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芳玲 《考试周刊》2014,(22):150-150
弱势群体子女心理问题是当前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为了研究之便,把弱势群体归为贫困、残疾、单亲、下岗失业职工和农民工,弱势群体子女即指上述各类人群的子女。弱势群体子女由于父母在经济、政治和社会中的弱势,经常置身于"困苦"的环境,加之其心理抵御能力差,很容易引发某些心理疾病或社会问题。中小学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阶段,是人生的奠基阶段,关注并有效解决中小学弱势群体子女的心理问题既是家长、学校,又是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后进生是每个学校每个老师都要面对的问题,如何转化后进生是每个老师都在思考的问题,笔者从后进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着手,探索如何转化后进生的方法,以期望对每一位同仁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一、弱势群体子女的心理特征弱势群体子女学生的心理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但又带有盲目性,对自我评价往往是自尊伴随着自负,自卑又总是同固执、孤僻交织在一起。②成熟感产生日益强化,在独立意识发展的同时,存在幼稚、偏激的一面。③情绪不稳定,易消沉、暴躁或洋洋自得,常外显为冲动性的过激行为。二、弱势群体子女形成不良心理问题的几个因素造成弱势群体子女产生不良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有外因和内因。外因即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各  相似文献   

4.
"弱势群体子女在中小学阶段的心理问题与教育策略"课题组运用SCL-90自觉症状量表进行测量和调查,发现农民工子女中女生的心理问题更加突出;学生年级越高,心理问题越严重;"留守儿童"和"漂泊子女"呈现出不同的心理问题。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家庭经济贫困、家长文化水平低、农民工子女认知存在缺陷等。解决农民工子女的心理问题,要改革户籍制度,营造农民工子女受教育公平的环境,同时要对农民工进行培训,使其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另外,农民工子女自身也要有正确的认知观。  相似文献   

5.
社会弱势群体作为一个需要社会援助和扶持的特殊困难群体,其子女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加强弱势群体子女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整个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与社会稳定。文章结合相关调查资料分析探讨了弱势群体子女弱势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制约于此的因素,并建设性的为改善弱势群体子女的弱势心理提供一些相应的教育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社会转型期是社会矛盾的多发期,新生代农民工作为社会弱势群体,不仅自身面对着就业歧视、社会保障不完善、社会融入程度低等问题,其子女也陷入入学难、受教育不公平的困境。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础,每个人都应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和教育资源,而现实却存在很多问题和矛盾是这一目标很难实现,本文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子女这一弱势群体面临的实际问题,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如何解决现实问题阐述了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心理状况已经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应对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心理问题主要从社会、学校、自身三个角度来分析。特别是大学生弱势群体本身在解决自身心理问题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任何其他因素都无法取代的,这种心灵自我修复能力是最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我国经济、政治、文化都在整体向前发展的同时,也涌现出很多现实问题,其中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问题就是目前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之一。弱势群体本身就是社会中的相对弱者,他们没有足够的物质精力和精神精力去争取孩子的教育发展。本文着重探讨一下弱势群体子女的受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9.
目前,困扰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主要问题就是弱势群体子女的高等教育不公平问题。弱势群体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现状不能不引发人们的深刻思考。关心和研究弱势群体子女高等教育问题,保障弱势阶层平等受高等教育的权利,是维护和促进高等教育公平,实现高等教育公正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10.
当代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其中家庭因素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最直接、最全面、最持久,现代家庭必须重视家庭教育、重视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处理家长与子女的关系,如何处理子女成长中的教育问题,是每个家长需要学习、讨论、反思、总结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社会弱势群体子女语文教育问题值得重视。本文以凯里一小为例,对社会弱势群体子女语文教育支持的可行性、语文生活化教育以及社会弱势群体子女语文教育支持的对策等相关问题,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弱势群体及其子女的有关问题越来越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加强弱势群体子女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整个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与社会稳定。本文结合文献资料分析了弱势群体子女的成长环境及环境对其影响,探讨了弱势群体子女的心理特点,并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婚姻观、家庭观发生变化,离婚率不断上升,单亲家庭日益增多,由此产生的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日益严重.很多单亲家庭的子女都不同程度地被心理问题所困扰,其中主要表现为自卑心理、自闭心理、逆反·心理等。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重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迫在眉睫、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单亲家庭子女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入手.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14.
流动人口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社会的关注。本文从分析流动人口子女常见心理问题出发,探讨了问题形成的原因,提出了解决的对策。希望教育工作者都来关注流动人口子女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5.
弱势群体的子女在校园中大多也处于弱势地位,因此教师应特别关注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心理学家曾经统计出一个惊人的数字:在人群中,80%的弱势群体子女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甚至一生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人格缺陷和习惯性不良行为。因此,锤炼弱势群体子女的意志,帮助他们自立自强,促进他们心理健康发展,最终养成健全的人格,是每位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伴随社会发展,离异家庭子女比例不断上升,其作为传统社会视角中的"弱势群体",由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影响,他们自身也容易出现被抛弃、迷惘、独尊等心理问题与行为特征。而将之从传统弱势群体转化为"非弱者",乃至强者,助其身心健康,走出阴霭,是教育者必须关注之命题。  相似文献   

17.
弱势群体教育的政策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弱势群体教育是世界各国都十分关注的问题,辽宁省的弱势群体教育主要包括农民工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残疾儿童教育、少数民族教育、下岗工人子女教育等方面,虽经努力取得很大成就,但也存在若干问题。进一步推进辽宁省弱势群体教育,必须构建弱势群体教育的政策保障机制,明确政府在解决弱势群教育问题中的主导地位,建立合理的弱势群体教育资助体系,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着力提高弱势群体的综合素质,加强对弱势群教育的督导工作。  相似文献   

18.
城镇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城镇弱势群体子女主要包括下岗失业人员子女、流浪儿童、流动儿童(农民工子女)、各种低收入或无收入人群的子女。他们所受的教育处于社会平均水平之下,且在未来的一定时间里无法改变现状。解决城镇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问题,必须:健全法律法规,确保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权;建构平等、无差别、无歧视的教育环境,提高弱势群体子女的适应能力;切实加大教育救助力度,确保城镇弱势群体子女不因贫因而辍学;加快办学形式多样化的探索,努力拓宽就学渠道。  相似文献   

19.
民工子女心理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小萍  龙军  刘敏岚 《教育探索》2006,(10):109-111
民工子女作为城市中一个典型经济地位低下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他们在自卑心理、人际交往、反社会人格等方面都比城市孩子的问题严重。全社会都应该关心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为民工子女构建一个和谐的环境,使他们与其他孩子一样,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20.
王建军 《考试周刊》2013,(13):188-189
一知识改变命运,教育公平是一个具体的历史概念,是人们不懈追求的理想。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理想。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了规模较大的弱势群体,这些在经济和社会地位上都处于弱势的人群,其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势必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就成了一个不容回避的论题。以我园为例,2012年秋季共有852名幼儿,但弱势群体的子女却达208人,占幼儿总数的25.84%,他们因家境贫困、家庭变故、单亲家庭、身体残疾而处于弱势。通过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