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总集之祖的<楚辞>,它的成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而今本<楚辞>实则来之于<汉书艺文志>之"屈原赋之属".至于王逸<楚辞章句>题为"汉护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臣刘向集",此显系为后人所加.经由自己所编之书而题前贤之名,这已是自古以来的通例.今本<楚辞>所收作者共10家,作品73篇,其作者一般都可以在"屈原赋之属"中找到主名,其每一作者作品的篇数一律小于或等于"屈原赋之属"中相应作者作品的篇数.所以可证<楚辞>是"屈原赋之属"的选本.  相似文献   

2.
<屈原列传>(节选)(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4)中有这样一个句子:"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该句中的"谤"字,<教师教学用书>和其他很多资料都理解为"诽谤、诋毁";一些辞书也不例外,如<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谤:释[2](动)诋毁,诽谤.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事实上,这里的"谤"字应该释为"批评、指责".  相似文献   

3.
"渔父"诗话     
渔父形象,从中国文学的早期出发,就以隐逸遁世、明哲保身的姿态,行走在历史的文苑里.王逸<楚辞章句>说:"屈原放逐,在江、湘之间,忧愁叹吟,仪容变易.  相似文献   

4.
"骚"字趣谈     
清风 《语文新圃》2008,(7):42-43
屈原一篇洋洋洒洒的<离骚>,开"骚"字殊用之先河.关于"离骚"二字的解释历来说法很多,大多说是离别忧愁、矛盾之意.而后数百年,"骚"字品位极高,好象为文化人专用.人们所熟悉的,如称<楚辞>为骚体、尊屈原为"骚人";诗人、文人为"骚人墨客".……  相似文献   

5.
朱熹的<楚辞集注>是继王逸的<楚辞章句>和洪兴祖的<楚辞补注>之后的又一部对<楚辞>的注解之书.<楚辞集注>在汲取旧注成果的同时,克服了旧注中存在的汉儒说经习气,既对字句名物作简明扼要的诠释,也按朱熹自己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屈原作品的思想内容做了一些阐发.本文旨就<楚辞集注>中的直音现象作了分类阐释,发现这些直音并非像传统所言只是单纯的注音方式,它们的特点、作用各异.  相似文献   

6.
<楚辞>是我国文学宝库里的瑰宝,收编的绝大部分是屈原的诗作.屈原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不仅对我国文学和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其诗作中栽入了大量的中草药,对研究我国古代药物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主要对"屈骚"中所栽中草药进行概析,进而结合屈原的身世、信仰、生活习惯等揭示屈原与中医中药的关系,从医学的新视角来研究屈原与"屈骚".  相似文献   

7.
姜亮夫先生在楚辞研究领域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当代少有的国学大师,而<屈原赋校注>是姜亮夫先生的楚辞研究著作之一,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楚辞>注本之一.对姜先生的<屈原赋校注>进行一番梳理,探讨其校勘的体系,综合研究的特点和考证细致的治学精神,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屈原赋校注>的价值及其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果.  相似文献   

8.
《惜诵》是《楚辞》中明确为屈原所写的作品之一,现为《楚辞·九章》的首篇。其开头部分几句说: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杼(抒)情。所作〈非>忠而言之兮,指苍天以为正。篇名"惜诵"系拈取篇首二字为题。其含义自来众说纷纭,迄今尚未有定论。《屈原集校注》列举旧  相似文献   

9.
林云铭是清初著名的楚辞学家,他高度赞扬了屈原的人格精神,对屈原这一"千古奇忠"之人极度仰慕。他把对屈原的全部情感倾注到了《楚辞灯》一书中,历时近四十年,完成了这部在《楚辞》研究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卜居>是战国晚期楚黔中郡被秦所拔、楚地军民准备反攻前抗秦的檄文.被东汉王逸<楚辞章句>用汉代约定俗成的词组词义去注释它,把内容注释得面目全非,无法通读,遗误后人1800年.在科学现代化的今天,我们运用先秦"一字一词一义组句法"逐一恢复先秦文字的原意,才使<卜居>内容大白于天下.  相似文献   

