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国学经典博大精深,其蕴含的思想和灵魂渗透到大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里。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更肩负着要爱国学、传承国学的基本理念与精神价值的重要责任。努力学习经典国学,对当下小学生的礼仪教育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是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更是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体现。尤其在当代物欲横流的世界里,要想让国学经典给我们的生活引入一股清流,就必须将宣扬其基本理念从"娃娃"抓起,因此笔者通过对国学经典的分析,探索出对小学生礼仪教育有着深远意义的路径,从而更好地拓展小学生礼仪教育的知识层面,更提升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鉴赏能力,加强其礼仪教育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张怀平 《甘肃教育》2020,(3):138-138
国学,"Sinology"(意译,指中国学或汉学)。"国学"在中国古代,指的是国家一级的学校,与汉代的"太学"相当。"国学"今天是指以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为载体,表现中华民族传统社会价值观与道德伦理观的思想体系。国学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国学主要指传统思想文化,它是国学的核心内涵,是国学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广义的国学,即胡适所说的"中国的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思想、学术、文学艺术、数术方技均包括其中。  相似文献   

3.
<正>当前,"国学热"在中华大地上蓬勃兴起。探究"国学",诵读经典,已成为摆在每一个中华学子面前的课题。做好这一课题,不仅对于广大高中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推进素质教育、培育创新人才、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丰富世界文化宝库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一、国学是什么?"国学"一词,古已有之。《周礼》中就有"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的记载。后来,汉、魏、晋、唐、宋  相似文献   

4.
孔孟之道,博大精深;老庄哲理,智慧过人,这些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如今,国学经典教育现已在全国推广普及开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园实施国学课程一年多以来,创设了"国学经典"教育特色环境、编写了国学经典活动教材、开展了国学经典教育的四大活动,还定期邀请"育灵童"研究院的专家亲临指导,使国学经典的研究逐渐深入。一、独特环境,彰显"国学经典"教育魅力为了营造学习经典的氛围,我园精心打造了经典文  相似文献   

5.
<正>主编蒋志伟任国祥册数30出版时间2018.6定价19800.00元本书采用影印的方式,选刊了《万有文库》"国学基本丛书"之中归入传统子部类的31种图书,总体上反映了子部各小类的面貌。《万有文库》是20世纪初由商务印书馆推出的一部非常有影响的大型丛书,尤其是其中的"国学基本丛书,"更为近代学人所推崇。当时的主编王云五先生在参考了13种国学入门书目之后,编辑出版了这部包含近百种国学经典的文献,为当时的  相似文献   

6.
李舰  安扬 《家长》2011,(1):6
随着各地教育部门对学生开展传统教育、倡导学校开设相关国学课程,很多培训学校的"国学教育启蒙班"、"国学经典诵读班"纷纷涌现出来,一时间"国学之风吹满地,引无数后生竞相学"。然而家长们却很迷茫:"国学知识真的对孩子  相似文献   

7.
<正>全面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不断深化学校文化建设内涵,促进师生共同成长;有利于推动构建"书香校园"的进程,引领和促进师生回归传统文化、建设精神家园,使"取法乎上"、阅读经典成为师生自然的生活状态,践行国学经典成为师生自然的行为指南,为加深师生文化底蕴发挥积极的作用。小学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小学阶段向学生传授国学,践行国学经典,就  相似文献   

8.
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振兴国学,关系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也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我区为了能让孩子们更系统地接受国学熏陶,2009年在广泛听取专家学者意见、学校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开展"国学进课堂"实验课题研究,以"国学经典诵读"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国学立校、国学育人"的教育新模式,打造"诵读国学经典,积淀文化底蕴"的书香校园,逐步把"阅读经典"、"诵读国学"作为一门区域校本课程,科学规范地指导学生阅读,从而打造出书香桥东,促进了区域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相似文献   

9.
正主编蒋志伟任国祥册数30出版时间2018.6定价19800.007元本书采用影印的方式,选刊了《万有文库》"国学基本丛书"之中归入传统子部类的31种图书,总体上反映了子部各小类的面貌。《万有文库》是20世纪初由商务印书馆推出的一部非常有影响的大型丛书,尤其是其中的"国学基本丛书"更为近代学人所推崇。当时的主编王云五先生在参考了13种  相似文献   

