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艳芳 《林区教学》2008,(9):100-102
公示语是一种较为独特的应用文体,旨在于公共场所向公众公示须知的内容。然而,目前国内公示语的英译问题十分严重。通过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以中西文化差异在公示语中的体现为视角,强调公示语的特点决定了其英译应重视功能上的对等而不是字词句上简单生硬的静态对等,遵循正确的翻译原则,以实现公示语的预期功能。  相似文献   

2.
文言文经典《兰亭集序》是中国文化的璀璨遗产,也是世界文化的不朽名篇。本文通过分析其英译过程,对文学翻译及文言文翻译相关问题做粗浅研究,如现代文转换、文化对等与不可译、增减词等问题,为中西方语言文化交流与融合做出微薄贡献。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语篇补偿翻译理论,分析了张培基《英译现代散文选》中的译文语篇与原文语篇的差异,从衔接性、连贯性、互文性和信息性几个方面分析了张培基在《英译现代散文选》中所做的语篇补偿。  相似文献   

4.
《论语》英译研究历史悠久,不同学者在不同理论框架内从不同角度做了很深入的探讨。近几年,我们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就《论语》英译问题做了一系列的探索。笔者的研究表明,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一个可操作性强、实用性强的语篇分析理论,能为我们研究《论语》英译问题提供帮助。因此,本研究将继续以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理论为框架,探索《论语》英译误读误译现象。我们认为,对于《论语》英译的研究不但应该关注语言层面上的问题,同时还应该侧重语言层面背后诸要素,如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意识形态等文化因素对其翻译的影响。我们的研究旨在探索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理论对研究《论语》英译误读误译问题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中国政府大力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强调中国文化典籍英译的重要性,而文言文作为我国文化典籍的主要语言表达形式,在其英译过程中需要运用一定的技巧与方法,以准确传达原文的意义与精神。从文言文英译过程出发,阐述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并列举实例分析文言文英译适用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6.
连贯是语篇的重要特征,对于语篇建构有重要的作用。以一直都颇受争议的庞德之译《长干行》为例,文章具体分析探讨了中诗英译中如何重构原诗的语篇连贯性,从而获得最大限度的语篇对等。  相似文献   

7.
强浩 《英语广场》2022,(27):3-6
尤金·奈达创立的功能对等理论以目的语读者为中心,以目的语读者与源语读者反应的相同程度作为翻译评价的最高标准,而非内容与形式的强行对等。功能对等理论为京剧翻译——这一天生服务于读者群体的翻译门类,提供了可靠的理论路径。本文以功能对等理论为理论指导,对京剧《大宅门》台本英译实践过程进行回顾和分析,并对唱段、措辞、用典等特色作了尝试翻译。  相似文献   

8.
图式理论作为发展十分成熟的认知理论,近年来多用于教学领域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也涉足英译中翻译等相关领域,但将其应用于中译英,尤其文言文翻译研究却很少。本文在图式理论的三个主要分支指导下,以《促织》为例,对文言文翻译进行分析,探讨译文如何让读者完成认知理解。在为翻译学者翻译传统文学作品提供一定的策略参考时,又能为语言学学者研究文学作品提供新的思路与启示,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众多的翻译理论中,尤金·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在中国为翻译家所广泛接受并运用到翻译实践中,其中也包括一些经典古诗的翻译。中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及实践家许渊冲先生在古诗英译方面造诣深厚。本文以许渊冲先生英译的杜甫经典诗歌为例,运用"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对其英译本目的语在意义、风格、文化上是如何与源语形成对等进行分析,从而探讨"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对中国古诗翻译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0.
黄静静  庄婷  吴珏 《考试周刊》2015,(11):63-64
景区公示语的英译对于我国的对外交流和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近年来旅游景区公示语英译的问题受到极大关注。本文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出发,以江苏省常熟市为例,研究旅游景区公示语英译存在的问题,具体从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文体对等四个方面出发,指出景区公示语英译存在的错误及造成这些错误的主要原因,如文化差异、语境差异等。最后在该理论的指导下,提出改进对策。  相似文献   

