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加快构建和谐导生关系是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确保人才培养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要求。和谐导生关系应该是导师与研究生于教学互动中形成的双方在权利义务上各自履职尽责、在等级次序上高低远近适宜、在认识实践上价值追求相投、在知识生产上分工协作共享的关系状态。和谐导生关系的构建可以从四方面着手:即提高导生关系处理能力,形成导生交往共识;增加导生互动频率,营造良好交往氛围;明确导生权责边界,规范导生交往行为;加强导学活动监管治理,严惩导师师德师风问题。  相似文献   

2.
把自我主导理论引入研究生导生互动情境,开展了成对师生访谈,运用质性研究方法,构建了导生互动影响自我主导力发展模型并分析了影响机制,提出从是否以学生为中心的角度来描述导生互动特征的观点,把导生互动划分为助益性和控制性两类性质五个维度。理想的导生研究伙伴模型中导生互动呈现出助益性特征,而修正后的模型则包含了助益性和控制性特征。建议导师应加强与研究生的助益性互动,同时谨慎对待控制性互动,包括任务挑战应适度,以及减少行动控制,把握好导生互动中的“度”;建议研究生培养单位建立相关机制,划清导师和研究生的权利和责任边“界”,让导师和研究生互动有“助”。  相似文献   

3.
导生共创观的提出试图实现从有界思维向关系性思维的转换,在关系理论与结构存在论的指引下回答“导生关系中何者为主体”的问题,为破解导生矛盾提供新思路。在导生共创观中,主体并非导师或研究生,亦非导师与研究生并列构成的双主体,而是导生双方共创而成的导生共创体。导生共创观主要体现在角色共创、行为共创与意义共创三个方面,贯穿于导生关系的学术传承与创新、情感交融、义利融通与权责共构四重维度中,对构建和谐导生关系、推动研究生教育实践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制约研究生导生关系良性发展的正式制度障碍表现为制度空转、制度偏颇、制度缺失;与现代大学制度相背离的传统“师徒制”具有负面影响、与价值理性相割裂的工具理性行为日盛、专业研究生教育与学术研究生教育相混同是制约研究生导生关系良性发展的非正式制度障碍。实施研究生导生正式制度改革与设计必须坚持和贯彻两大原则:以研究生发展为本;导生制度规则、规范和程序的具体化、明晰化和可操作化。当下研究生导生正式制度改革,要实施导师评价模式转型,促使导师以研究生发展为本;转变导师培训模式,促使导师开展良好的自我教育,提升自身育人素质;研究生教育主体多元化,形成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正向合力;建立监督导师及研究生权益救济和援助机制,弥补制度缺失。  相似文献   

5.
借助扎根理论,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对全国14所重点大学的16位在校硕士研究生的访谈资料进行三级编码分析,归纳出有利于研究生学术能力发展的导生交往关系的特征,并据此构建了理想的有助于研究生学术能力发展的三维导生交往关系模型。该模型由动力系统、运行系统、保障系统构成,在导生交往中,以促进研究生学术能力发展为目的,动力系统、运行系统、保障系统从不同角度发挥作用。如果上述三种系统均处于积极状态下,将会有力促进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和谐导生关系的构建是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实现路径。近年来研究生教育导生关系问题不断凸显,表现为显性的行为失范和隐性的关系异化。在对研究生教育导生关系进行逻辑透视的基础上,将研究生教育的导生关系分为制度性关系和非制度性关系,提出按照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优化原则,回归传统文化强化价值导向,满足现实需求破解关系桎梏,加强师德建设提升关系张力,构建研究生教育的和谐导生关系。  相似文献   

7.
8.
通过界定研究生导生关系的内涵及其特性,分析不同的导生关系特性对研究生学术规范意识形成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从导生关系的角度提出了持证上岗型的学术规范训练机制、苏格拉底对话式的学术规范共同讨论机制、委托-代理型的良性科研合作机制、以人为本的学术规范小环境制度完善机制以及积极向上的学术规范榜样机制等五个研究生学术规范意识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9.
导师和研究生关系影响着研究生教育培养的质量,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关切。运用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构建涵盖主体、语言、境域等要素的导生交往机理模型,审视当下研究生与导师之间众多关系现实,可以发现:在权力势差全程化、情感交流单一化、代际特征扩大化和价值取向产品化等四类异化现象中,导生关系依次呈现出交往间性受限、交往动力不足、交往意愿降低和交往目的趋利等四重交往困境。构建平等双向、和谐共生的理想导生关系,需要从主体间性、情感共鸣、话语情境和制度环境出发加强改善。  相似文献   

