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暗示是人们为了某种目的,在无对抗的条件下,通过交往中的语言、手势、表情、行动或某种符号,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发出一定的信息,使他人接受所示意的观点、意见,或按所示意的方式进行活动。暗示在教育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尤其在青少年教育中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暗示是指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以不明显的方式,有意识地向个体发出某信息,使人在未意识到的刺激作用下,不自觉地接受他人的控制,形成一种观念,转化为某种行动或产生某种效应。可见,暗示是双方的,一方面暗示者运用语言或行动制造某种气氛,使对方发生自己所期望的行为;另一方面被暗示者通过接受这些刺激而发生社会或班集体所要求的行为。学生在集体中无时无刻不在接受别人的暗示,同时也暗示着别人。这种以期望为目的的相互作用,实际上就是一种教育控制。中学生的自尊心强,不喜欢“赤裸裸”的、直截了当的、当众揭短的教育方式。他们对成人…  相似文献   

3.
“暗示”是一种心理影响,即用一种不明显的方式向他人发出某种信号,使他人得到信息后,在不知不觉中做出反应。“暗示教育法”,就是用言语、动作、表情等间接、含蓄的方式使学生不自觉地接受某种意见或做某事的教育方法。在班务工作中,班主任巧妙地运用“暗示”的手段,能收到比正面教育更好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4.
暗示教育就是指用语言、动作或表情来使自己或别人接受某种意见和看法。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学生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效果越好。"暗示,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恰到好处地运用暗示方法,会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5.
杨媛 《贵州教育》2011,(20):1-1
暗示教育是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环境、行为榜样等手段和方式,给孩子积极的暗示,使孩子受到正面的影响和激励,不知不觉地接受所示意的观点和意图,从而得到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快乐成长的动力,使学生悟出"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的道理。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学生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效果越好。"可见...  相似文献   

6.
暗示是指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以不明显的方式,有意识地向个体发出某信息,使人在未意识到的刺激作用下,不自觉地接受他人的控制,形成一种观念,转化为某种行动或产生某种效应.可见,暗示是双方的,一方面暗示者运用语言或行动制造某种气氛,使对方发生自己所期望的行为;另一方面被暗示者通过接受这些刺激而发生社会或班集体所要求的行为.学生在集体中无时无刻不在接受别人的暗示,同时也暗示着别人.这种以期望为目的的相互作用,实际上就是一种教育控制.  相似文献   

7.
李群  吴明发 《华章》2007,(11):110
心理暗示是用间接的方法使人们按照一定方式行动,或接受某种信念与意见的心理过程,一般是通过语言的形式来进行的,但也可以通过手势、表情或其它暗号来示意,人们在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和意志等方面都能受到暗示的影响.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使教学效果迥异.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暗示教育呢?暗示教育是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向个体或群体发出某种信息,以产生心理影响的过程。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可运用以下几种心理暗示:情绪暗示情绪具有感染性和漫延性。若教师情绪低落,则会使大多数学生情绪低迷,不愿与老师交流互动,进而封闭自己;若教师情绪急躁,则会使学生更加躁动,甚至对抗。教师应在教育教学中优化自己的情绪,时而充满激情、时而亲和委婉,总之是情绪饱满,学生便会愉快地理解讲授的内容。教师应时刻注意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使学生始终处于良好的智力活动状态。“乐思方能思泉涌”,良好的情绪能制造…  相似文献   

9.
论隐性教育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隐性教育是行为主体在某种环境中,有意或无意地获取非预期的某种经验的过程。其特征主要表现为教育过程的随意性、教育结果的非预测性、教育途径的开放性、教育内容方式的隐含性和教育主体的自主性。信息的暗示方式和主体的心理需要是隐性教育的运作机制。教育应扩大教育领域,注重研究与运用隐性教育中的运作机制,并根据要求做好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转换。  相似文献   

