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从梁生宝现象说开去 新中国成立后,新的农民形象成为作家描写的对象。在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大地上就曾经出现过梁生宝现象,这种现象导源于现实生活,而名之于文人笔下。虽然“现实生活”与“文人笔下”存在着距离,然而它们的质的规定性并没有太大的差异,都是时代精神和领袖意志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一、梁生宝现象的构成及其精神内涵 在五十年代中国的大地上出现过梁生宝现象,这种现象导源于现实生活,而名之于文人笔下。虽然“现实生活”与“文人笔下”存在着距离,然而它们的质的规定性并没有太大的差异,都是时代精神和领袖意志的直接产物。这种现象可以追溯到四十年代,小二黑、李有才、赵玉林、牛大水等是其雏形,又自然地延续了下去,许茂、李顺大、冯幺爸、玛丽娜等的生活现状又是他们的自然归宿。  相似文献   

3.
在元散曲家笔下 ,陶渊明并不是历史上真实的陶渊明 ,也不是前代文人笔下的陶渊明 ,而是成了一个符号 ,一种象征。元曲家借这个符号表现了他们“避世”,“玩世”的思想情绪 ,在秀似悠然闲适的表象中深含着他们大志难展的沉痛和悲愤。这是时代使然  相似文献   

4.
宋益琴同学问:“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和吴敬梓笔下的范进,他们同为封建科举制度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应该如何认识这两个文学形象的典型意义?”同学们知道,小说中的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造出来的典型形象,这样的典型人物形象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就能更集中、更深刻、更有普遍的代表性。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的形象和吴敬梓笔下的范进的形象,虽然出自于两个不同的时代的不同作家之手,但他们都是封建科举制度下的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有异曲同工之妙,分别代表了从科举阶梯上跌落下来和爬上去了的两类封建知识分子,在文坛上各领风骚。先看孔乙己,他苦读大半生,连半个  相似文献   

5.
梦是中国古代文人笔下描写较多的一种意境。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失意悲哀痛苦迷茫时,往往借助梦境——“但愿长醉不愿醒”来达到他们摆脱现实生活中“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尴尬处境。当然梦境也是诗人“抽刀断水水更流”的惆怅,是“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无奈。  相似文献   

6.
徐喆 《文教资料》2013,(29):23-24
登高在从古至今文人的笔下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他们登高望远来抒发自己的深沉的情感,或思乡,或伤时,或忧国,或抒怀,或励志。登高的起源和发展离不开文人创作的热忱,时代也推动着这一现象的继承和发展,历史进程使它表达的内容纷繁复杂.也使他抒发的情感愈加丰富多变。  相似文献   

7.
“文如其人”是中外文论中的一个传统命题。意指作家的人格修养、性格气质与文学作品的思想倾向、艺术风格的一致性。而纵观中西文学史,“文人相悖”的现象屡见不鲜。深究其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文学创作的技巧性掩盖了作家现实生活中的日常个性;一是人性的复杂性使其在作品中的表现亦真亦假,“人”、“文”难分。  相似文献   

8.
陈胜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一个多战乱的国家。有一种习见的内战,被学术界称为“农民起义”。陈胜是“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袖”,也是颇具典型性、代表性的“农民领袖”。因此,对陈胜的研究,不仅有助于认识“秦末农民大起义”本身,也有助于认识作为一种普遍地经常地存在的社会生活现象的“农民起义”,从而更准确地把握中国政治与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9.
<正>一、研究古代民族文人文学的意义 我们只要看有人对一个古代作家的族属提出新的看法,或者进行争论,就可以领悟研究古代民族文人文学的意义。当然,情况是复杂的,我们的思维方式不能“单打一”。任何一种研究,都包含着探寻真知,追求真理,揭开客观世界隐秘,繁荣和发展学术的目的。这是属于共性的范畴。我们要谈的是“个性”,作家文学或者说文人文学的成就,显示出文人所属的那一个民族在某一特定时代所达到的文明高度。如果说民间文学是作家文学的母体,那么作家文学则是民间文学的升华。没有作家文学的民族,它的文化肯定不会发达。  相似文献   

10.
“七十年代后”作家群体的创作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现象。“七十年代后”作家自身以及他们笔下的人物,提供了个体在当下面对开放与制约的多元化意义。  相似文献   

11.
乡土文学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占有着重要的一席之地。时代社会一直都在关注贫瘠落后的农村和生活在黄土地上的人们。随着时代的演进、社会的变迁,作家将笔触深入到了现实生活,真实地描写了农民工生存的艰辛和追求的执着。乡土文学创作的视角已由纯粹的农村农民转向进城的农民工,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丁帆将他们称为“城市异乡人”。扩展了“乡土文学”在描写对象上的限制,从而使传统的“乡土文学”发生某种转型。  相似文献   