11.
字幕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文本翻译有着自身的特性,翻译中采取一定的翻译策略可以使观众充分了解电影的主题和内容。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以目的语观众为本,与字幕翻译的目的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本文以《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电影字幕英译文本为依据,分析了字幕翻译中文化负载词英译时采取的翻译策略,揭示了功能对等理论在字幕翻译中的巨大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减译是翻译策略的一种,也是译者经常采用的手段之一。翻译策略的采取往往与读者的体验是分不开的,在功能对等的视角下,不应单独从文本信息考虑,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以及文化的欣赏都应纳入考虑范围内。该文基于功能对等理论,对杨宪益、戴乃迭英译《儒林外史》中删减的翻译策略进行分析,旨在研究在中国古典文学的英译中删减会对读者的体验造成什么样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以Halliday和Hasan的衔接编码框架为基础,参考国内外学者对词汇衔接理论的研究,对《世说新语》及其英译本A New Account of Tales of the World中使用的各种词汇衔接手段进行比较,探究原作与译作如何通过词汇衔接手段实现语篇的对等翻译,阐述词汇衔接理论在汉英语篇翻译实践中的运用,并从语篇语言学视角探讨典籍英译技巧。  相似文献   

14.
许渊冲先生认为译诗应力求传达原诗的"三美",而"三美"之中,"意美"最为重要;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也为诗歌翻译提供一定的启示。许先生的"三美"理论实际上契合了奈达提出并阐明的"功能对等"理论,换言之,诗歌翻译要实现"三美",就是要力求源语文本和目的语文本在意、音、形三方面的审美效应对等,而实现"意"的审美效应对等乃译诗之关键。由此,本文试将许先生的"重意美"观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相结合衍生出"意美对等"这一译诗视角,并以许先生对经典唐诗《春夜喜雨》的英译作品为例,阐释这一视角在古诗英译实践中所体现的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5.
汪艳  姜欣 《教育教学论坛》2014,(15):143-144
文化具有地域性,语言与文化又相依相存。由于源语与目的语所处的地域不同,其生态环境造就的自然物种及其文化含义就会不尽一致,构成翻译中的一个难点。中华典籍《茶经》中蕴含的生态文化意义词句较多,亦有典型意义。本文将运用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理论,结合实例探索《茶经》的英译中对于生态文化的翻译处理办法,为时空远距离相隔的中华典籍英译提供制定策略的例证。  相似文献   

16.
常见公示语英译错误的根本原因在于对译语与源语之间的动态对等,意义对等与形式对等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当。公示语翻译应以功能对等为基础,厘清形式对等、意义对等、效果对等三个层次的关系,遵循《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系列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语篇分析为理论基础,从情景语境,衔接和连贯三个方面对作品《红字》中译进行分析,认为翻译不仅仅是字与字,句与句的对等,而是语篇意义的对等,是译文与源文在情景语境等方面的对等,同时需要兼顾译文的连贯和衔接。  相似文献   

18.
文言文是中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其具有言简意赅、节奏有力的特点。《马说》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杂说》共四篇,《马说》是第四篇,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璀璨遗产,也是世界文化的不朽名篇。该篇从翻译其感想出发,通过分析其英译过程,粗浅探讨了文言文英译中的相关问题,希望能够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向世界贡献一份微薄之力。并在篇幅最后附上了其英译文,仅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9.
章婧 《海外英语》2015,(4):57-58
文言文是中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其具有言简意赅、节奏有力的特点。《马说》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杂说》共四篇,《马说》是第四篇,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璀璨遗产,也是世界文化的不朽名篇。该篇从翻译其感想出发,通过分析其英译过程,粗浅探讨了文言文英译中的相关问题,希望能够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向世界贡献一份微薄之力。并在篇幅最后附上了其英译文,仅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20.
交通公示语英译调查与分析——以深圳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深圳6大交通系统的公示语英译个案为语料,调查分析交通公示语英译的现状。通过分析当前交通公示语英译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指出公示语英译应采用“借鉴、写作”的翻译方法,并以此方法为指导对深圳部分交通公示语的英译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