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雪 《现代视听》2012,(2):55-58
文章首先论证了微博传播属于人际传播中的一种,继而对"微博人际传播"与"微博人际关系"的概念进行了厘定,通过剖析"微博人际关系"与现实人际关系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差异进而阐释出"微博人际关系"具有交往情境的超时空性、交往主体的去社会性、交往中介的多符号化、交往关系的"半真实化"以及交往对象的自由化的新特质。  相似文献   

2.
从任志强玩微博改变"大炮"形象到广东第一博"平安肇庆"重塑公安亲民形象,微博给社会大众及组织创造了一个平等、互动、没有界限的形象传播大舞台。交流性的传播模式给一向是"沉默的大多数"一个展示自身的机会,而且微博将各个虚拟的社交圈不断融合,最终形成一个巨型的传播网络,完全迎合现今大众的表现欲与传播欲,对于个人、组织的形象塑造与改善也有着重大的实际意义。但由于缺乏理论指导,致使微博在塑造、改善个人与组织形象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本文通过研究分析微博热现象以及个人、组织形象塑造与改善的案例,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并结合传播学与个人形象研究,达到正确运用微博进行形象塑造与改善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3.
董小雪 《东南传播》2011,(8):120-122
微博作为新兴且受大众追捧的新媒体信息传播平台,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不同程度的重要影响,社会营销也是其中之一。社会营销是通过改变目标受众的行为方式实现社会利益,而微博的即时性、可移动性、共享性、传播主体多样性、传播时间持久性等优势有助于促进社会营销的顺利开展,但同时,微博的信息规避性、二级传播模式等特点变相成为社会营销的障碍。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微博传播作为网络新闻传播的中坚力量,因其特有的传播特点对越来越多的社会公共事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选取"小悦悦事件"在微博上引起的热议为例,通过对新浪微博的样本分析,着重阐述微博在不同发展阶段对此事件关注重点的变化,以及微博对提升公民社会道德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微博作为新兴的传播手段,具有亲和性、平民性,因为其多平台性和即时性而具有裂变式的传播能量,各种社会矛盾和群体性问题在网络的推波助澜下都很容易被迅速放大,以往由政府部门、传统媒体和专业机构掌握的信息传播权、舆论批评权甚至是舆论审判权,因此落到了中国5亿网民的鼠标和键盘上。论文通过考察老罗针对西门子发动的微博战争事件始末,研究微博在危机公关中发生作用的影响因素,研究"微"时代危机公关的新特征,并对如何构建微博环境下的危机公关管理机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政府机构微博与官民交流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诞生于2006年的微博,凭借手机传播的即时性、随身性和拥有人群的广泛性,已成为最快捷的信息传播渠道和舆论发生器.刚刚过去的2010年,由于微博市场群雄逐鹿,用户数量激增,在社会公益活动中作用凸显,被称为"中国微博元年".  相似文献   

7.
李小龙 《新闻知识》2012,(10):107-108,68
近年来国内微博用户群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微博在社会发展、大众传播以及个人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微博传播中"把关人"角色的缺失,微博也成了虚假信息肆意传播的平台。2011年底,北京市公布将实行微博实名制的信息,再一次将关于微博社会功能的探讨拉进人们的视野。本文将从若干微博事件入手,对匿名制和实名制下微博发挥的社会功能进行比较,探讨当下实施微博实名制将要面对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8.
按照贝克(Ulrich Beck)与吉登斯(Anthony Giddens)的描述,我国已进入高风险社会。随着微博成为反映舆情民意的主要途径之一,微博中指责、质疑、谩骂等负面声音频现,语言暴力方面的表征也渐趋引起了学界和业界的关注。微博的直播性、裂变式传播、内容再造等技术特性决定了它能在裂变式和几何数扩散的传播中迅速产生强大的舆论威力,而这种独有的特性使舆情的源起和传播潜藏着极大的隐性风险。本文以"小悦悦事件"为例,对在风险社会语境下的微博语言暴力的风险形成机制进行深入剖析,以期借机探讨风险规避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14,(15):51-55
本文以环境传播理论为基本的研究框架,选择了新浪微博为平台的"中国水污染独立调查"案例作为农村环境传播案例的分析对象,通过对其话语的内容分析,考察了农村环境传播的"新社会运动"的微博话语建构特点,探讨微博对于中国农村环境传播的意义以及需要注意的话语倾向。  相似文献   

