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中国历史上,老子首创“无为自化”的管理智慧中蕴涵了一系列当代柔性管理的思想精髓,其主要内容则涵盖了“守柔日强”的管理原则、“以百姓心为心”的管理本质和“无为不争”的管理境界。  相似文献   

2.
老子思想作为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已经成为一种影响人们心理和意识的文化环境和文化背景。特别是在深受商品大潮冲击的今天,在高校的大学生存在许多严重的道德失范现象的情况下,其关于道德修养的精辟论述,对今天的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与古希腊哲学的发展史上,老子和柏拉图的哲学思想较前人都有着质的飞跃。前者的"道论"不仅体系庞大,而且内在附有极强的逻辑性,与含有神秘色彩的"帝命观"、"天命"、"天道"等思想分道扬镳,从整体的角度来把握万事万物的产生和发展;后者的"理念论"亦是撇开具体事物,从万事万物的共相出发来解释世界。不过,虽然两者都站在回答世界本原的角度从整体(共相)上来阐发自己的哲学思想,但二者在具体的细节上有着明显的差异。前者的"道"与万物属于一种"母子"关系,而后者则属于"隶属"关系。虽然后来研究者对二人的思想有着众多说法和意见,甚至是怀疑,但二者的思想依然是后来哲学发展的不朽源泉。  相似文献   

4.
在以“道法自然”为核心的老子哲学体系中,老子认为社会混乱、百姓困苦的根源在于世俗仁义礼智的教化违背了“大道”。为了使社会恢复应有的秩序,为了统治者“无为之治”能够顺利实施,他提出了文明堕落论、人性复归论和“绝圣弃智”论的教育理念。这些观点引发了后世诸多学者的争辩和探讨,直到今天也有许多不同的理解和解读。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影响毋庸置疑。  相似文献   

5.
周玉娟 《文教资料》2012,(22):109-110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科学发展观在教育中的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要以满足人的需要为本;教育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本;教育要以关注人的个性发展为本;教育要以促进人的持续发展为本。在具体教育实践中,我们要更新教育理念、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6.
“自然”作为《老子》哲学体系的重要范畴,其内涵丰富。从词义角度看,自然不但可以解释为“自己如此”,“自然而然”,还应理解为“任其如此”。从哲学角度上看,自然则包含“自然与道”,“自然与万物”和“自然与政”三个层次。同时,在《老子》中,自然跟无为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当然,无为并不是说是无所作为,而是统治者所采用的一种统治方式和策略,也就是“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所要达到的社会状态便是“百姓皆谓‘我自然一。而其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便是“以辅万物之自然”。  相似文献   

7.
老子“无为”思想中,蕴含了一种精神追求的价值取向,“无为”也可以作为一种教育策略。它要求教育者懂得潜移默化,还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无为”中包含的反向思维方式也告诉了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有时应该不行动或者反向而行。  相似文献   

8.
多元智能理论蕴涵的现代教育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智领域的研究一直是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前沿课题,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多歧领域。然而,近年来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创立的多元智能理论却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较大反响,尤其是在教育实践领域几乎无人不晓,究其根由,这固然与其几十年的扎实研究与强烈  相似文献   

9.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老子教育思想的目的是要培养“得道”之人。围绕着教育目的和教育原则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充分肯定了老子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具有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是老子的主要思想。但他的“无为”并非是不作为,而是注重顺从自然规律,以不作为达到有作为,即所谓“无为而无不为”。治世是如此,引申到学习上也应遵循“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这一法则。老子教育思想的理念:一是在于顺其自然,按照人的本性去发挥各人所长;二是淡泊名利,无私而学;三是在于言不在多,身教重于言教,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总之,在于把人的学习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使自己的潜能不断被挖掘和体现,学有所成。  相似文献   

11.
老子的哲学思想以道论为核心,其义涵涉及到万物生成本原、存在本体以及人生价值等方面。构成老子哲学体系的重要范畴如有无、动静、体用都包含道与现象界两个层面。在有无问题上,老子将有、无提升为本体论的最高范畴;在动静观方面,老子一方面展现动中之静的形上思维,同时提出动静相养、戒躁主静的人生观与政治主张;最后,老子隐含性地提出了道的体用问题。  相似文献   

12.
当今社会科技高速发展,可是也带来了资源日益枯竭、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的后果。重新审视老子的"无为"思想,挖掘其内在的"低碳"意蕴,为低碳生活、低碳文化和低碳哲学提供传统文化的支撑。  相似文献   

13.
张伯端以道教内丹心性理论阐发《老子》,把老子思想落实在具体的炼养实践之中。其由命而性而心的修道理论,既是他在新的历史时期对《老子》的一次重新理解和运用,也是他融会三教思想的理论成果。张伯端的老学思想,充分反映了道教哲学发展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4.
宋元之际的道教学者杜道坚在解《老》时,不仅总结出了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老子”这一老学发展的共同规律,而且运用“得意忘言”的方法融摄儒学,援“理”入老,创造性地将老子思想阐发成了一套“皇道帝德”之说,这充分显示出他与时俱进的学术精神与兼容并包的学术胸怀。  相似文献   

15.
老子思想的核心概念是"道",而道最根本的性质是"自然"、"无为而无不为".落实到社会问题上,最好的治国之道是"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无以为"与"无不为"应该是老子无为思想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互相补充.在此基础上,老子对儒家的仁、义、礼等作了评论和批判.在当时人们特别是统治者太"有为"的情况下,老子的这一思想有着解毒剂的作用,但它也容易招致误解,而且这一思想本身也并非无可挑剔.  相似文献   

16.
老子思想的核心概念是“道”,而道最根本的性质是“自然”、“无为而无不为”。落实到社会问题上,最好的治国之道是“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无以为”与“无不为”应该是老子无为思想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互相补充。在此基础上,老子对儒家的仁、义、礼等作了评论和批判。在当时人们特别是统治者太“有为”的情况下,老子的这一思想有着解毒剂的作用,但它也容易招致误解,而且这一思想本身也并非无可挑剔。  相似文献   

17.
本文围绕教育目的、师德观和教学原则三个方面对老子和孔子教育思想的共同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以便人们更深入地了解老子和孔子教育思想.另一方面,也可以丰富对于老子和孔子思想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试论教育行动研究中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思作为教育行动研究过程中的核心环节,决定着行动研究最终的成效,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在教育行动研究过程中的反思意识、反思能力、反思方式等,都会对行动研究产生重要的影响。文章结合作者与一线教师合作开展行动研究的经历,论述了在合作模式或支持模式下的教育行动研究中,研究者反思的重点,并不在于如何更好地改善教育实践,而是在于和行动者之间的合作关系、有效沟通以及对行动者提供研究方法的指导等方面。而行动研究者的反思应当坚持书面与口头相结合,正式与非正式相结合,内隐与公开相结合,单独与集体相结合等多种形式、不同的方式来不断地促进行动者的反思能力。  相似文献   

19.
教育利益是教育系统的输出"产品",这种产品是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在宪政层面所形成的一种教育秩序,其中蕴涵着一种待分配的正义.对于教育利益的价值共识需要转化成为一种"集体行动",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明确:教育利益首先是一种国家利益,然后才是一种个人利益,这既是对教育利益的一种位序安排,也是使"集体行动"获得了合法性的论证.  相似文献   

20.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理论,简称为"一二三"理论,是其思想的精华,贯穿整部《道德经》。文章对"道""一二三"和"万物"在《道德经》里的论述进行了解析,以期打开老子思想研究的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