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9年第1期《中国出版》刊载的杨金荣先生的“编校的‘边际地带’”一文 ,读后很受启发。杨文侧重著作稿 ,我想就翻译稿编校工作中遇到的人地名翻译的情况说说自己的看法。一、人地名标准化问题翻译稿中人地名随处可见 ,如何翻译是一个大问题。译者往往不很重视这个问题 ,因而译名相当混乱。我们在编校工作中应予以充分注意。我们知道 ,外国地名译写正确、统一与否 ,直接关系到我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工作 ,也关系到我国文化、科技的发展。为此 ,中国地名委员会曾商请新华社、总参测绘局、海司航保部、测绘研究所、地图出版社等…  相似文献   

2.
我刚到地质出版社工作时,由于编辑、校对人员少,所以许多工作,诸如修图、贴字、正文设计、拣图版等,都是由编辑自己做。多数书稿也是由编辑自己校。当时真可谓是编校合一了。后来,人员增加了,就像许多出版社一样,实行编校分工。由于校对大多是新人,业务不熟悉,又不懂专业技术,为了保证图书质量,我们采取一部书稿打两份校样的办法,一份送校对,一份送编辑或作者阅读。  相似文献   

3.
在20世纪80年代,有位专业出版社的领导人对我讲过一句说:“我们的编辑人员一向是坚持‘编校合一’的。”当时,该社分明配有专职校对人员,也设有校对科。这位领导人所以这样说,就是因为那里的编辑人员一向看自己编发稿的校样。难道仅仅因为编辑人员也看校样就是“编校合一”吗?对此,我是心存疑问的。到了90年代,我因工作关系接触到一些校对理论文章,逐渐认识到“编校合一”是一种体制.  相似文献   

4.
当前图书的质量问题突出地表现为文字差错率高,这是由于这些年图书市场放开,出版市场竞争激烈,一些出版部门在思想上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在质量管理上偏重图书选题和印装质量的管理,忽视编校质量的管理而造成的.一些出版单位为了精简编制,不再设专职的校对岗位,实行"编校合一",取消了原来的"三校一读"制度,一本书稿由编辑一人承担编校任务.  相似文献   

5.
试论“编校分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慷 《编辑之友》2000,(4):10-12
  相似文献   

6.
李兴梅 《出版参考》2013,(13):26-27
当前图书的质量问题突出地表现为文字差错率高,这是由于这些年图书市场放开,出版市场竞争激烈,一些出版部门在思想上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在质量管理上偏重图书选题和印装质量的管理,忽视编校  相似文献   

7.
8.
如果想与<英汉大词典>套近乎的话,我会说,我与它有点缘. 与它有缘,是因为一代人的缘故. 我们这一代人学的第一句英语是Long live chairmen Mao,用的第一本英语工具书是<英汉小词典>.20世纪70年代中6元一本的<新英汉词典>问世时我们欣喜万分.  相似文献   

9.
《出版工作》开展“编校合一”问题的讨论,这对提高出版物的质量,更好地培养出版专业人才,都是有现实意义的。我是一名从事校对工作多年后转到编辑部门不久的老校对,现在根据个人的体会,谈点看法。人民文学出版社1951年建社起,就已经有校对科的建制。随着书稿发排字数的增多,人员编制也逐渐扩大,从开始的十几名校对,到1956年已有三四十名同志。这样一支队伍,对于全社仅有  相似文献   

10.
出版工作要适应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也面临着一个改革的问题。《出版工作》围绕编校体制改革问题,提出了开展“编校合一”的讨论,我们认为是非常及时的。  相似文献   

11.
《出版工作》开展“编校合一”问题的讨论,不少编辑、校对和出版管理工作者发表了许多见仁见智之议,这对改进编辑工作,提高书刊质量,培养专业人才,都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在已发表的许多文章中,大家从实际工作经验、出版管理体制、编校人员素质等各方面对编校合一问题进行了讨论。本文拟从研究校对工作本身的一些客观规律出发,对编校合一的几个问题,提出看法。一、校对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校对工作是所谓“编辑六艺”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任务是对原稿负责,改正清样中的差错。但是,我们决不能就事论事,把校  相似文献   