11.
《离骚》"结构"研究论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结合近五十年来楚辞学界从不同"视角"研究<离骚>结构的代表性实例,论析了"文章学"的<离骚>"两个主题旋律"及"一个中心链条"结构说,"楚辞学"的<离骚>"二段式结构"说,"民俗学"的<离骚>"巫事活动形式"构成说,"审美形态"学的<离骚>"悲剧结构"说的成就得失,提出了适应文学作品的"多层次"、"复调"结构特点,进行多侧面的结构研究,以揭示<离骚>等文学作品艺术奥秘的主张.  相似文献   

12.
周建忠先生是南通大学副校长、中文教授,南京师范大学与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他不仪是楚辞研究的专家,也是学校管理的行家、教书育人的名家.最近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大学名师讲课实录"第二辑推出三位名师的"讲课实录",周建忠教授的<楚辞讲演录>(以下简称<讲演录>)为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3.
<九歌>不是楚辞的源头,而是屈原楚辞创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九歌的源头不是<诗经>,而是早于楚地流行的民间<九歌>的远古民歌,确切的讲,是那些民歌中的"第二式".  相似文献   

14.
<正>商务印书馆于近年出版了熊良智先生的最新力作《楚辞的艺术形态及其传播研究》,其中汇集了熊先生多年的思索与心血,可以称得上是"十年磨剑"之作。是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分别通过楚辞的文体、叙述角度、"重著"的言说方式和艺术意象这几个方面,来研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作家的文学创作和楚辞本身的艺术形态,进而探讨屈原诗歌由音乐艺术向语言艺术演进和口传文学向作家文学演变的过程,并得出屈原的诗歌创作标  相似文献   

15.
"帕里-洛德"为我们研究<楚辞>中重复出现的词组和语句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方向.将<楚辞>中这些重复出现的词组和语句略作分类来探寻其意义.诗人也坚守着自己"美政"的理想,这份自信和勇气使屈原高大的形象更加鲜明且真实.这种"套语"式的描写、表达方式,赋予其一种恒久的魅力、一种隽永的美感.  相似文献   

16.
江淹的文学创作深受<楚辞>的影响,其诗、赋大量袭用<楚辞>的语言;并继承了屈原发愤抒情的传统,充分展现了他遭受贬谪时的心路历程;他还大量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强调文学的讽谏意义.江淹自觉的学习<楚辞>和他崇尚复古的创作主张一致,这也正是他在骈体盛行,追求文学的娱乐价值的时代,表现出独特的创作风格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汉代以来,非议屈原之词甚众,王船山一概弃而不论,却对给予屈原以相对好评的朱熹耿耿于怀,在《楚辞通释》中多次责难朱熹的"过于忠"论。究其原因,是因为《楚辞通释》的创作目的在于传承蕴含于楚辞之中的刚烈雄健的文化精神,以号召救亡图存运动;朱熹"过于忠"论所倡导的儒雅温驯的文化精神,与船山的文化精神取向和《楚辞通释》的创作意图相左。  相似文献   

18.
王逸<楚辞章句>受阴阳五行说影响的一个方面是将四时、四方与阴阳五行相结合,认为国家的治理、个人的修养都要顺应阴阳五行的规律;另一方面是阴阳五行说以自然现象比附社会人事,为王逸阐释<楚辞>中的文学意象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9.
从文献学角度,采用"内证法"同,从社会政治对文学评论的影响出发,探讨了.儒道兼评"的西汉楚辞学,"推崇儒学"的东汉楚辞学以及触汇众长的王逸<楚辞章句>之评论.结论为:两汉楚辞学评论始终伴随儒道思想的争鸣,实以儒为主并贯以道家思想,正是儒道思想的矛盾与斗争,推动了楚辞学的发展;同时,与刘汉王朝倡导的儒道思想消长沉浮.  相似文献   

20.
东汉王逸《楚辞章句》言:“《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词,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可以看出《九歌》乃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一组民族祭歌。这组民族祭歌既有我们本民族祭歌的原始特色,又凝结着屈原“执履忠贞而被谗邪”的一腔幽愤。所以《九歌》“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风谏,故其文意不同,章句杂错而于异义焉。”(《楚辞章句》)在此,我们只是从艺术欣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