来双休日,想放松放松头脑,可家长又花钱在语数外的“提高班”给他们报了名。他们只得强打精神,勉强去学。孩子们不仅要完成老师的“课内作业”,还要挤出时间完成家长的“课外作业”。双重重…  相似文献   

4.
家长的生育观、指家长生养、教育子女的动机,即家长为什么要生养和教育孩子。生育观对家长的教养态度有很大的影响。家长教育子女的动机很多,按其性质,可以分为“为国教子”型、“为孩子发展”型、“实惠”型和“家长自己”型。从家长为孩子择业求职的动机,我们就可以看出其生育观。如有的家长为孩子选择某种职业,是因为这种职业“国家特别需要”和“对社会贡献大。”这是典型的“为国教子”家长。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是从未来社会的需要为出发点的。另有一种家长,在为孩子择业作考虑时,更加重视是否“有利于孩子施展才能”和“符合孩子的兴趣,”他们是从孩子本人将来的幸福考虑的。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客观上是与  相似文献   

5.
张映春 《德育信息》2002,(10):47-47
这里说的“难看的孩子”,是指那些长得不够漂亮,被人称作“长相不好”的孩子。在学校,这类学生为数不多,却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因为他们没有漂亮孩子广受羡慕的“优越感”,没有一般化孩子不被关注的“平常心”,也没有残疾孩子倍受关爱的“感激情”。他们常常被人有意无意地当“话茬”,作“谈资”,受到伤害,却有口难辩,也少有人过问。  相似文献   

6.
孩子自有他们多姿多彩的世界。你可以有所 “期待”,但不必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他们;你可以有所“扶正”,但不必用成人的思维去“匡正”他们。因为孩子自有聪明,我们不要自作聪明,要能够蹲下来看孩子,要成为孩子的“共同遭遇者”。 请品读《小女孩有意跌了一跤——一个小女孩的智慧》(摘自《成才导报》):  相似文献   

7.
这里说的“难看的孩子”.并非“残疾人”,而足指那些长得不够漂亮.似有轻微生理缺陷.被人称为“长相不行”的孩子。他们或是五官有缺陷,个头矮小,身长腿短.过胖或过瘦;或是语言、动作有缺陷,口吃、聋哑、举手投足不协调,样子有些“怪怪的”等等。在学校,这类学生为数不多,却往往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因为他们没有“漂亮”孩子广受羡慕的“优越感”,没有“一般化”孩子不被关注的“平常心”,也没有“残疾”孩子倍受关爱的“感激情”。他们常常被人有意无意地当“话茬”作“谈资”,受到伤害,却有口难辩,也少有人过问。  相似文献   

8.
去年冬天返美时,看到3岁的小孙子在日常生活中多了一个项目,英文叫“ROOMTIME”,中文就翻译成“房间时间”吧。就是让孩子单独一个人在他自己的房间中玩耍,藉此让他们学习独处,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习性。因为小孩儿小时候需要大人的关怀照顾比较多,教育学家恐怕他们无形中容易养成缺乏独立自主的依赖性、所以就想出了这个“房间时间”。这个想法的实行,其实早在孩子还在婴儿期时,您已不知不觉地开始了。因为一般父母当他们的孩子还在婴儿期的时候,就会把孩子单独摆在婴儿床上;稍大一点儿会把孩子摆在“婴儿围栏”中。因此,“房间时间”要培养孩子独立性的作用,在无形中就  相似文献   

9.
“黄色孩子”是直觉的外向性格,最有创作倾向。在幼年时,“黄色孩子”喜欢一个人玩,他丰富的想象力会把玩具赋予任何角色。长大后,这种孩子适合各种有趣的工作。他总是相信着,期待着,他更多地生活在未来,而不是现在。“紫色孩子”生活在丰富的内心世界里。他总是疲于应付情感中的、愿望里的和人际关系中的矛盾。他们很敏感,容易激动。他们努力给周围人留下好印象,同时能够从另一面看自己。他们很容易受伤害,更需要他人的支持、鼓励和激发。“红色孩子”最直爽和积极。他们通常是自己圈子的领袖。当要求或者吩咐这些孩子做某事时,他们通常会…  相似文献   

10.
在学前期,有少数孩子“精力过剩”,其具体表现因人而异,但大多聪明好动、反应灵敏、好奇心强、感情丰富,同时也往往比一般同龄孩子更为顽皮(如爱恶作剧)、贪玩、任性而且不服管教。“精力过剩”孩子的体内内分泌腺素的成分明显高于普通孩子。正是在这种激素的作用下,他们的心跳频率往往较快,对周围环境的反应也往往较为强烈。比起其他孩子来,“精力过剩”孩子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往往会高得多,有时甚至达到了他们难以承受的地步。原因很简单:他们表现出来的好动、好问和淘气往往会被大人们视作“不听话”或“不规矩”;此外过剩的精力由于找不到…  相似文献   

11.
“孩子害怕写作文”一直是许多家长感到十分头痛的事。怎样才能使孩子不怕写作文?我有个十分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即每学期为孩子“出版”作品集。这种“出版”十分简单,就是将孩子一个学期的作文或日记等由家长指导编成集子,并引导孩子终身收藏。为什么要为孩子“出版”作品集呢?因为儿童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好胜心,他们特别爱表现自己,以得到大人的称赞和同伴的喝彩。而为孩子“出版”作品集,就能满足他们的这种愿望,也能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这一本本的作品集,就是孩子成长的历程。  相似文献   

