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红楼梦》全面演绎了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精神的本质:从负面来说,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失衡的伦理关系在对子辈与妻妾造成伤害的同时,也给男性自身带来了无法摆脱的生命困境;从正面来说,传统家庭伦理所提倡的长辈对小辈的慈爱、小辈对长辈发自内心的体贴敬顺之情、夫妻之间的情分与恩义、兄弟之间的友爱以及家族之内的守望相助,等等,恰是中国传统家庭文化的精华所在,对于当代家庭文化的重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此外,《红楼梦》还形象地描写了传统家庭伦理的两种"变奏"方式:一是对日常生活中繁文缛节的简化,以及一定的宽教观念;二是超越身份等级、主仆伦理的真挚情义,从而使该小说的主题更加丰满而且充满文学审美的张力。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作为我国古代最杰出的小说之一,其写人艺术引起了学者的极大兴趣。然而,学界仅从某一方面进行论述,无法全面审视其在人物塑造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红楼梦》的写人艺术其实包括人物的出场、细节与白描的写实手法以及人名设计等方面。笔者便就这几方面展开论述,以期为客观评价《红楼梦》的艺术成就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何琳 《生态文化》2010,(2):37-37,47
《葬花吟》是《红楼梦》中塑造林黛玉形象的杰出篇章.是小说诗词中的杰出之作。同时也是描绘大观园中林木景物的神来之笔。  相似文献   

4.
从关于杜甫诗歌"转益多师""递相祖述"的"集大成"一路看下来,《红楼梦》之"集大成"也主要体现在对各种前人文本的广纳博取、脱胎换骨等方面。在作者集腋成裘的苦心经营下,《红楼梦》在叙事与写人等文本创构上显示出典雅深微特点,充满诗情画意。根据脂砚斋等人的评语提示,我们较充分地感受到这部小说文本的许多细处是从诗词、戏曲、小说等前人文本翻转而来。作者在承袭前人文本的过程中,还特意"避俗套法",尤其注意"翻俗为雅",通过脱化前人文本以提升新人耳目的审美境界。当然,在饱含"互文性"的创作中,《红楼梦》显示出其较强的镜照功能,尤其是善于通过别出心裁的吸纳和接收,将《西厢记》《水浒传》《牡丹亭》《金瓶梅》等经典戏曲小说从"诲淫诲盗"的污名化泥潭中拯救出来,使之反转、升华至以雅为美的新文本殿堂。总之,《红楼梦》的"集大成"是多层面、多维度的"互文性",而并没有停留于简单的拼凑抄写。  相似文献   

5.
《故乡飘已远》,又名《那么多的酸模(野菜)都被谁吃了》以自画像的方式描绘了战争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同时也是朴婉绪自传小说三部曲的开篇之作,因此十分重要。作者朴婉绪是韩国现代著名的女性作家,她的一生经历了日本殖民统治和朝鲜南北战争,绝大部分作品都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所撰写。修辞是交际活动中的一种言语现象,在小说《故乡飘已远》中,朴婉绪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交际理论以译入语读者为中心,注重读者感受。该文结合实例从修辞翻译角度探析李丽秋译本,研究在文学作品的韩译过程中如何使用修辞翻译策略,准确表达作者意图,引起读者共鸣。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解构主义出发,对托妮·莫里森的小说《秀拉》进行解读。托妮·莫里森按照时间顺序安排小说各部章节,但人物事件的叙述却颠覆了传统叙事模式,具有碎片化和非线性的特点。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小说人物的性格体现出复杂性、矛盾性和不确定性,具备解构主义特点。同时小说有意颠覆传统男性女性二元对立模式,重构美国黑人女性身份,为黑人女性在社会中发出自己的呐喊。  相似文献   

7.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堪称明清小说中的"结拜双典"。本文以作为历代风俗与社会现象的兄弟结拜为切入口,首先推源溯流,呈现出通俗小说史上历史演义(《三国演义》)、英雄传奇(《水浒传》)与世情小说(《金瓶梅》《歧路灯》)代兴背景之下,结拜叙事的互文状况与演变特点——着重体现在结拜者反目绝交的情节上;其次从情节叙事角度,挖掘出世情题材小说兄弟结拜描写的意义;最后通过梳理明清以来官方与民间对于结拜的舆论态度和观点主张,探讨了相关小说叙事的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是一部旷代奇书,是高浓度的艺术巨著。就单位篇幅包容的时代信息,社会信息、人际关系信息和艺术魅力而言,其浓度比之高世所罕见,华夏无二。清人杨恩寿道:“《红楼梦》为小说中无上上品。”(《词余丛话》)它所包含的丰富内容与独特的艺术经验,虽历经二百余年,特别是近几十年的解剖式研究,仍未被我们所完全认识。这种研究“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红楼梦》的这种“奇”固然是曹雪芹的伟大艺术天才所致,也和他在特殊环境中形成的特殊创作方法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程红军 《文化学刊》2024,(3):133-136
詹姆斯·乔伊斯是爱尔兰著名的意识流小说写作大师。他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被认为是“最好的英文短篇小说”,《伊芙琳》是《都柏林人》中的十五部短篇小说之一。笔者从主题、人物分析和写作技巧三个方面对《伊芙琳》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借此来解析詹姆斯·乔伊斯的创作风格,即顿悟、第三人称与内心独白相结合以及象征主义的运用。其中以顿悟为重点,这种写作手法为后来的意识流小说开辟了先河,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和阐释乔伊斯的作品。  相似文献   