12.
症结不在“编校合一”万莲子【湘潭】时下因于友先同志一句“编辑代替不了校对”而兴起“编校合一”是编辑出版工作中的一种时弊的流行说法(见李频《校对是一种独特的阅读方式》《新闻出版报》1995.11.20)。我作为一名学术期刊的编辑,经过多年的编辑出版工作...  相似文献   

13.
我认为现在令人头痛的不只是书刊上错别字太多的问题,学科性错误也不少。例如我国一位低温物理专家在国外工作期间,听说我国的低温超导工作有重大突破的消息后,欣喜异常,翻阅了所有能找到国内有关报导,在十几篇有关文章中,仅有两篇没错。因此,我认为为提高书刊质量,展开编校合一的讨论是十分必要的。我是个普通编辑,仅站在编辑的角度谈管见一二。报刊时间性强,版面要求苛刻,实行编校合一是毋庸置疑的。  相似文献   

14.
"大家小书"系列,是一套文史类学术普及读物,收录现当代中国著名学者的学术研究成果。在编辑过程中,编校者尽可能保持作品原貌,做到不擅改,改必有由有据,实现了"保真"、"求真"的良好效果。在内容表达和呈现方式上,力求统一中寓变化,以科学性、生动性、多样性吸引读者。  相似文献   

15.
我们没有专门从事过校对工作,如果对“编校合一”的问题有体会的话,主要是从编辑这一侧面得来的。我们赞成“编校合一”。当然,这里所说的“编校合一”,不是指在我国出版史上曾经有过的编校集于一身的那种“编校合一”(这  相似文献   

16.
由于没有具体法律条文限制,实践中有些"另案处理"案件脱离法律监督,沦为灰色地带,最后演变为"降格处理"或"另案不理",与之相随的是司法不公和腐败从现在开始到10月底,近8个月的时间里,最高人民检察院将联合公安部开展"另案处理"案件专项检查。"目前,针对‘另案处理’的法律含义及其规范适用,现行有关法律及司法解释等都没有制定。"全国检察业务专家、现任江西省南昌市检察院检委会专职委员、法律政策研究室主任熊红文在接受《中  相似文献   

17.
张龙 《编辑之友》2023,(5):102-106
语言风格是文稿编校的一个重要视角,常为人所提及,但在编校实务方面尚未被深入探究。平时所言语言风格多指个人语言风格,其实语言风格还包括民族风格、地域风格、时代风格、流派风格、语体风格和表现风格,这些风格寓于个人风格,并通过个人风格表现出来。语言风格的编校包含文本的语言风格、作者的语言风格、文本内在世界的语言风格三个向度,编校人员可通过“三看”予以实务操作:一看风格要素运用是否正确;二看风格外在形式是否恰当;三看个人语言风格是否显现。前者对应规范性原则,中者对应协调性原则,后者对应偏好性原则。  相似文献   

18.
我们的图书中出现一些编校差错,这是令人遗憾、沮丧的事情。就笔观察,这些问题往往是因为无视它们的存在造成的,也就是说在编校工作中存在“盲点”。编技工作中只有发现问题,才谈得上解决问题。如果你对问题视而不见,这个问题就会成为你编校中的“盲点”。  相似文献   

19.
最近,首届全国报刊编校技能大赛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各赛区的选手都表现出色,发挥出了高水平.我作为一名老编辑和本次大赛的评委,在给各位选手点赞的同时,有感而发:今天我们办报刊、搞出版仍然需要“编校匠”! “编校匠”与一般编校人员的区别就在于,他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高超的职业技能.而“编校匠精神”就是对编辑出版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始终如一、脚踏实地的精神.文字是文化的载体,语句是思想的表达,文章是时代的记载.新闻出版单位的编校人员是语言文字工作者,担负着宣传、传承优秀文化的使命,他们要把经过编校的、达到精准规范标准的文字作品奉给读者,传给后人.这里,“编校匠”的守门把关、精雕细琢的工作和作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0.
“编校合一”曲与直孙培镜万莲子、刘东力的文章,都是合时之作,有感而发,有理有据,有所开拓。不过,乍一读来,感到彼此之间似互有抵捂,即对“编校合一”的是非曲直似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持论;但稍加分析比较,就不难发现,两家在基本思想上不仅可以相容,而且有互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