10.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不仅让国人流连忘返,也吸引了国际友人学习中华文化,近几年大火的"孔子学院"和越来越多学习汉语的外国友人就是最好的证明。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最精髓、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颗明珠,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华文化,首先应该从内部做起,从少年学生的国学教育做起,带领学生诵读国学经典,让学生领略国学文化的精髓,培养"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新时期少年。教师要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国学素养,引导学生挖掘国学经典中闪烁着的智慧光芒,学习其中优秀的道德情操,让学生成为弘扬国学经典、弘扬中华文化的小使者,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11.
《小学生》2015,(1):21
从2015年第一期开始,我们开辟了"经典国学串串烧"栏目。每期都会为大家提供一些经典国学名句,希望大家在积累的过程中能体会到国学的博大魅力!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释义:聪明的人在上千次的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的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相似文献   

12.
徐斌 《甘肃教育》2020,(4):49-49
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之根,是民族精神之魂,内容广博,意蕴深刻。现代中学生接触较多的是"快餐文化",更需要国学经典的浸润感染,以提高道德文化素养,完善人格教育。高中阶段正是学生"三观"定型时期,诵读国学经典,领会文化精髓有利于学生"向美向善"发展,让学生借古人的学习之道增强学习效果,借经典智慧调适心理减轻压力。国学经典浩如烟海,学校要组织老师根据本校实际编写适合学生诵读的校本课程,采用多种方式营造诵读气氛,在践行中传承国学精神。  相似文献   

13.
正一般认为"国学"即"一国固有之学",是一个国家学术文化的总称。传统观点认为国学博大精深、类目繁多,往往被束之高阁。甚至认为国学早已经过时,只是《百家讲坛》的那些专家们在乐此不疲的研究而已。殊不知国学不仅是一批宝贵的文学矿藏,更是思想的精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近些年,特别是《百家讲坛》等有关"国学"的电视节目的热播,在国内掀起了一阵"国学热"。那些源远流长的国学经典不应该仅仅是一堆供人研究的材料,更应该走进语文课堂,让学生亲  相似文献   

14.
国学经典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弘扬国学有助于继承与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当前很多小学开设国学经典地方课程,不仅没有达到效果,反而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负担。对此,笔者认为,对于国学经典来说,需要开展"悦读",让学生享受国学经典,并在其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们的言行习惯。具体策略有:突出学生自主,奠定国学经典"悦读"基础;借助游戏策略,丰富国学经典"悦读"色彩;强化体验感悟,给国学经典插上"悦读"翅膀。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有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我们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以国学经典诵读为切入点,通过"能读、乐诵、爱写、会演、践行"的国学经典五大行动,和传统文化相约,和国学相约,使学生在与经典的对话中浸润心灵,塑造高尚情操!  相似文献   

16.
<正>【本刊讯】近年来,市教育局在全市中小学生中开展国学经典教育,将国学经典教育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统筹实施,实现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立德树人的有机结合,在全市中小学、幼儿园中形成了学经典、正品德的良好风气。一是加大投入保障国学教育的实施,实现了"四落实",即有教材、有课时、有师资、有活动。三区教育行政部门为学校统一订制了国学教材,部分学校还自主开发了国学校  相似文献   

17.
正一、概念界定关于国学的概念目前并无定论。王雅坤教授指出:"国学应该是大国学的范围,而不只是儒家经典等狭义的国学。"她介绍,国学在中国历史上原指国家学府,如太学、国子监;现代国学指学问一说,产生于近现代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国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称,是以儒学为主体,兼容释、道等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五术六艺百家之学,东西南北凡吾国域内之学,都可称为国学。"  相似文献   

18.
张海燕 《考试周刊》2011,(75):50-50
国学经典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的结晶,蕴涵丰富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国学经典,对于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9.
日前,武宁县第二小学在学校操场举行"诵读国学经典"比赛,全校30个班级分年级层层选拔出来的40名学生一一登台亮机,用稚嫩的声音诵读"人之初、性本善"等国学启蒙经典。全校2000名师生观看了比赛,评出一等奖6名、二等奖12名、三等奖18名。比赛展示了今年以来该校开展国学经  相似文献   

20.
国学经典诵读作为小学语文课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国学知识的理解,并且提高国学基本素养。文章以开展小学国学经典诵读为前提,对教学手段展开了分析,希望能够为广大教学人员提供有效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