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学语文课本第六册选编了《登鹳鹊楼》与《江上渔者》两首古诗。这两首诗是唐宋名诗,被人们广为传颂。现对这两  相似文献   

2.
“古诗二首”的理解与教学建议吉林支安《舟夜书所见》通过浪映渔光表现了作者向往光明的思想感情;而《江上渔者》则通过渔舟搏浪的描写,说明鲈鱼来之不易。这两首古诗都是写渔民生活的,都反映了古代渔民生活的凄苦,观察细致且抓住了事物及景色的特点。但所表达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小学《语文》第六册三十九课《古诗二首》,一首是唐诗《登鹳鹊楼》,一首是宋诗《江上渔者》。这两首诗的格式相同,都是五言绝句。从内容上看,它们也是相连相通的:第一首是“热爱祖国山河”,第二首是“关切劳动人民”。编辑同志把这两首绝句编选在一起,是有一定道理的。  相似文献   

4.
古体诗词中有大量的君字。有的是任指,如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和范仲淹《江上渔者》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中的君;有的则是确指,如杜甫《赠卫八处士》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中的君即  相似文献   

5.
范仲淹的《江上渔者》、梅尧臣的《陶者》、张俞的《蚕妇》都是宋代的优秀作品,它们都是描写不被人们注意的劳动生活场景,直接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疾苦,揭露了剥削阶级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社会现实。一首写吃鱼人只知鲈鱼的鲜美,却不知捕鱼人出生入死,与风浪搏斗的艰辛;一首写窑工劳动而  相似文献   

6.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书所见》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中的一首诗。这首诗中的“挑”字非常传神,  相似文献   

7.
师:今天学习一首写渔人驾着小船在江面捕鱼的古诗,题目是《江上渔者》 ,这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诗作。“江上渔者”是什么意思 ?   生:在江面上捕鱼的人。   师:在江面上捕鱼的人怎样呢 ?请小朋友打开书,听老师读诗,听清楚每个字的读音。   (学生听读 ) 师:请小朋友自由读这首诗,读准每个字音。 (学生朗读 )   师: (指鲈鱼图 )这就是鲈鱼,很多人喜爱它的鲜美味道。“但”是什么意思 ?请结合前后诗句选择正确的解释:   A.只,仅 B.但是,可是   生:“但”的意思是“只,仅”。   师:怎么朗读这两行诗 ?请看屏幕…  相似文献   

8.
近日,我在古诗《江上渔者》一课的教学中运用了“穿插”的方法,收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在理解课题时,我让学生分别理解“渔”和“者”的意思以后,便加以概括:“打鱼的人称为渔者。”然后不失时机地提问:“隐居的人呢?”“隐者。”学生异口同声地说。“那么写文章的人、读文章的人、做学问的人呢?”“作者、读者、学者。”学生毫不含糊地回答。在教学“但爱鲈鱼美”一句时,我先引导学生解释“但”字的意思,然后加以归纳:在现代文中“但”字大多表示“转折”,而在古文中“但”字也可以表示“只,仅仅”的意思。唐朝诗人王维的《鹿柴》里,也有同…  相似文献   

9.
范仲淹的《江上渔者》、梅尧臣的《陶者》、张俞的《蚕妇》都是宋代的优秀作品,它们都是描写不被人们注意的劳动生活场景,直接反映了生活底层人民的疾苦,揭露了剥削阶级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社会现实。一首写吃鱼人只知鲈鱼的鲜美,却不知捕鱼人出生入死,与风浪搏斗的艰辛;一首写窑工劳动而不得美居,富贵人家不劳动却“鳞鳞居大厦”;一首写蚕妇进城卖丝后的感叹,浑身穿着绫罗绸缎的,没有一个是养蚕人,诗人们用他们那支饱蘸着深情的笔,代广大劳动人民,发出了一声声悲愤的控诉。  相似文献   

10.
《古诗二首》是六年制小语教材第六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 ,包含清代诗人查慎行的《舟夜书所见》和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江上渔者》。前者描写了漆黑的夜晚 ,没有风的时候河面上孤灯闪烁的美妙景象和微风吹来时河面上由静变动 ,渔灯倒影“散作满河星”的神奇画面。画面意境优美 ,语言形象 ,读了使人仿佛身临其境。后者前两行讲的是江上行人喜爱鲈鱼的鲜美 ,后两行讲捕鱼的艰险 ,联系起来 ,是讲吃鱼的人要想想捕鱼人的艰苦。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 ,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思路 :一、初读 ,引入意境1 .范读 ,引入意境 在导入课题 ,简单介绍作者以后 …  相似文献   

11.
所谓“借用量词”是相对于一般量词来说的。“借用量词”本来不是量词,它是作家们为了达到某种修辞效果而临时借用来作量词的。如“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范仲淹《江上渔者》),借用名词“叶”作“舟”的量词。恰当地运用“借用量词”可以收到特殊的效果。首先,可以起到形象生动地描绘事物的作用。如:①在赤日炎炎的夏天,注一潭诱人的清凉。(黄河浪《故乡的  相似文献   

