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早在1982年,穆青同志在《新闻改革的一点设想》中就谈到“我们的新闻报道的形式和结构,也应向自由的活泼的散文式的方向发展。”在西方新闻界,新闻报道的形式也在向自由的散文式方向发展,如“新新闻主义”的出现及发展。用这种方式写成的报道读起来很像散文,而又非散文,它要求所写的报道对象绝对真实。  相似文献   

2.
姜海燕 《新闻三昧》2000,(11):44-45
所谓“散文式”新闻,就是提倡新闻报道的形式和结构向散文式方向发展,要求“新闻要像散文那样讲究‘立意’,努力创造出深邃的‘意境’,尽量使用白描手法,结构要像散文那样富于变化,语言要像散文那样生动凝练……”本文试就“散文式”新闻在立意、意境方面作一探索式的诠释。散文式新闻贵在立意.以意取胜。所谓立意、即一篇新闻的中心思想。中心思想也称为主题思想,它是新闻的主体和核心。立意是新闻记者在  相似文献   

3.
新闻文体的生命在于创新 1982年1月间,新华社穆青社长针对现在不少新闻报道象公文、总结报告这一现象而在一次谈话中提倡写散文式新闻。要求改革新闻报道,对长期以来旧的新闻概念“重新研究,重新认识”,鼓励和支持记者打破规格化,去探索最能反映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新闻形式;而“不应当为新闻报道设置清规戒律”。这是符合我们时代的潮流,符合我们新闻改革的方向的。新闻文体的生命在于创新。新闻写作形式是在实践中形成,在实践中发展的。客观事物在不断变化,  相似文献   

4.
那丽 《记者摇篮》2005,(4):10-11
散文与通讯.一个是文学宝库中的精萃.一个是新闻体系中的精华。因为文体的隶属关系,这两者看上去就像银河两岸不搭界的“星星”.在各自的体系内发着璀璨的光芒。可就是这行走于两个轨道上的“星星”在相遇之后.就诞生了一种被现代人称之“散文式通讯”的新产物。因此有人说,散文式通讯是文学与新闻体裁嫁接出的珍贵品种.这是关于散文式通讯的“嫁接”说。  相似文献   

5.
新闻事业在改革.新闻的写法也在创新。穆青同志在1982年就谈到“我们的新闻报道的形式和结构,也应向自由的活泼的散文式的方向发展。”实际上新闻散文化的形式,我们的老一辈新闻工作者早已作了有益的探索和成功的尝试,并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新闻作品。近年来,在西方新闻界,新闻报道的形式也在向自由的散文式的方向发展,如美国出现了“新新闻主  相似文献   

6.
在新闻报道中引进散文笔法,楔入散文技巧,已经不算是一个新鲜话题。早在20年前,原新华社社长穆青就曾说过:我们的新闻报道的形式和结构也应向自由活泼的散文式的方向发展,改变那种沉重的死板的形式,而代之以清新明抉的写法。《人民日报》前总编辑范敬宜也曾说过“要认真研究文笔,培养个人的风格”之类的话。 随着我国新闻实践活动的丰富性和多样化,尤其是2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新闻界同行在这方面有过不少成功的尝试,使散文式新闻这一新  相似文献   

7.
“用散文的笔法写新闻”,是穆青于60年代初提出来的。他所说的“散文笔法”,主要是指新闻报道的形式和结构应该“向自由的活泼的散文式的方向发展”。这个观点,提出了新闻写作应在写作手法和语言文字上,把散文讲究意境、讲究文采的特点融会于其中,以增加新闻作品的意境和现场感,使之鲜活、生动,有启迪,可读性强。长期以来,新闻作品尤其是消息类  相似文献   

8.
“用散文的笔法来写新闻”,是穆青于六十年代初在新闻刊物上作为一种学术观点发表的。它指的不是某一类报道,而是所有的新闻作品。进入八十年代后,他进一步提出“我们的新闻报道的形式和结构也应向自由的活泼的散文式的方向发展”。穆青在新闻采写理论中的这一创见,推动了全国新闻写作的改革,开创了新闻报道的新风。他以自己的作品标新领先,催生出一篇篇佳作。  相似文献   

9.
在新闻报道中引进散文笔法,己经不算是一个新鲜话题。早在20年前,原新华社社长穆青就曾说过:我们的新闻报道的形式和结构也应向自由活泼的散文式的方向发展,改变那种沉重的死板的形式,而代之以清新明快的写法。  相似文献   

10.
所谓散文式新闻,就是运用散文笔法写的新闻报道。这种新闻吸收了散文的自由、活泼、生动、优美的表现手法,是一种比较新的新闻写作形式。近年来,一  相似文献   

11.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新闻报道方式开始表现出了极大的开放性和拓展性.穆青曾在1982年明确提出:"我们的新闻报道的形式和结构也可以向自由的活泼的散文式的方向发展,改变那种沉重的死板的形式,而代之以清新的明快的形式."自此,"新闻散文化"成为普遍关注的热点.近年来,这一趋势越来越明显,艺术视角更广、表现手法更丰富的散文式新闻已逐渐被更多的新闻工作者和读者所理解和接受.  相似文献   

