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视觉文化视域下,对莫言的短篇小说《白狗秋千架》和由霍建起依据该小说改编成的电影《暖》进行考察。首先,立足于视觉文化时代背景,发现小说本身所具有的文学思想性为电影改编奠定文学基础,大众视觉文化消费需求则形成有利于改编的外部文化语境,电子媒介的发展与大众传媒的崛起为改编提供技术支持。其次,从小说文本与电影文本出发,在这种转换过程中电影《暖》对小说《白狗秋千架》故事情节做了不可避免的改动,通过比较分析可归纳出电影叙事的话语优势与局限。最后,此次改编实现了文学文本向图像文本的成功转换,是两者之间的借鉴与交流,在视觉文化视域下可清楚地看到此次改编的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2.
能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就是经典。20世纪40年代到文革期间的红色经典并非稳固的文学经典。红色经典虽然依然被记录在权威文学史著作之中,但整体上看,对其文学性的评价逐渐降低;调查表明,大学生对红色经典相当陌生,少数读者以怀旧心理接受红色经典。红色经典改编与红色题材创作,是商业化、传奇化和红色化的混合,体现了各种文化、文学力量的相互妥协和融合。  相似文献   

3.
《惊天战神》以希腊神话英雄忒修斯为主角进行改编,影片在华丽视觉冲击的背后,存在着故事讲述脱离原型、缺乏创造力、故事逻辑混乱、人物塑造力度不够等弊端。本文以此为类型电影代表,力求在剖析其弊端的同时,探讨神话题材电影改编问题。  相似文献   

4.
大多数经典的英美电影都是通过在原著文学的基础上加以改编而成的,将文字想象转化为具象化的电影表达,有助于观众对原著中的文学角色进行更好理解。女性角色在文学作品中占据重要地位,作者往往利用对女性角色性格、命运的塑造突出时代主旋律,因此女性角色对文学话题的制造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旨在对经典英美电影中的一些女性角色对比英美文学作品的女性形象,将其不同方面进行分析,便于观众与读者对其中的人物进一步了解升华。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小说《陆犯焉识》改编电影《归来》为例,采取比较研究的方法,以个案分析的形式对小说改编电影改编现象进行分析研究,梳理小说改编电影的原因、结果。力求从小说改编电影的现象入手,对电影改编过程中产生的得与失、利与弊等进行深层次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刺杀小说家》不同于既往类型化的线性叙事,其从原著小说到改编电影,皆是在现世界与异世界互文的平行时空中展开反类型化的弥散性叙事.原著小说以文学语言构建的异世界及其情感系统,使其在文学性的堡垒中获得"电影小说"的画面感,然而电影改编所依循的镜头语言促使导演路阳在电影性的多重叙事空间中落实异世界及其情感系统的真实性与独立性...  相似文献   

7.
林楚 《阅读》2011,(5):44-45
电影《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根据世界著名的奇幻文学大师罗尔德·达尔的经典童话改编而成,讲述狐狸爸爸如何和三个农场主斗智斗勇,找到食物养活一家人的故事。  相似文献   

8.
如何对文学作品进行电影改编,是高校影视创作课程中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电影改编教学,应该从改编的基本观念、主要步骤、具体方法等方面入手,让学生对电影改编理论及技巧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并通过大量的改编实践练习,帮助学生真正掌握这种创作技能.  相似文献   

9.
欲望叙事使苏童的小说呈现出鲜明的电影化趋向,这正是其能有七部小说被改编为电影的根本原因。欲望叙事不仅是当代小说和电影都热衷表现的内容,而且也是它们共同仰赖的重要艺术表达手段。分析欲望叙事在苏童小说中的具体表现,并在此基础上研究苏童小说在被改编为电影的过程中,其欲望叙事在人物形象、主题等方面所发生的转换,以此探讨纯文学较之电影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0.
虽然戏剧与电影同根同源,但是电影比戏剧表现人物和情节的手段更多。把戏剧改编成电影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创作形式,在戏剧改编成电影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把戏剧的情节转化成电影的情节,必须对戏剧的故事情节进行解构、建构和重构。该文以“开心麻花”将话剧《夏洛特烦恼》改编成电影为例,从表演方式、时空与情节、视觉化表达等三个方面探析话剧改编成电影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张艺谋在影坛呼风唤雨20多年,对于文学改编先后有三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而这三种态度使得其电影有着大相径庭的表现。从前期重视故事,到后期仰仗画面,张艺谋的艺术与商业之路是割裂的。其实,商业和艺术并不冲突,好看和内涵也不矛盾。失去了文学滋养的张艺谋,似乎沦为"赚钱机器",已经不会讲故事了。"后张艺谋时代"电影的所谓好看,仅限于视觉效果上。  相似文献   

