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樊晓文 《甘肃教育》2014,(13):101-101
正每篇文章都有很多"看点",似乎也都可以作为教学的着力点,但我们在处理教材时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一个教师教学水平如何,还可在处理教材上见功夫。我们应该在处理教材时,善于抓住文本切入点,牵一发而动全身,有效进行文本解读。文本多元解读可从以下"三点"进行切入:一、以教师为主导,抓住文本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一篇文章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是摇曳多姿的。如一部《红楼梦》,有人喻它为一部  相似文献   

2.
鲁迅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正是由于鲁迅思想的深刻性、超时代性导致鲁迅的文章难懂、难教,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学生的懵懵懂懂,语文教师自身的一知半解,远不足以讲好鲁迅的文章,也无法挖掘鲁迅文章的深刻内涵。作为语文教师研究文本是重要教学能力,也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现以部编版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四课鲁迅的小说《故乡》作为切入点,进行深度文本分析,针对《故乡》教学中常出现的教学问题提出相关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3.
王小华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7):118+140-118,140
徐志摩的诗作《再别康桥》,受到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喜爱。这不仅因为此诗具有卓越的艺术美,更因为它蕴涵的情感丰富而复杂。拟从三个角度对《再别康桥》的主旨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4.
《拿来主义》是高中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对该文本的解读可从现实理性的角度进行。这样做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发现文本当中亘古流传的价值,而这恰恰是鲁迅先生在创作《拿来主义》的时候所遵循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关于《卖油翁》的教学一直存在"立意浅""短平快"的现象,这导致师生走进了文言文教学的误区。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将教学的重心从教主题、教中心,转换成引导学生品读文章细节,教授学生品读、解读的方法,从而训练学生的言语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6.
教材分析:《故乡的云》属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上)第三单元。本单元教学,以情感为切入点,让学生从不同国家、不同形式的音乐作品中感受、体验共同的思乡情感,并引导学生从对故乡的思念,升华到对祖国的热爱。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说:"颜色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感觉"。高明的艺术大师往往利用这种为人们普遍接受和认知的"大众化感觉"来作文章,而细心的读者则常常通过这种"大众化的感觉"来捕捉文本所透露出来的信息解读文本。本文试从色彩角度来解读《故乡》。鲁迅先生在《故乡》中,用色彩为我们精心描绘了三幅图画:色彩缤纷的记忆中的故乡、灰暗低沉的现实中的故乡和朦朦胧胧的希望中的故乡。  相似文献   

8.
周欣 《儿童音乐》2014,(3):75-81
正教材版本人音版小学音乐第九册第五课【课型】唱歌综合课【教学模式】自学与指导相结合、参与与体验相结合、互动与合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材分析】这是一首优美深情的歌曲,通过对故乡小路的描述,回忆起童年的幸福时光,表达了对母亲、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相似文献   

9.
完整、准确地解读文本内容是进行阅读教学的前提条件,但要怎样实现这一目的却一直是课堂教学的困惑之一,解读文本的插图,延伸文本插图的含义,为完整、准确地解读文本内容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11.
对《飞屋环游记》的成人化解读的目的在于了解这部影片在动画形式之下展示的面向成人的剧情和主旨,使成年观众从影片多彩、幽默甚至搞笑的动画外形之下解读出关于人生、爱情、婚姻等的严肃主题。本文介绍了《飞屋环游记》的故事概述,并从符号化物体和精神指代两个方面进行了影片的成人化解读。  相似文献   

12.
朱瑛 《小学语文》2014,(1):107-110
教师解读教材,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只有人乎其内,走进教材,你才能和作者心心相印,息息相关,同呼吸、共命运,成为作者的知音;唯有出乎其外,跳出教材,你才能设计出符合学情、吸引学生的教学方案。  相似文献   

13.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本要么侧重于认知,要么侧重于情感,又或者是认知与情感的综合,这实际上也对应着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在课程改革当中,曾经有过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如今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回首20年前开始的语文学科课程改革,再思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笔者以为,在实际的教材分析或者文本解读过程中,固然没有必要将工具性与人文性完全切割,但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之下,偏重于某一方面还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正>文本解读,是语文学科立身之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思路的形成,都必须从文本解读起步。语文教学中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升、感情的丰厚,也都必须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文本解读来完成。语文教师对文本的解读,除读懂外,还要读出语文味,用教师的专业眼光,站在教学组织者、引导者的角度,尽力满足教学需要。一、直指:语言形式的秘妙歌德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  相似文献   

15.
<正>一位老师上鲁迅先生的《故乡》,上得挺生动,但他却总有意或无意地要归结到统一的结论上来。特别是最后非要将主题归结到:"生动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旧中国农村日益破败的面貌,深刻揭露了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这一教参上的固有说法。  相似文献   

16.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文本阅读中,教师不仅要关注语言文字,也要关注文章中的标点符号。因此,教师要通过解读标点,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中心,感悟人物的品质,疏通文章的脉络。  相似文献   

17.
【我解读】 《故乡》选自《呐喊》,是鲁迅短篇小说的代表作。1919年12月初,鲁迅回故乡接母亲时亲眼看到故乡的破败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它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按“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时间顺序分为三部分。  相似文献   

18.
教材文本的内涵是丰富的,只有通透“教什么”,才能以恰当的方式处理好“怎样教”的问题.立足于不同的视角,对教材展开深度解读,可以让我们对教材获得更为理性的认知,既对知识整体有高屋建瓴的把握,又对具体知识有细致入微的理解.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中有所悟、有所得、有所建树.  相似文献   

19.
《诗经》教学与研究中遇到的最重要也是分歧最大的问题是诗歌的主旨问题。《卫风·氓》是《诗经》中主旨存在争议较多的诗篇之一。历来观点,从字面上看各有成立的依据,也各有令人生疑之处,然而事实上均未触及对象的本质。若不了解周人的思维方式,而以后人眼光推测,就不能得诗本义,需要从文本出发对诗意进行解读。研究这一问题,对于读者更好地通过文学窥探社会,揭示深层的历史问题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正>《月是故乡明》是季羡林先生的一篇抒情散文。作者以“月”为线索,回忆了在故乡的童年往事,抒发了离乡后的思念之情。课文采用较为常见的总分总结构来写。第1自然段总起,开门见山表达情感。第7自然段总结,呼应开头,再次抒发思乡之情。表面上看,课文的主题似乎非常明显,实则不然。个人以为,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存在着两方面的难度:一是为何“故乡月”最令作者难忘?二是“小月亮”的“小”有什么内涵?把这两个问题解决了,学生才能真正读懂这篇课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