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地关系在地理学中是指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人地关系随着社会和生成力的发展而发展,先后经历了天命论、地理环境决定论、或然论、协调论等认识阶段。当前,人地关系的协调论已成为全球共识。  相似文献   

2.
法国启蒙哲学家孟德斯鸠曾经阐发过"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思想,认为地理因素在民族心理、气质、宗教信仰和政治制度等各方面具有决定作用,这种认识的偏颇在于没有认识到人类社会内部矛盾的决定作用。俄国较早出现的马克思主义者普列汉诺夫则认为,地理环境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社会的作用是不同的,越是在人类社会的早期,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就越大,地理环境的决定作用也就越大。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哲学对本体论的探讨和追问,都发生在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故而对本体论的追问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当时所在地理环境因素的制约。海德格尔认为,西方传统哲学一直走着一条追问"存在着"的道路,而忽视了"存在"本身;而中国哲学则不然,中国哲学是直面"存在"本身的,东西方本体论的差异就在此处显现出来了。这种差异和不同来源于当初地理环境因素的不同,从地理环境因素思考东西方本体论的差异,可以得出许多很有价值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从胡焕庸人口线看地理环境决定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地关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永恒命题,也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作为人地关系思想中最受关注的思想之一,地理环境决定论强调了地理环境对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本文对地理环境决定论进行现代地理学解读,认为地理环境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得以实现的基础,也是区域差异的原因,对人类社会发展起制约或促进作用。对2005年中国省区级人口密度、单位面积上人均GDP和生产性土地资源率进行分析,并与胡焕庸人口线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胡焕庸人口分界线依然是中国人口分布差异的基线,人均GDP空间分布与生产性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情况与区域人口分布具有很高的一致性。进一步分析表明,胡焕庸线不仅展示了中国人口分布差异情况,更在于其揭示了中国资源环境基础的区域差异特征,这也是其长久以来依然能够被实践验证的真正原因。胡焕庸线的存在及其合理性充分说明了地理环境在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对待不同的地区,必须因地制宜,按照其地理环境特征来确定其发展方向和目标,并制定相应发展政策。  相似文献   

4.
人地关系是指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人地关系论是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论,其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并紧紧围绕“人地关系”这一客观实体而展开讨论,已具有地理哲学意义.关于人地关系论曾形成几种全球性流派.自然界不可知论主张自然界法估无边,人类无法认知,人类在自然界面前极其渺小.西方的神学家们,强司自然应力无比,自然神秘莫测,给自然界披上了一件神秘的外衣.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自然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法国学者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指出:“气候的王国才是一切王国的第一位…  相似文献   

5.
回顾一百年中国历史研究中人地关系的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成就。(1)从天地生的综合研究来看,从长时段和宇宙星系一体来看,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肯定起有决定的作用,只是在一定的时间和地域里,人类可以加速或延缓历史发展的进程,在一些具体问题上起有决定作用。(2)不能简单地说生产力越高,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作用越小,只能说社会生产力越高,人类越是在更广泛领域内和更深刻的程度上接受地理环境的制约。(3)地理环境一方面通过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影响人类社会、上层建筑,一方面直接影响民族性格,造就文明的差异,这两者并不冲突,这更能体现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影响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6.
建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人地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入地关系是指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人地关系的认识论主要有如下派别:一是环境决定论,认为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过份强调自然力,忽视了人类活动的影响;二是文化决定论,认为入具有超自然力,是大自然的主人,过份强调人类活动对大自然的主宰;三是生态理论,认为人应适应环境;四是协调论,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强调共同发展。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更好地生存。然而,当前入地关系却出现了种种失衡局面:环境污染、入p爆炸、资源短缺等等。实践证…  相似文献   

7.
在有关人地关系的广泛讨论中,就人-地矛盾双方主、次问题的讨论始终是一条重要的“红线”,中西方关于这一问题的代表性理论主要有:(1)地理环境决定论;(2)适应论;(3)相关论(交替作用论、生态论、共创论);(4)唯意志论;(5)可能论。然而,对人地关系的实质问题至今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解释,地理学应当重点研究人地关系的实质问题,提出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能够指导人地关系实践活动的理论。  相似文献   

8.
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作用是一个古老而又现实的问题,历来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人口、资源、环境、能源、粮食问题是人类面临的五大问题,实际上也是涉及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关系问题。持续发展是当前各国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优先考虑的原则,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协调好人地关系及人与人的关系,而人地关系是指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也就是地理环  相似文献   