10.
导生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法学视角下的审视有助于促进其规范化和法治化。它具有无偿性、利他性和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等特点,属于法学意义上的情谊关系。从情谊关系的角度看,导生关系从利他变为利己以及导生未能形成意思表示的一致是功利化和疏离化的原因,对此可尝试通过签订导生契约的方式规范导师的指导行为并在导生之间达成积极的共识。知识与教育的普及带来的师生关系的平等化是签订契约的基础,它的履行既需要提升导生的道德水平、弘扬诚信原则,也需要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根据不同情形分别采取应对措施。虽然国家制定的硬法难以直接干预导生关系,但高校可以通过制定软法保障导生契约的履行,尤其是师德师风的规范、学生行为的规范以及大学章程。导生契约和高校软法的共同作用将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导生关系。  相似文献   

11.
担保合同有效时,保证人承担的是保证责任,这种情形下又因担保合同是一般担保合同还是连带责任担保合同而承担不同的保证责任.担保合同无效时,保证人承担的是缔约过失责任,主要根据保证人在担保合同无效中的过错大小承担相应的责任.同时,保证人在担保合同中也有自己相应的权利,主要是对债务人及其他相关人员的追偿权和对债权人的抗辩权.  相似文献   

12.
知识产权的权利冲突已成为一个寻常现象,其中的商标权与商号权的冲突纠纷则更为普遍。然而,在愈演愈烈的商标权与商号权的权利冲突纠纷中,有一类偶合性的权利冲突应引起学界和司法实务界的广泛关注与重视,即案件中权利冲突的原因并不出自原被告双方主体,即原被告双方主观上并没有混淆的故意,而是由于客观上我国商号和商标登记管理制度的不完善而引发的权利冲突。我国地域辽阔,行政区域众多,商事登记的条块管理制度存在弊端。究竟应如何妥善处理此类偶合性的权利冲突纠纷,保护在先权利原则等处理知识产权冲突的基本原则能否适用于此类纠纷,这些问题都是值得研究的。  相似文献   

13.
谈会计诚信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对整个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道德.诚信”问题又一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深入分析了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针对各方面的原因,提出了治理的对策,包括:开展诚信教育,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注册会计师队伍素质,会计人员要加强学习,加大监管力度,制定并完善与会计电算化有关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等。  相似文献   

14.
在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任何国家都不可避免会出现生态环境问题,这是人类生存繁衍和工业化发展不可避免的结果,也是一个具有全球性特点的难题。今日中国,创造经济奇迹的背后,隐藏着对自然资源透支使用和对生态环境破坏的巨大风险。面对如此严峻的环境变迁,政府作为理性经济人,要担负起生态责任,积极宣传环保理念,培养公民环境道德,严格立法、严肃执法,并做好环境救济工作。  相似文献   

15.
现代大学要担负起对知识的、人格的和社会的责任,应该享有“思想自由”和“学术自由”的权利,同时通过大学的“品牌”、“声誉和知名度”体现自身的利益.大学作为文化的集中体现应该强调其自身的责任、权利和利益的三者统一。  相似文献   

16.
和谐社会视域下的人权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权的存在表现着文明秩序的存在。人权的发展有助于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构筑自由和谐的社会关系。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和谐得以实现的前提,社会和谐是个人自由发展的归宿。和谐社会的建设,使得人权的发展可以更深刻地进入到社会意识、社会规范和社会保障机制之中。  相似文献   

17.
张蔚 《培训与研究》2009,26(9):61-62,127
没有足以使违法者畏惧的处罚,法律就丧失了它应有的尊严。治理虚假广告必须使违法者多种维度的利益受到损害,且强度适当。只有使违法者的可得利益受到来自法律最大限度的约束,使其利益损失达到最大化,才能使违法者无利可图,最终达到根除虚假广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家长与学校是事实上的契约关系,学生在这个契约中处于纯受益的第三人地位。学校在这个契约中主要承担条件适格义务、善良管理人之注意义务和契约的附随义务。如果学校拒绝履行或是履行不能、或是瑕疵履行,且并无免责事由,均应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对传统以物理时空为理论基点的冲突法理论和规则的冲击,透过技术或制度层面,实际上可以归结为网络社会对管辖权的挑战,也可以说是网络所带来的时空转换导致各国争夺网络管辖权的竞争。晚近提出的诸多网络管辖权理论及理论基础,如"新主权论"、"管辖相对论"和"网址论"等都是为本国在新的国际空间中扩张提供理论基础。合理的互联网规制有待于各国在这一"虚拟空间"领域不断有效地合作。  相似文献   

20.
公民权是人权在宪法中的体现。行政权源于公民权,保障公民权是行政权设置的终极目的。现阶段我国行政法必须明确保障公民权,以实现行政权与公民权的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