12.
阿东 《家长》2004,(12)
花季的少男少女,往往在家中自己的抽屉上安装一把锁,似乎有不宜公开的秘密。其实,这正是孩子独立意识和自尊意识的体现。“锁”宣告他们已经是一个拥有个人行为秘密的“小大人”;“锁”勾画出包括父母在内的所有人不可随意越过他们内心世界的“警戒线”。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隐私权,尊重他们正确、合理的人生选择。这种强烈的自尊意识,是孩子走向社会的前奏曲,对身心健康关系重大。然而有的父母往往出于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千方百计地窥视、探测孩子的隐私,一旦发现“蛛丝马迹”便粗暴干预,强迫孩子按照家长的意愿行事。父母这样的“爱心…  相似文献   

13.
导致孩子辍学的家长,可分两类:一类家长属于“温情”派,他们对孩子实行“怀柔政策”。我们称它为“口水教育”。这些家长一个个像忠实的保姆,鞍前马后照顾着孩子的起居生活。他们不会因孩子不会洗衣服而生气,但会为孩子少考一分而伤心。平日里苦口婆心,力争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思想深入渗透到孩子的骨髓里。每天让其泡在题海中,殊不知,压力过头产生反弹,当孩子稚嫩的心灵承载不动这“沉甸甸”的爱时,他们会变得异常脆弱,不堪一击。或许仅因成绩不理想,老师无意的漠视等,就会令他们产生种种逃避心态。他们害怕失败,对读…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上的“成功人士”越来越多,但他们的孩子是否会成功呢?有一些人常感叹自己不会教育孩子,但也许就是他们的言行影响了孩子的正常发展。下面这篇文章触及到了相关问题,其实正如作者所说:父母是否“完美”都无妨,只要您爱孩子爱得恰如其分,您的孩子就会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5.
亲子阅读,即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也包括家长指导孩子阅读。亲子阅读能开阔孩子的视野,发展孩子的智力。孩子从小就接触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好书,能培养他们对书的兴趣,并进而使他们从对书的兴趣激发起学习文字的渴望,这对孩子后续学习是很有益处的。孩子正处在成长阶段,他们渴望认识世界,想知道“这是什么”和“为什么”。图书为孩子打开了认识世界的窗口,不仅能丰富他们的知识,还能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相似文献   

16.
陈丽丽 《教师博览》2022,(35):14-15
<正>《非走不可的弯路》是张爱玲写的一篇文章,很有诗意,很有哲理,但初看时感觉似乎离我们很遥远。然而,文章讲的恰恰是生活日常:父母都在极力地为孩子寻找捷径,铺平成长的路,可是孩子常常不理解、不领情。家长一直扮演“过来人”的角色,同时也患有“过来人”常患的“拦路癖”。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主张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慢慢去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慢慢去看;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们慢慢去干;解放孩子的嘴巴,让他们能说;  相似文献   

17.
郭红 《山东教育》2008,(7):95-95
我们做父母的,在希望做孩子的“良师”时,更应该想想怎样成为他们的“益友”。因为,父母要能成为孩子的朋友,孩子就会对父母更有依赖感,更倾向于和父母交流、沟通。而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这种交流是很珍贵的,在交流中亲情会不断加深,孩子对于父母会更加敬重和热爱,他们对于父母所做的事情,尤其是为了他们而做的事情,也容易理解,那么,“代沟”也将更少产生。因此,父母不能只是在物质上满足孩子,还要想到和孩子在心灵上的沟通。  相似文献   

18.
耳耳 《父母必读》2012,(6):136-138
在隔代教育的问题上,好像多是年轻人困惑的声音:“老人带孩子到几岁好呢?”“为什么老人总溺爱孩子?”“该怎么跟老人沟通孩子的教育问题呢?”其实,老人带孩子也有他们的苦衷和困惑。多听听他们的心声,或许会为你带来和老人相处、沟通的新感受,想出更好的办法。  相似文献   

19.
善良的心     
一天,我从河边走过,看见几个人站在河边,他们在看水里一个漩涡。一个孩子指着漩涡问道:“那是什么?”一个大人说:“那是漩涡。”另一个大人说:“那是漩涡。”又一个大人说:“那是漩涡。”孩子们却有不同的看法。一个孩子说:“那是河水的眼睛。”另一个孩子说:“那是水里的星星。”又一个孩子说……显然,孩子没有大人那么理智,在孩子眼里,漩涡是他们想象的翅膀。偏偏有一个和孩子一样的大人,这是个女人,女人说:“那是一颗善良的心。女人话一出口,立即遭到几个大人的白眼,还有人说:“这女人有毛病。”大人骂那女人,是因为女人不应该和孩子一样…  相似文献   

20.
大班的孩子眼看就要进入小学了,这是他们人生道路上的一大转折,意味着他们要从“玩”的状态转到“学”的状态。而小学又开始对学业成绩进行定量评价,这些变化和压力往往让很多孩子难以适应。如果父母此时再“雪上加霜”:由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变为把“学习好”作为评价孩子的首要标准,就会容易使孩子因为学业的不理想而厌恶学习,甚至否定自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