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捧看《几何》书的同学,可能曾经想过或者正在想着:“几何”是什么,为什么叫“几何”? “几何”是研究图形的数学,“几何”二字在汉语中就是“多少”的意思.在我国古代数学书中,所列出的数学问题的最后,几乎都有“问×××几何”,例如,《九章算术》第16题:“今有勾八步,股十五步,问勾中容圆,径几何?”(答:6步)又如,《孙子算  相似文献   

2.
《说茶》从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材料 ,脉络清晰 ,是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和朗读训练的好材料。我运用写“广告词”的形式 ,要求学生活用文中关于茶的知识 ,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思想教育互相渗透 ,完成教学目标。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谈话导入 ,激发兴趣同学们 ,2002年的全国农特产品展销会又将在杭州举行。作为浙江人都为浙江的富饶感到骄傲。我们今天来出出点子 ,说说茶文化。(出示广告策划图 )这是一张广告策划图 ,希望大家通过学课文 ,完成“茶”的广告设计。二、初读课文 ,理解内容1.自由读全文一遍。学生交流 :(1)茶的历…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从全面考察《世说新语》中的“对”字入手,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谈谈它出现的语法环境及词性;以专书考察与比较研究相结合,探讨“对”从上古到中古的词性演变  相似文献   

4.
刘宗棠先生的《“承认”》,(载《贵阳师专学报》)1993年第1期,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这对逻辑论证的教学和研究,都是颇有启发的。此文引发了我的思绪,特直陈己见,向刘宗棠先生及其他专家请教。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早就为论证分过类。他在《论题篇》中指出:前提是真实而原始的论证,是证明的;前提是被普遍接受的论证,是论辩的;前提似乎被普遍接受而非如此的论证,是可能引起争论的论证;前提既不真实,又非普遍接受的论证,是谬误的。亚氏的这种论证分类,所根据的是前提的性质——是否必然真?是否普遍接受?以上四种情况,其实质都是一个“承认”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清史稿》是我国最后一部由国家开馆设局组织撰修的纪传体断代史,就卷帙而言为历代正史之首。但史学界一直对其重视不够,评价毁多誉少。本文较全面、深入地研究《清史稿》,尤其对一些传统的观点加以辩正,论证了其编者并没有站在清王朝的立场上;不存在所谓一反历代修史成例,尊清室而抑民国的问题;《清史稿》在学术上不存在严重的失误。此外,本文还论述了《清史稿》在编撰体例、史学思想、史事分析等方面的可取之处。最后,肯定了《清史稿》的史学地位。  相似文献   

6.
《死水微澜》刻画了二个独特的艺术形象——蔡大嫂:不幸的家庭造成了她叛逆的性格,黑暗的时代导致了她精神的扭曲,无爱的婚姻致使她红杏出墙,飞来的横祸又迫使她作出了功利的选择。她的一生是从妥协走向反抗,又从反抗走向妥协的跌宕起伏的悲剧人生。  相似文献   

7.
在英语教学中,对西方文化的照搬和移植甚为重视,而对本土文化在英语教学的作用重视不够。人们习惯于强调中国人如何适应西方文化,却很少关注本土文化如何用英语表述,或者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用英语传递中国文化的信息。本土文化的缺失是很普遍的事情,在文化交流中既要重视西方文化的输入,同时也要引入本土文化的内容,在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的原因一是西方文化在政治强权和军事、经济霸权的支撑下,取得了世界文化的话语霸权。二是中国在传播文化过程中采取的是单向性的传播方式,造成了文化交流的不平衡性。在外语教学中引入本土文化的问题应从三方面入手:首先应选择具有代表性中国文化核心内容,其次强化本土文化术语表达的统一性,再次加强中国文化的研究能力,提升中国文化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8.
本以刘勰《心雕龙》中独具特色的概念“情采”为中心,阐述了其内涵,并与“质”对比说明其意义所在。从而反映出刘勰对艺内容与形式的认识,同时亦可窥见魏晋南北朝时代艺观之一斑。  相似文献   