12.
请小朋友读一读古诗《江上渔者》:小朋友 发现 了吗 ?诗里 藏 着两 组 反义 词 呢,它 们 是( )和( ),()和( )。在这首诗里,“往、但、鱼 、美、君、看、里”这 7 个 字都是“横画多”的字。怎样写好横画多 的字呢?写好横 画,首 先要 做到 每一 笔横画 之间 的距 离差 不多 都相等,这可以 让我 们写 出的 字具 有“匀称 美”。另 外还要 注意 一些什么呢? 看 上面 ,写 下面 。写 竖 的 时 候 ,看 着前 1. 两横 之间的 空白 来写 ,让竖 的下 半截 和上半 截…  相似文献   

13.
一、背诵导入 ,激发情趣1.背诵古诗《江上渔者》。2.教师导语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写那些出没风波里 ,久经风浪锻炼的西沙渔人。 (板书课题 ,齐读。 )[《江上渔者》是《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古诗文背诵篇目之一。设计者独具慧眼 ,善于寻找诗与文的联结点 ,不失时机地把与本文相关的古诗引进课堂教学 ,同时也使本设计有个别具一格的开头。]二、初读课文 ,提炼主题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把课文读准确 ,不添字 ,不漏字。读完后 ,用课本里或课外的词语 ,概括西沙渔人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并把这个词写在课文插图边的空白处。教师…  相似文献   

14.
朱勇 《语文天地》2014,(8):40-41
《苏幕遮》是北宋著名词人周邦彦的一首小令,选入了人教版新课程高中语文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这首词天然不事雕琢,生动地表现出荷花的风神,有一种从容雅淡、自然清新的风韵。笔者在这首词的教学中,正当学生都陶醉于欣赏"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的意趣时,却突然一转。  相似文献   

15.
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农家望晴[雍裕之]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江上渔者[范仲淹]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1)这两首诗的共同主题是什么?(答案不超过20个字)答:_______(2)范诗多处运用对比取得强烈的艺术效果,请作具体说明。答:_______2.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1)-(2)题。  相似文献   

16.
小学《语文》第八册里的29课《古诗四首》,有唐诗宋诗各两首。这四首诗,有的描写山林夕照,有的刻画江上夜景,有的表现变化多姿的庐山风貌,有的赞美柳暗花明的江南农村。它们都以凝炼的语言,高度的技巧,构成一组精奇美妙的写景诗,歌颂了祖国的大好河山。 (一)《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作者王维(701—761),字摩诰,唐代河东(今山  相似文献   

17.
《江雪》和《江上渔者》这两首诗的体裁相同,都是押仄声的五言绝句,前者押入声屑韵,后者押上声纸韵。这两首诗的题材也相似,都是以描述渔者(翁)来表现主题的。然而审美意境和情趣却迥然不同。《江雪》展现的画面是:天寒地冻,大雪纷飞,群山鸟影尽失,道路人迹杳然;小舟上,一个披蓑衣戴斗笠的渔翁正在江心垂钓。诗中的“千”、“万”与“孤”、“独”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绝”、“灭”之后的  相似文献   

18.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是何其芳《秋天》(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一个诗句。在教学这首诗歌时,部分学生认为"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一句写得有问题,原因有:一,前句撒网,此句收网,按照一般逻辑,网起的应该是鱼。二,渔者意在鱼,为何与"影子""纠缠"?三,"影子"如何收起?四,诗歌表现的是劳动场景,为何此句流露的却是游戏心态?因此个别学生对诗句作了"修正",把它改为"收起乌桕叶似的青鳊鱼"。  相似文献   

19.
一、选择1.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①壮族②回族③藏族2.下面()的国旗是正方形的①印度②沙特阿拉伯③瑞士④法国3.有“世界第一运动”之称的是()①篮球②足球③排球④网球4.世界上国家最多的大洲是()①亚洲②非洲③欧洲二、连一连,将下列作品与它们的作者连起来《老人与海》《童年》《悲惨世界》《皮皮鲁与鲁西西》郑渊洁雨果海明威高尔基趣填反义词在下列诗句的括号内各填上一对反义词。1.()不见古人,()不见来者。(陈子昂《登幽州台歌》)2.江上()()人,但爱鲈鱼美。(范仲淹《江上渔者》)3.窗含()岭千秋雪,门泊()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相似文献   

20.
王安石是北宋中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也是这一时期卓有成就的文学家,他的散文和诗歌达到了当时第一流的水平,他也写词,但不以词名世,严格说来算不得词家。他作词年代较晚,数量也较少。今存《强村丛书》本《临川先生歌曲》一卷,补遗一卷,共二十四首。唐圭璋编缉的《全宋词》从他书钩录五首,但这五首尚有可疑之处。但是,我们论定一个作家的成就和影响是不能单从数量着眼的。南唐李璟传世的词只有四首,北宋范仲淹只有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