9.
任何生存者皆在生存于生存环境之中,生存环境对生存者具有绝大的、不可超越的制约作用,人类所生存的地理环境同样对人类具有天然的、绝大的、不可超越的、千百万年来如一的制约作用,这应当是不难理解的客观真理。几千年来,不同时期、各种文化中的思想家都从不同角度、不同深度论述了这一真理,但是直到目前,人类理性还很不完善,还不能对地理环境决定论这一事关人类生存的重要思想作出完整表述。面对日益严重的与人的活动密切相关的环境问题,人类的理性正面临着一个必然的警醒:对于人类古老的生存信爷-地理环境决定论,清除迷雾,回归主题,是当前人类明智的也是必然的抉择。  相似文献   

10.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各种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它的基本理论有“人地关系论”、“区位论”、“行为论”等等。其中“人地关系论”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自有人类社会以来,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就存在着一种客观的关系。不论是采集狩猎的原始社会还是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人类时刻也离不开自然环境,两者之间始终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人地关系理论就是对这种客观关系的主观反  相似文献   

11.
一、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由认识到形成在漫长的人类文明演变过程中,人地关系的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①崇拜自然。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很弱,人与环境的关系是恐惧和依赖的关系;②改造自然。进入农业文明以后,人类开始大规模地改造自然,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地理环境趋于恶化;③征服自然。随着科技进步,人  相似文献   

12.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作为人类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之一的地理环境,对于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不起决定作用,以孟德斯鸠为代表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了更深刻地理解唯物主义这一观点,我们认为对孟德斯鸠的地理学说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孙艳 《地理教育》2010,(6):24-25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所对应的课程标准是“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其中的人地关系思想是指人类对环境以及人类自身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历史演变则是这种认识的发展过程。本节教学内容是以时间的逐渐推进为主线,以工业革命为界,主要分两个阶段阐述,并分析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发生变化的原因。在不同时期,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和处理,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总结经验教训,表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4.
正恩格斯曾经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一部人类发展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人地协调的历史,是人类战胜自然、改造自然,同时不断改造人类自身的历史。所以,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很早就被东西方的思想家们所关注,发展到近代,就是后世历史学家所谓的"地理环境决定论",它主要是指"后人对历史上那些认为自然地理环境对一个  相似文献   

15.
一、人地关系在地理教育中的地位及其发展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学科,由于地理学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世界各国都把它作为国民基础教育中的一门必修课程而加以重视。各国不同时代的地理教育,几乎都是在知识教育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人地关系,只是不同时代有其不同的形式和内容,它不但对各国不同时代的青少年的“人地观”有很大的影响,而且也程度不同地影响着各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变化,而这种影响的存在正是地理学科的社会价值的重要体现。在20世纪初期,西方资产阶级地理学者倡导“地理环境决定论”,对世界各国影响较大,在当时我国的地理教科书中也有反映,它宣扬的是“地”控制“人”的观点,用自然环境的差异来解释人类社会的发展,由此产生了为殖民主义者对外侵略扩张辩护的反动地缘政治说,对地理学和地理教育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相似文献   

16.
张玉 《地理教育》2013,(Z1):53-54
<正>当今世界,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环境污染、人口激增、发展失衡等全球性问题日益尖锐,人地关系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地理学以人地关系研究作为主线,重点研究地球表层系统作为地理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动态的作用。随着科技进步以及人类探索领域的逐渐加深,地球表层与人类社会不断发展,新的认识领域也不断出现。地理学以其独特的研究领域和综合研究方法深刻揭示并合理解决  相似文献   

17.
人地关系泛指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与自然辩证法的交叉部分。近现代的人地关系理论归纳起来有两类,即决定论和非决定论,世界上的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对人地关系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思考,终于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该理论指出,人类必须科学地认识自然并按’照自然规律改造自然。  相似文献   

18.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及人地关系时空变化规律的科学 ,是沟通自然与人文的桥梁。对人地关系的分析研究 ,应该说是地理学的“看家”本领。而人地关系的主要内容之一 ,则是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因果关系。近代地理学的先驱洪堡、李特尔创立的因果关系论 ,旨在研究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因果关系 ,试图在自然历史与人类历史的多方面分析比较中 ,寻找二者之间的联系与规律性。我国近代历史上的地理教科书的编写和地理教学 ,都很注重“人地相关”的因果关系分析。例如 :192 5年我国出版的《人生地理》教科书 ,在“导言”中即明确指出 …  相似文献   

19.
人类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有而不断演进,生态思想在对“人地关系“的不断思考中得以深化.经历了原始文明和农业文明的生态自发,工业文明的生态失落与生态觉醒.随着生态危机的日益严重、生态学的迅速发展与生态思想的泛化,世纪之交人类选择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从而为人类走出生存危机和获得新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人地关系是指人类与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历史上曾有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作了多侧面的研究。本文试人历史发展的角度,探讨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并对不同时期的人地关系思想作了概括性的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