9.
从《列女传》到《烈女传》——兼论汉唐妇女地位的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从恩格斯所谓“女性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以来,女性开始丧失了其应有的历史地位。一部人类史变成了清一色的男性史:男性的国家、男性的政治、男性的经济、男性的法律、男性的道德,一切的一切都打上男性的烙印。在西方,连“历史”(History,即his story的缩写)一词也成了“男人的故事”的代名词。 中国妇女在历史上所作的贡献并不亚于男人,但中国史书对妇女的记载却渺若晨星。秦汉以前的史书,如《尚书》、《国语》、《春秋》、《左传》没有专门关于妇女事例的记录,却有“女祸”的思想融贯其中。如《尚书、牧誓》讲商纣王之失道即在于“牝鸡之晨”。到秦汉,司马迁的《史记》设列传70篇,却没有一篇是专讲妇女的;班固的《汉书》也照缺不录。直到刘向的《列女传》的出笼,中国女性史才开启了序幕。紧接着,范晔的《后汉书》才正式将女性史以《列女传》的形式列入正史。正因为刘向和范晔的努力才使女性在历史上占有值得骄傲、引以自豪的一页。但是到唐代官修《晋书》设《烈女传》之举却又把这一成果体面地葬送了,女性作为男人的奴隶和玩偶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相似文献   

10.
古文字信息化处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成果的资料容量之大是传统文本所无法比拟的。如“金文资料库”的大小为451兆(含图片411兆),其中文字数据约100万字。因此,古文字信息化处理项目的完成一般是要以大量烦琐枯燥的手工操作为基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种几近天文数字的工作量,拖延了古文字信息化处理研究  相似文献   

11.
12.
通过X了ad.+X类词语的虚化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汉语中,存在着从表达评价、判断到表达语气这样一条语法化途径。该途径说明在语法化过程中,词义、句式义、功能义是相互作用的。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语气词吧是一个决断行为的标志。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在1901年的《中国史叙论》和1902年的《新史学》中,提出了"新史学"的思想,领导了中国"史学的革命"。在他晚期的《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和《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梁启超再次谈到了"新史学"的问题。文章比较了他的"新史学"与所谓的旧史学有哪些不同,以及他早期的"新史学"思想和晚期是否相同。另外文章探讨了他的这些新思想,在哪些方面受到前人的影响,又对于当时史学界、对于后来史学学科的建立产生了什么作用,尝试解决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14.
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在课程改革中,教材向来是最为敏感的问题,它是课程最重要和最直接的载体,在课程的理论和实践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对”的形义来源,学术界尚有不同看法。《世说新语》中“对”字共出现59次,所处的 语言环境大致有5种情况:对 曰;对 N 曰;对 N V;F(能) 对;其他语境。“对”用做动词、 名词,还用做介词,用法具有典型性。据我们考察,先秦典籍中的“对”不用做介词。介词“对”萌芽 于西汉,产生于东汉,成熟于南北朝。  相似文献   

16.
《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帮助学生完成"语文"观向"文学"观的转换,其中培养"问题意识"的自觉是关键。"问题意识"自觉一方面指带着"问题意识"阅读作品的自觉,另一方面,指对普遍学术共识的自觉反省的意识,进行创造性阅读。以"问题意识"的自觉作为培养目标在强化课程的独立地位、人才培养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法人财产权在于强调政府的公共权力而不是强调举办者的收益权,相对于公共权力,举办者的收益权属于下位的权力。法人财产权是法人所享有的以经营管理权为核心的全部财产权的总称,这种财产权实际上就是经营者对实物财产的实际支配权。产权不明晰是民办学校普遍存在的,也是事关举办者切身利益的问题。长期以来,产权不明晰、利益关系不顺、投资者得不到应有的利  相似文献   

18.
最近,一些幼教同行提倡用“随便站”来代替以前的“排排坐”,认为这是解放儿童的身体和精神,还他们真正的自由。“随便站”的儿童就一定比“排排坐”的儿童更自由吗?儿童的自由到底是什么?不是什么?什么样的自由才是儿童能享用的自由?教师如何做才是尊重儿童的自由?本文试对这些问题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19.
20.
从“预成论”到“生成论”——教学观念的重要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学"预成论"强调知识的被动接受和教学活动的静态预设,注重教学的线性化、确定性和他组织性;教学"生成论"强调知识的主动建构和教学活动的动态生成,并以复杂性思维作为其立论基础。从教学"预成论"走向教学"生成论",是教学观的一次革命性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