10.
高雯倩 《新闻世界》2012,(4):122-123
微博作为新媒介,带来广泛社会影响的同时也引起了学界的关注。本文从媒介环境学的角度出发,论述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和传播技术的微博,由于其独特的物理特征和符号特征所呈现出的传播偏向性,包括微博的时空偏向、感知偏向和内容偏向,考察这些固有偏向性和传播技术所促成的社会结果和文化结果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唐嘉仪 《今传媒》2012,(5):38-39
微博凭借其自身的开放性、草根性、平等性、传播便捷性等特点,吸引了庞大的用户群,其中大学生群体是微博用户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微博的发展也为社会公众创造了一个参政议政的重要平台,推进了公民意识的觉醒,刺激了中国民众对公权力与社会事务的监督热情,使得"大众麦克风"时代更具有现实意义。微博将在中国的民主化进程中占据一个重要的席位,这是一个不争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微博具有天然的"亚文化"环境,这对微博信息传播有一定的影响。社会认同理论是研究社会群体间关系的重要理论,是有关个体在社会中定义自己、判断自己与群体的关系、从而做出行为选择的理论。人们通过社会分类、比较、认同和积极区分实现社会认同,而微博中,用户围观信息、转发信息、发布信息由分别对应了社会认同的基本过程。从社会认同理论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对微博中用户的信息传播行为有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新闻实践》2012,(12):30-32
当前,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已经迅速崛起。《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2012)》蓝皮书显示,2011年发生的舆情事件中,微博是第一大信息源,占比达20%以上。与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相比,微博具有信息发布的实时性、信息传播的快速性、传播内容的碎片性、传播  相似文献   

14.
2014年8月,房祖名柯震东吸毒被抓,引发微博热议。相关微博话题成为当月新浪微博热门话题。作为微博舆论场中的一种具象化的传播形态,本文探讨在共景监狱场域下,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微博热门话题在此事件信息传播中如何形成及其特点,以及公共事件微博话题传播中"共景监狱"式的社会信息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5.
汪平 《今传媒》2011,(9):98-100
微博的出现和发展历时不长,但迅速成为大众进行信息传播、意见表达的重要工具。微博传播的即时性、互动性、传播网络的巨大性、内容的简洁性,使之成为一种新颖的传播渠道。传统的以门户网站为主体的"中心式"传播模式,正在各种新技术的影响下逐渐转型,代之以"分裂式"的信息消费模式。探讨微博传播力,把握这种新传播机制,进而更好地发挥其积极的传播效应。  相似文献   

16.
微博作为后起之秀的传播媒介其发展速度很是惊人,以自媒体时代为背景,微博与公益事业紧密结合,成为现代公益事业的代表。随着传播效果的扩大,微博现在积极参与到解决社会问题和管理社会问题上来,这种通过网络管理社会问题的方式极具创新性。微博公益议题的传播,充分利用了互联网的交互性、草根性、即时性等特征,将公益平民化、常态化,并作为一种生活方法而出现。  相似文献   

17.
随着目前我国在网络社会中"微现象"的迅速走热,对于微博的研究也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本文主要从关于微博兴起的原因和微博传播的主要特性入手,重点针对"微现象"的相关理论进行剖析,就微博的传播机制和微博传播的影响机制,从传播学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在肯定"微博模式"的基础上,也就"微现象"的负面效应及传播抑制方式提出建议。前言作为一种新型网络应用产品和信息传播方式,微  相似文献   

18.
微博的出现和发展历时不长,但迅速成为大众进行信息传播、意见表达的重要工具.微博传播的即时性、互动性、传播网络的巨大性、内容的简洁性,使之成为一种新颖的传播渠道.传统的以门户网站为主体的"中心式"传播模式,正在各种新技术的影响下逐渐转型,代之以"分裂式"的信息消费模式.探讨微博传播力,把握这种新传播机制,进而更好地发挥其积极的传播效应.  相似文献   

19.
论危机事件中的“微博效应”及理性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萍 《编辑之友》2011,(11):59-60
微博作为一种新型传播手段,影响日盛。其在危机事件中更是彰显其强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不少评论称"从社交工具到舆论监督利器,微博改变社会生态"。[1]而微博在其兴盛背后也呈现出"乱象",如谣言、谩骂、假象屡屡可见。如何应对微博的  相似文献   

20.
1.微信、微博传播的迅速性微博的传播方式与传统媒体不同,它基本上采用的是人际传播的传播模式,不需要采访、编辑、审核、发版等环节,可以随时随地的发布信息,使得发布信息的时效性大为提高。中央电视台新大楼发生火灾的事件,最早就是通过微博传播开来的;在舟曲泥石流灾害发生的最初时刻,一个微博名叫"Kayne"的年轻人,利用微博,第一时间发布受灾消息,让外界知道这场可怕的灾难,被网友称为"报道灾情第一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