10.
100年前 ,王国维发表了《红楼梦评论》 ,开启了中国文学批评“用西方理论来阐释中国文本”的现代学术范式。这一学术范式 ,存在着生搬硬套西方理论来不恰当解释中国文本的可能性 ,所以应该用“跨文化阐释”这一模式加以进一步完善和补充 ,而这一点也正是《红楼梦评论》带给我们的重大启示。与单向阐发不同 ,《红楼梦评论》的阐释是“跨文化阐释” ,它注重的是中西方平等双向的互文性关系。《红楼梦评论》虽然接受了叔本华哲学的影响 ,却不可以用“影响研究”的模式来解读 ,而只能用跨文化研究的模式来解读。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史上的巅峰之作,其情节安排和艺术手法有着丰富的佛教文化渊源。本文以《红楼梦》的神话背景和梦境描写为切入点,深入挖掘其表现的佛教文化渊源及内涵。  相似文献   

12.
探究教学是一种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的的教学,它相对应传统的知识授受教学而存在,在当今倡导的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并逐渐渗透到职业技术教学的领域,文章给合在《电子线路》专业课教学中实施探究教学的切身体验,从"营造自主学习环境,发挥和建构学生的主体性"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在《电子线路》教学中探究教学的具体实施和所需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第三回拉开了整部小说的序幕,内容非常重要。通过林黛玉的视角,较为全景地呈现了贾府的典型环境,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也逐一登场亮相。在《红楼梦》的诸多译本中,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的英译本认可度较高,但关于两译本的争论也从未停息。该文从语篇结构、文化负载词、修辞手法等3个方面入手,对《红楼梦》第三回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的译本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两个译本都充分考虑到原文和译文两种语言体系的差异,并尽可能再现了原作语篇交际价值和整体的艺术效果,堪称翻译中的“上乘之作”。但由于译者所遵循的翻译原则不同以及文化背景的差异,两部译作在词汇、句式和语篇层面,也都流露出原作之外的痕迹。  相似文献   

14.
《惜别》是一部以青年时期的鲁迅在仙台的留学生活为题材的人物传记小说,其是太宰治受日本内阁情报部和文学报国会的委托,为宣传《大东亚宣言》中的"独立亲和"而创作的。小说在人物设置、情节设计上难免留下政治痕迹,本文主要从"忠义一元论""大东亚主义""独立亲和"三个方面解读了《惜别》的政治痕迹。  相似文献   

15.
库切的小说《耻》以时间为线性结构,围绕主人公卢里教授及其女儿露茜的耻辱而展开,小说的空间流动与人物的身份建构紧密相连,展现了后殖民时代、后隔离时代白人种族的身份问题和生存状态。本文试从空间角度探讨《耻》中的空间流动与置换,以及人物身份的建构,以揭示主人公卢里教授和女儿露茜的身份认同和身份重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周惠文 《职业圈》2007,(7S):67-68
探究教学是一种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的的教学,它相对应传统的知识授受教学而存在,在当今倡导的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并逐渐渗透到职业技术教学的领域,文章给合在《电子线路》专业课教学中实施探究教学的切身体验,从“营造自主学习环境,发挥和建构学生的主体性”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在《电子线路》教学中探究教学的具体实施和所需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第一部从创作论角度治红的专著《红楼梦魅力探秘》(周思源著)已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本书不是从主题、结构、人物等“是什么样”入手,而是着眼于“为什么写成这样”和“怎样写的”,研究了曹雪芹的创作经验。在消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无尽魅力来自于高浓度;多种结构元素与文以载情的作用;《红楼梦》创造了一种我们尚未认识的“主义”;作者如何解决篇幅有限与人物众多、典型生动之间的矛盾,从而使三等人物也经得起一等分析等。著名红学家冯其席为本书题写书名,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所长林冠夫作序。  相似文献   

18.
《废都》彰显了20世纪90年代知识分子在物欲冲击下的逃逸与迷茫,它以中国传统小说的叙事结构和语言风格等古典主义的写作手法进行构架,使得小说具有民族性的本土特色。同时,作者又赋予小说颓废、虚无、悲剧、荒诞、个人主义等现代小说的色彩,使其具有世界文学的共通性。  相似文献   

19.
《小小小小的火》是华裔美国作家伍绮诗继《无声告白》之后的又一部黑马作品,斩获数项图书大奖。该文从认知语言学的意象图式理论出发,探索作者对小说主题、亲子关系、人物命运走向、心路历程和生存状态的揭示。研究发现:作者以中心边缘图式表达了对边缘群体生存状态和处境的人文主义关怀;容器图式呈现出人物不同的命运走向,解构了“传统规则”式的生活方式;路径图式聚焦于边缘型代表人物米娅的心理活动,拉进了小说与读者之间的距离;系联图式重新审视了父母与子女关系的连接纽带;循环图式指出了小说的主题,如何恰如其分地教育孩子,以及应该过怎样的生活,实现了对美国当下社会问题的审视和思考。该文拓展了文学研究的视野,以期为现实生活提供启发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杨关鸣 《文化学刊》2023,(3):125-128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发表前有所谓“前马克思主义时期”,这一时期他深受西美尔、新康德主义与黑格尔主义哲学的影响,这体现在《现代戏剧发展史》《心灵与形式》以及《小说理论》三部主要以文艺形式为研究主题的早期著作中。《现代戏剧发展史》和《心灵与形式》深受西美尔与新康德主义哲学的影响,而《小说理论》则在承袭黑格尔哲学的基础上探讨了古希腊史诗与近现代小说的关系并提出了一种新的小说类型学,且在最后表达了对于超越当时社会生活形式的新文艺、新世界的期待。只有研究卢卡奇早期文艺思想背后的哲学向度的变化,才能更好理解其马克思主义转向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