10.
暗示是以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或行为产生影响,使其接受某种意见和信息。在班级工作中,教育者恰当地运用暗示方法,可以增强对学生的尊重,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1.
暗示与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为暗示影响着人的心理与行为乃至生理变化 ,而教育正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塑造人的身心的活动。暗示在教育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却往往被人们所忽略 ,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探讨暗示与教育的内在必然性 ,认识和掌握其心理机制与规律 ,对于讲究教育艺术 ,改进教育方法 ,提高教育工作效果 ,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一所谓暗示 ,是指在无对抗条件下 ,用间接、含蓄的方式对人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 ,从而使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 ,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的意志相符。暗示为我们培养学生良好的思…  相似文献   

12.
我们对学生的教育方法,有正面引导、侧面批评,有时也不妨采用暗示手段。有经验的班主任在处理学生的问题、制止不良行为时,往往能够做到不用疾言厉色,甚至可以很少使用语言,只凭简单的手势、动作或目光示意,就使学生的问题得以解决。这里用的就是暗示的方法。什么叫...  相似文献   

13.
“暗示效应”从心理学角度讲,是指在非对抗性条件下,人际交往中会由于某种因素使得一个人的思想、行为接受或符合另一个人的意志。从学生思想教育的角度讲,即教育者用间接含蕴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图,并让受教育者心领神会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柔性教育是指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根据实际情况,摈弃一些直接生硬、强权粗暴的工作方法,用倾听、信任、渗透、缓冲、创新的教育方法来开展学生工作。柔性教育的核心内容是赏识和理解,前提是以人为本、师生平等、互相尊重。教师若能因情而定,恰当运用,将起到意想不到之功效。暗示,让教育悄悄地进行暗示是指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以不明显的方式,有意识地向个体发出某信息,使人在未意识到的刺激作用下,不自觉地接受他人的控制,形成一种观念,转化为某种行动或产生某种效应。高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快速生长期,他们往往自尊心强,不喜…  相似文献   

15.
心理学认为,暗示就是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其接受某种观点、意见,或按一定的方式活动。本世纪60年代,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格里戈里·洛扎诺夫将暗示法引入教育研究领域,创立了“暗示教学法”。其基本原理就是运用暗示手段开发学生个体的心理潜能,特  相似文献   

16.
所谓“强化教育”,是指教育者通过教育对象反复施加某种影响,从而促使其巩固或减退某种思想品德或行为的一种方法。按照教育者对教育对象所施加影响的方式不同,强化教育主要有三种形式:  相似文献   

17.
教育学生,我们一般都采用比较直白的教育方式,而暗示是一种比较含蓄的教育方式。有时,适当采用暗示来教育学生,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可能会有教师怀疑:我天天对着学生千叮咛万嘱咐,学生都不听,采用暗示这种比较隐晦的教育方式,会起作用吗?教师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疑问,是因为还没有真正了解暗示独特的教育功能。暗示虽然表达含蓄,但是对人的心理具有很强的作用力。实验证明,暗示具有一定的心理学基础,只要创设一种心理情境,实施某种心理暗示,就会对被暗示者的心理和生理起到明显的作用。当然,这种作用除了消极的,更有积极的。如对重症病人…  相似文献   

18.
心理学认为,暗示指的是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其接受某种观点、意见或按一定的方式活动。20世纪60年代中期,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Lozanov)首次将暗示法引入教育研究领域,创立了“暗示教学法”,其后广泛流传于前苏联及东欧各国。他认为,暗示教学法依靠暗示能“创造高度的动机,建立激发个人的心理倾向,  相似文献   

19.
心理学认为,暗示就是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其接受某种观点、意见,或按一定的方式活动。本世纪60年代,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格里戈里·洛扎诺夫将暗示法引入教育研究领域,创立了“暗示教学法”。其基本原理就是运用暗示手段开发学生个体的心理潜能,[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所谓暗示,就是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意见或按一定的方式活动,使他的思想行为与自己的意愿相符合。下面就如何运用这种教育方法谈谈本人的认识和做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