12.
乡土文学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占有着重要的一席之地。时代社会一直都在关注贫瘠落后的农村和生活在黄土地上的人们。随着时代的演进、社会的变迁,作家将笔触深人到了现实生活,真实地描写了农民工生存的艰辛和追求的执着。乡土文学创作的视角已由纯粹的农村农民转向进城的农民工,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丁帆将他们称为“城市异乡人”。扩展了“乡土文学”在描写对象上的限制,从而使传统的“乡土文学”发生某种转型。  相似文献   

13.
解读徐志摩与张资平在他们各自的小说中所建构的“南洋”。徐与张同为活跃于20年代中国现代文坛的作家,文风各异,然而笔下的“南洋”却多有雷同。本文指出,对于他们而言,异域南洋是一个快乐原则战胜现实原则之处,然而同时也是万事皆滞无意识的地方。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将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和普希金笔下的奥尼金作为有各自鲜明个性而又极其类似的属于不同社会、不同时代的艺术典型,从同是所处时代先进青年的代表而性格中又都存在着软弱性、妥协性两个方面,分析了他们具有矛盾的双重性格。并从人物所处的时代、家庭及作家创作思想三个方面,探讨了其双重性格产生的原因,得出奥尼金这一形象是贾宝玉形象的“平行性再现”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5.
“笑”这种感情变化的表现形式,就其本质来说是社会的产物,它反映着人们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态度。因而,作家笔下的“笑”有着各种不同的感情色彩和内涵。可是,在鲁迅先生笔下的“笑”,却具有一种更为深刻的特殊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6.
赵树理熟悉农民的生活环境,更熟悉农民的思想行为,他的笔下有积极迈向新生活的“小字辈”,也有在历史与时代进步潮流中徘徊的“老字辈”,他笔下那些在历史与时代进步潮流中徘徊的老一辈农民,经历了几千年封建思想的侵蚀,善良朴实又愚昧麻木,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观念在他们脑中依然根深蒂固,在新与旧、历史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中,他们经历着艰难的蜕变。《小二黑结婚》中二诸葛与三仙姑是极具生命力的两个人物,他们是那个年代思想还未转变的广大农民的代表,具有典型性,同时二人又各具特色,鲜活生动,为我们思考民族心理的复杂性留下许多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7.
赵树理熟悉农民的生活环境,更熟悉农民的思想行为,他的笔下有积极迈向新生活的“小字辈”,也有在历史与时代进步潮流中徘徊的“老字辈”,他笔下那些在历史与时代进步潮流中徘徊的老一辈农民,经历了几千年封建思想的侵蚀,善良朴实又愚昧麻木,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观念在他们脑中依然根深蒂固,在新与旧、历史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中,他们经历着艰难的蜕变。《小二黑结婚》中二诸葛与三仙姑是极具生命力的两个人物,他们是那个年代思想还未转变的广大农民的代表,具有典型性,同时二人又各具特色,鲜活生动,为我们思考民族心理的复杂性留下许多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8.
唐代文人,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极盛时期的一个特殊阶层,既具有民族文化的某些传统心理,又体现出不同于其他时代和阶层的独特风貌。他们的科举仕途欲望十分强烈,然而现实生活又不能不使他们常常失望。于是,幕府便成了科举制的补充和入仕捷径。从初唐开始,文人入幕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到盛唐以后更是蔚然成风。幕府的起源甚早,《史记》卷87载称:战国时,赵国良将李牧居代,备匈奴,赵王命“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慕府”。为什么把这种军事指挥部称作慕府呢?《索隐》注:“古者出征以幕帟为府署,故曰幕府”。《汉书·李广传》也说:卫青征匈奴。  相似文献   

19.
在农民战争史研究中,长期争论着一个问题,就是农民是不是皇权主义者,农民起义领袖有没有皇权主义思想。在讨论中,主要是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有,一种认为无。有无之中又存在互相渗透,即主张有的人承认一定条件下的无,主张无的人承认一定条件下的有。史学领域内的这个争鸣,在林彪、“四人帮”横行肆虐时期遭到扼杀,谁如果认为农民起义领袖有皇权主义思想,就会被戴上“污蔑农民革命”、“污蔑贫下中农”的帽子。大家吓得不敢吭声了。“四人帮”的反革命极左路线在史学领域中泛滥成灾了。讲中国古代史只讲农民起义(后来又只讲所谓的儒法斗争),每次农民起义只讲一个,最多二个起义领袖,而讲这几个农民领袖的时候就拼命拔高,把他们说得具有超越时代的思想品德,描绘成无产阶级的  相似文献   

20.
在漫长的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农业和农民是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于农村人口众多和长期以农业经济为主的中国来说,尤其如此。文学作品是现实生活的镜子。我国现实主义的作家大都在他的作品里直接或间接地塑造出农民的典型形象和展现出农村生活的动人画面——这并不单纯取决于作家的主观意志,在很大程度上由历史和时代的命意使然。早在三千年前问世的《诗经》,就有不少描写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动人篇章。至于近代和现代的文学作品,就更多了。虽如是,但却从来没有一个作家和一部作品,在熟悉、探索和描写农民的思想和生活方面,达到鲁迅的深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