12.
新闻和散文之间并不是绝对对立的。在人物通讯的写作过程中,灵活运用各种技巧方式,在保持新闻特性的基础上,优化新闻写作方式,运用散文式笔法,扬长避短,就能达到"1+1>2"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20年前,当时的新华社社长穆青曾说过:我们的新闻报道的形式和结构也应向自由活泼的散文式的方向发展,改变那种沉重的死板的形式,而代之以清新明快的写法。2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新闻界同行在这方面有过不少成功的尝试,使散文式新闻这一新兴文体有了较大发展,其中不乏精品经典之作。那么,散文式新闻有什么审美规则和特征?怎样写好散文式新闻?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回答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新闻“散文化”的提法一直引起新闻界的广泛兴趣和热烈争论。一些前卫的记者带头写散文式新闻,一些主张创新的报社也提倡记者写散文式新闻,优先刊登散文式新闻。有的用“散文笔法”写的新闻稿件在报纸的版面中很是“抓人”,也倍受读者的青睐。对这个问题,笔者谈点初浅的看法。一、新闻“散文式”的历史由来已久。关于新闻“散文式”写作,在我国新闻界其实起步很早,历史也由来已久。在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我们就已读到这方面的范例。如《横渡长江情景》:“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无数只大小船只“像箭似的向南…  相似文献   

15.
通讯应该具备新闻性、政论性和形象性,这似乎没有异议。然而也不尽然,长期以来,我们更多地强调的是通讯的新闻性,以报道事实为主。那么,为副或为辅的是什么呢?我以为,那就应该是政论性和形象性。关于形象性,自从穆青同志提出新闻也应向散文式的方向发展之后,很多新闻工作者已经注意在通讯中通过情节和细节来刻划人物形象,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但通讯的政论性,似乎还没有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本文想就此谈一点浅见。  相似文献   

16.
古人曾论作文“能废前法者乃为雄”。现今,新闻界正在提倡新闻写作要向自由的、松散的,不那么规格的散文形式发展。这种采用散文式结构的新闻写作技法,为有志于革新的记者,从实际出发,不拘成法,勇于创新,写出别具一格的好新闻,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散文式新闻结构的基本原则是形散神不散。所谓“形散”,是指散文运笔如风,不拘成法;所谓“神不散”,是指中心明确,看起来变幻无定,其实有一根意脉  相似文献   

17.
五、要写出耐人寻味的意境。散文要有诗意。这主要是指:“深刻新颖的思想和优美充沛的感情;丰富美丽的想象和耐人寻味的意境;精炼鲜明的富有美感的语言。”散文式通讯要写出散文味来,恐怕没有诗意也不行。思想和感情,前面已讲过  相似文献   

18.
平时大家评稿,曾经议论过这样几个问题: 我们的新闻报道题材从哪里来?除了来自党的方针政策,来自实际工作以外,还应该多一点来自人民生活、社会面貌的东西,特别是一些平时不大为人注意,但仔细观察一下,确实可以发现其中蕴藏着很有意义很有新闻价值的东西。我们的新闻写作要打破老一套的公式化,总得向散文的写作借鉴一点什么,把新闻写得更散文式一点,写得生动活泼一点。我们宁可向散文靠近,也不要不知不觉地去向文件简报、总结报告之类的模式靠近。我们的国内报道在写作上要改进,可不可以提倡向我们自己的对外报道学习学习?同样一个题材,对外报道的文体往往就写得比国内报道的文体更有可读性、更吸引人。我们的新闻报道,除了发挥其宣传指导的功能和传播信息的作用外,可不可以再要求它也能产生一点美学欣赏价值?新闻也是一种创作,理应和其他创作  相似文献   

19.
周静 《新闻窗》2009,(2):38-39
如今,新闻界的同仁们一直在尝试用散文的笔法写新闻,而且已经形成一种打破常规公式和一定新闻格式的写作风气。突破了那些不合理的束缚之后,那一套令人生厌的新闻语言也渐渐随之改变了。一篇篇角度新颖、语言生动的“散文笔法”新闻稿件在报纸的版面中很是“抓人”,也倍受读者的青睐。一些主张创新的报社也提倡记者写散文式新闻,优先刊登散文式新闻。就散文式新闻而言,  相似文献   

20.
博览     
「散文式新闻」的提法更准确徐占焜在《散文式新闻漫谈》一文中认为:「散文式新闻」较之「散文化新闻」提法更准确。它是指在新闻中要以新闻文体本身的特点、规律为主,运用散文笔法,增加散文色彩。运用散文的优势来克服僵化的新闻八股。它是有主有次的。而「散文化新闻」的提法则不够准确,「化」的意思一般解释为「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这就容易理解为把新闻「转变」成散文,把新闻化成散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