12.
近些年来,电影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神话故事搬上荧幕插上一双翅膀。中国传统神话成为导演们争相挖掘的题材。让人炫目的技术也使神话故事中的"万物有灵"得以精彩展现。笔者结合相关电影作品,分析研究近些年来神话题材电影作品的叙事新方法,新思路,以及新技术的融入为电影叙事以及神话故事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嫌疑人X的献身》作为东野圭吾的代表性小说,先后被日韩中三国翻拍成电影,均承继了小说中的人物素材和故事框架.在本土化改编时,三者都用自己的话语对事件进行了改编,对人物关系进行了调整.小说与电影的差异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主要是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以及艺术载体传播媒介和接受过程的不同.  相似文献   

14.
小说与电影的良性互动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二者互动的一个直接体现——小说改编成电影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以苏童的改编作品为中心,从不同的体裁、不同的叙事、不同的表现形式三个角度,把改编后的电影与小说进行对比分析,以考察改编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15.
二十世纪之初,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使为数不少的唐人手抄"变文"展示在众人面前。《伍子胥变文》作为变文的一种,在思想内涵和艺术形式方面有着变文固有的特点,但作为改编于历史题材的变文又有自身独特的艺术特点,尤其是在叙事艺术方面,在叙事形式、叙事视角、叙事顺序等方面都有其与众不同的个性之处。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之间存在着很多异同点。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很多强调个人自由以及人格独立的题材。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中国作家在强调"个人主义"的同时往往离不开对"社会"以及"社会变革"的描述和剖析。这也体现了中国文学的主流思想:"以文载道"。与此相对,日本文学作品大多描绘个人日常生活中的心境变迁、个人成长。日本作家普遍不会将社会主题思想表现在文面上。虽然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之间存在着很多根本上的差异,但从历史的角度,中国近代文学和日本一样,都是在欧美列强的外压下经过艰难地摸索,最终创造出能够顺应本国文化的文学形式。  相似文献   

17.
由于来自于电影、电视和网络文化的冲击,以及文学自身在与国际接轨进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文学失去了在精神传播领域的"霸主"地位。于是就有了文学"边缘化"的说法。本文认为,文学在历史上就没有真正置身过"中心",所以"边缘"论其实是文学失恋后自身浮躁的表现。  相似文献   

18.
小说《城南旧事》被改编成电影,可谓是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较为成功的一例。影片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进行改编,通过情节、人物形象以及声音等方面阐释离别之情、怀旧之感。  相似文献   

19.
电影《海街日记》是以日本海滨城市镰仓为背景,以一家姐妹四人日常生活为题材的故事,该片清新唯美,海洋气息洋溢在每一幅电影画面中。尤特别之处是,电影伊始,由"葬礼"而起逐渐进入故事的"父亲"角色,是个已在彼岸世界的亡人。整部电影因这一未在银幕上现身一次,甚至导演连其照片都不给一帧画面的父亲而始。以他的去世为起点,讲述四姐妹的命运如何被这样一位父亲所牵引和改变。由父亲角色为切入口,以此来分析这样一位不曾在电影银幕上现身一次却改写了电影中姐妹四人及该家庭中每一位成员命运的父亲,究竟在这一家庭中扮演了怎样的父亲形象,究竟何种程度地影响了家人。此外,借助《海街日记》电影中对父亲形象的解构和建构,探究是枝裕和导演所秉持的家庭伦理观念。  相似文献   

20.
发生于道光三年(1823)的"癸未大水"是清代由盛转衰过程中的一次重要灾害事件.晚清文人以"癸未大水"为代表题材所创作的灾患题材诗歌,聚焦天灾祸患及赈济救援等内容,可从多重向度去关注与理解其意义.阐述其诗歌叙事策略,可清晰看出文学记录事件的独到方式;分析其灾难美学书写,可发掘灾患诗歌独有的艺术特色;从文学与权力的关系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